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5篇
医药卫生   14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目的 探讨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评估胰腺癌冷冻术后肿瘤坏死及肿瘤残存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接受冷冻治疗的26例胰腺癌患者行T1WI、T2WI常规MRI平扫、DWI序列及动态增强扫描.观察胰腺癌冷冻前后MRI信号改变.测量并比较正常胰腺、术前肿瘤组织及术后残存、坏死组织的表现弥散系数(ADC)值.评价肿瘤组织ADC值与肿瘤大小的相关性,不同肿瘤直径、肿瘤位置及分期表现ADC值的差异.结果 26例患者中16例肿瘤完全坏死,冷冻坏死的胰腺肿瘤组织在T1WI图像上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呈低信号,动态增强无强化.活性肿瘤组织残留9例(其中7例肿瘤直径>5.0 cm),残留率为34.6%.ADC值由低到高依次为:术前胰腺肿瘤组织(1.022±0.126)×10-3 mm2/s、术后残存肿瘤组织(1.130±0.155)×10-3 mm2/s、正常胰腺组织(1.924±0.124)×10-3 mm2/s及术后坏死组织(2.312±0.214)×10-3 mm2/s.术前胰腺肿瘤组织ADC值与术后残存肿瘤组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2),与正常胰腺组织、术后坏死组织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胰腺肿瘤ADC值与肿瘤大小呈负相关(R=-0.43,P=0.027 2),与肿瘤位置、肿瘤分期无关(P=0.738 8,P=0.089 5).结论 DWI能有效鉴别胰腺癌冷冻治疗后的病灶坏死及残存,为进一步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2.
背景:脊柱融合术中选择有效的植骨材料十分有必要,自体骨移植被视为脊柱融合术的“金标准”,但其存在取骨区疼痛等并发症。同种异体骨供骨量充足、可避免取骨区并发症,不同的同种异体骨材料在不同部位的脊柱融合中展现了良好的成骨能力。目的:综述近年来同种异体骨移植材料在脊柱融合术中的应用现状。方法:检索1990-2022年间,在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中国知网发表的相关中英文文献,英文检索词:“fresh frozen bone,autograft,allograft,freeze-dried bone,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allograft spacer, spinal fusion”;中文检索词:“新鲜冰冻骨,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冷冻干燥骨,脱矿骨基质,同种异体骨椎间融合器,脊柱融合”,经筛选后最终纳入95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新鲜冰冻骨由于其存在免疫排斥、传播疾病等风险临床运用较少;冷冻干燥骨移植虽然存在延迟愈合,但是其最终融合效果与自体骨相似;脱钙骨基质常作为自体骨填充剂或用于填充椎间融合器而最大发挥其融合能力,与硫酸钙或羟磷...  相似文献   
53.
金橘黄酮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金橘黄酮的免疫功能.方法 环磷酰胺诱导小鼠免疫功能低下,予金橘黄酮,观察小鼠碳粒廓清指数K、吞噬指数a、胸腺和脾脏指数、耳肿胀度、血清溶血值(HC50)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金橘黄酮80 mg/kg·bw 剂量时,小鼠碳粒廓清指数K、吞噬指数a、胸腺和脾脏指数、耳肿胀度有显著提高(P< 0.05),血清溶血值(HC50)有极显著提高(P<0.01);金橘黄酮160 mg/kg·bw 剂量对全部试验参数的影响具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 金橘黄酮对于免疫低下型小鼠的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54.
目的:评价采用常规器械扩窗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下手术治疗伴椎板间隙狭窄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方法:2011年9月~2012年6月应用常规器械扩窗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伴椎板间隙狭窄的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5例,其中男29例,女16例;年龄16~53岁,平均35.7岁.突出类型:肩上型25例,腋下型10例,混合型5例,游离型5例.统计手术时间、术中 出 血量、扩窗咬除骨量及并发症等手术基本情况.术前及术后3d、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和各时间点VAS评分.手术时间60~125min,平均83.5min;术中出血约10~50ml,平均25ml术中扩窗咬除骨量约3~1g,平均6g.术中无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撕裂.术后3例出现下肢麻木感,1周后均恢复,术后无出血、感染等其他并发症.术后各时间点腰腿痛VAS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伴椎板间隙狭窄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时,常规器械扩窗具有较大的安全性,操作步骤简单,不需要复杂昂贵的专门设备.  相似文献   
55.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52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站立位腰椎正、侧位及过伸、过屈动力位X线片和腰椎MRI等影像学资料及其临床特点。结果:同节段突出36例,相邻节段突出6例,同节段突出合并相邻节段突出10例。20例存在腰椎失稳,2例合并腰椎滑脱,腰椎失稳主要发生在L4/5节段,与手术方式及椎间隙狭窄程度相关。结论: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多伴有椎间隙狭窄和节段性失稳,对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要兼顾减压和稳定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6.
目的观察3种不同植骨材料在腰椎椎间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其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6年12月收治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97例,其中腰椎管狭窄症43例,腰椎滑脱症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32例;男51例,女42例;年龄39~70岁,平均52.4岁。病变节段:L_(3~4) 15例,L_(4~5) 52例,L_5~S_1 30例。手术方法均采用后路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根据椎间植骨材料不同,分为同种异体冷冻干燥骨组(A组)、自体骨组(B组)和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组(C组),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前、术后随访均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并行X线及CT检查评估植骨融合率、融合时间、椎间高度(disc height index,DHI)、内固定失败率。结果三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39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B组31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3~49个月;C组27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0~18个月。A组术后3例切口渗液,其余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B组和C组无感染发生,切口均I期愈合。A组植骨融合时间为(15.8±4.3)个月,4例(11.8%)出现植骨不融合,其中断钉2例。在植骨融合率、融合时间、椎间高度丢失、内固定失败率方面,A组差于另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96.2%和92.0%,融合时间分别为(12.7±4.8)个月和(13.5±4.5)个月,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中使用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率最低,且内固定失败发生率较高;自体骨与DBM植骨融合率高,内固定失败发生率小。应用DBM是一种安全、有效地促进腰椎椎间融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7.
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我科应用单边外固定器加VSD技术治疗下肢严重开放性骨折53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3例中男37例,女16例;年龄19~56岁,平均40.1岁。车祸伤39例,坠落伤7例,机器绞榨伤5例,爆炸伤2例。股骨骨折23例,均为Gustilo-Anderson分型Ⅲ'A型;胫骨骨折30例,其中Gustilo-Anderson分型ⅢA型21例、ⅢB型9例。所有患者均在受伤后3~8h内手术。  相似文献   
58.
目的:尝试将数字孪生(DT)技术应用于人体骨骼分析,探索人体骨骼DT体开发的框架及其关键技术.方法:针对人体腰椎骨骼,利用虚拟现实(VR)动作捕捉技术和传感器技术采集人体重要位置处的数据,将所得大量实时传感器数据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分类、筛选、约简与计算处理得到所需要的关键数据.通过人体反向动力学与生物力学算法对关...  相似文献   
59.
李忠海  李双牧 《河北医学》2011,17(8):1126-1127
腹股沟斜疝在手术治疗中除血肿感染等近期并发症以外,主要就是复发、疼痛和是否影响男、女生育问题。本文对我院2008年至2010年间,120例腹股沟斜疝进行了以修补内环为主的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0.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腰椎椎间融合术与动态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探讨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方法的合理选择。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12月,选择3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L4/L5)患者,按配对设计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16例患者均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并单枚融合器置入;治疗组16例患者行常规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和Isobar动态固定。比较观察2组病例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并发症等。治疗效果评价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手术邻近节段(L3/L4和L5/S1)及腰椎(L2~S1)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采用过伸过屈动力侧位X线片检查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获6~24个月的随访,平均15.8个月。与术前相比,2组患者术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术后ODI及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内固定相关并发症;2组术后邻近节段(L3/L4和L5/S1)的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L2~S1)的ROM,融合组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动态固定组较术前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椎间融合术与Isobar动态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均可取得满意的短期临床疗效,但理论上动态固定技术内固定失败的风险高于椎间融合术,故采用动态固定技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应慎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