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2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慢性疾病,表现为尿急,或合并急迫性尿失禁,常伴有尿频和夜尿,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诊断主要依靠其症状表现以及排除其他疾病。诊断明确后,选择有效快速的治疗方式,尽快缓解或消除患者疾苦。目前,其治疗主要包括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神经调节治疗等[1]。因为 OAB 病因复杂,其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且临床治疗疗效不尽如人意,故关于 OAB 的认识和治疗还在进一步探索当中。2008-01—2013-01,我们运用补中益气汤合肾气丸加减加酒石酸托特罗定缓释片治疗 OAB 33例,并与酒石酸托特罗定缓释片治疗31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讨经动脉导管化疗联合膀胱灌注化疗在T1G3膀胱癌保留膀胱术后的辅助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4例接受保留膀胱术的T1G3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资料,其中经动脉导管化疗联合膀胱灌注化疗组22例(A组)和单纯膀胱灌注化疗组52例(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个数及肿瘤是否初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在保留膀胱术后2~3周接受经动脉化疗,方案为吡柔比星/表柔比星40~60 mg+顺铂60~ 80 mg,间隔4~6周重复1次,每3次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采用相同膀胱灌注化疗方案.中位随访时间为32个月,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术后的肿瘤特异病死率、复发率、进展率及复发间隔,同时评价经动脉导管化疗的不良反应.结果 A、B组术后肿瘤特异病死率分别为0% (0/22)和13.5% (7/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复发率分别为13.6%( 3/22)和46.2%( 24/52),进展率分别为0%( 0/22)和21.2%(11/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48).两组肿瘤中位复发间隔分别为15个月和6.5个月.A组出现轻微恶心、呕吐12例,白细胞下降2例,粒细胞下降2例,肝功能损害4例,肾功能损害1例,所有损害均轻微、可逆. 结论 经动脉导管化疗联合膀胱灌注化疗可能有助于T1G3期膀胱癌患者保留膀胱术后预防肿瘤复发、进展和延长患者生存,其不良反应较轻,可用于T1G3期膀胱癌患者保留膀胱术后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63.
目的 运用螺旋CT灌注成像评价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 (TIPSS)术后肝脏血流灌注的变化.资料与方法 对15例行TIPSS治疗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分别于手术前2天和术后1周行螺旋CT单层肝脏动态增强扫描,比较手术前后肝脏灌注参数的变化.结果 TIPSS术前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量(HAP)、总肝灌注量(TLP)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分别为(0.58±0.23) ml·min-1·ml-1、(0.14±0.13) ml·min-1·ml-1、(0.72±0.17) ml·min-1·ml-1和(24.0±10.2)%;TIPSS术后则分别为(0.15±0.04)ml·min-1·ml-1、(0.28±0.05) ml·min-1·ml-1、(0.43±0.07) ml·min-1·ml-1和(64.1±13.9)%;TIPSS术前后肝功能、血氨、门静脉自由压(PFP)等指标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螺旋CT灌注成像能客观评价肝硬化门脉高压症TIPSS术前后肝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与介入治疗在胃肠道动脉性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78例消化道动脉性出血患者的DSA表现和动脉栓塞、药物灌注的治疗经验.结果 本组患者十二指肠溃疡15例,胃溃疡5例,胃癌2例,Dieulafoy病1例,血管畸形和发育不良9例,胃肠术后吻合口出血8例,肝胆疾患术后肝动脉破裂出血10例,Crohn病5例、肠道憩室出血6例、小肠炎或溃疡6例,小肠息肉3例,小肠中度恶性间质瘤1例,小肠高分化平滑肌肉瘤2例,直结肠癌5例.74%(58/78)的患者DSA造影阳性,造影剂外溢直接征象者33%(26/78),术后吻合口出血直接征象者83%(15/18).介入治疗的病例中动脉药物灌注15例,技术成功率60%(9/15),临床成功率40%(6/15);栓塞36例,技术成功率86%(31/36),临床成功率72%(26/36);介人治疗后再出血率16%(8/51),其中1例栓塞后再呕血经胃镜治疗无效死亡.DSA造影和介入治疗后手术者27例,造影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78%(21/27).随访时间2个月至3年,未发生胃肠道缺血坏死等并发症.结论 DSA对消化道动脉性出血的定位、定性有着重要价值,选择性动脉栓塞及药物灌注止血安全有效,有助于择期手术和并发症处理.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在门脉高压症介入治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1年6月至2006年5月间35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病人,其中12例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vein intrahepatic portal-systemic shunt, TIPSS) 、15例行部分脾栓塞术(partial splee nembolization,PSE)、8例行PSE联合胃冠状静脉栓塞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obliteration,PTO);手术前后采用东芝Xpress型螺旋CT行单层肝脏动态增强扫描,同时测定主动脉、门静脉、肝脏感兴趣区的CT值(Hu),取增强的CT值(△Hu)绘制时间密度曲线(TDC)。去卷积法计算肝脏各灌注参数。结果(1)TIPSS术后门静脉血流量增加,但门静脉灌注量(portal venous perfusion,PVP)却大幅度减少,从术前(0.557±0.230)ml·min^-1·ml^-1降至术后(0.152±0.085)ml·min^-1·ml^-1;同时肝动脉灌注量(hepatic arterial perfusion,HAP)明显增加,肝动脉灌注指数(hepatic arterial perfusion index,HPI)从术前(22.7±13.1)%升至术后(64.9±17.1)%。门静脉自由压(free portal vein pressure,FPP)从术前(31.0±12.5)cmH2O降至术后的(13.5±3.5)cmH2O,两者差异显著(t=18.641,P〈0.01)。(2)PSE术后PVP有所减少,但HAP增加,总肝灌注量(total hepatic blood perfusion,THBP)与术前无显著差异(t=-0.677,P〈0.05),HPI从12.5%升至32.5%。PSE联合PTO术前PVP为0.862ml·min^-1·ml^-1,术后为0.722ml·min^-1·ml^-1,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0.281,P〉0.05),HAP、THBP分别由术前的0.128,0.990ml·min^-1·ml^-1增加至术后的0.290,1.021ml·min^-1·ml^-1。结论螺旋CT灌注成像安全、无创、重复性好,有助于定量监测门脉高压症介入治疗中肝实质血流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66.
术前介入治疗对肾母细胞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 (动脉化疗栓塞 )对肾母细胞瘤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 观察术前介入组 17例和单纯手术组 2 2例肾母细胞瘤标本的分裂指数和凋亡指数的差异 ,细胞凋亡的检测采用DNA转移酶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 (TUNEL)。结果 术前介入组肿瘤细胞平均分裂指数为 0 .4 2± 0 .2 1,明显低于单纯手术组 2 .4 0± 1.0 1(P <0 .0 1) ;术前介入组肿瘤细胞平均凋亡指数为5 0 .6± 4 8.1,明显高于单纯手术组 19.7± 2 .82 (P <0 .0 1)。结论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是肾母细胞瘤术前介入治疗产生疗效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7.
68.
目的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抗菌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奇偶法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40例。常规组患者根据其临床症状实施抗菌治疗,实验组患者根据其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实施抗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同时间段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抗生素使用情况、住院情况、远期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常规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加重期第1天,两组患者SOD、MDA、T-AOC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期第1天,实验组患者SOD水平为(157.90±11.66)U/ml,高于常规组的(134.73±11.04)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MDA水平为(8.84±1.42)nmol/ml,低于常规组的(11.94±1.39)nmol/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T-AOC水平为(10.87±1.40)U/ml,高于常规组的(8.71±1.01)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使用抗生素比率为77.50%(31/40),低于常规组的95.00%(3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抗生素使用时间为(6.32±1.07)d,短于常规组的(8.95±1.2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为5.00%(2/40),低于常规组的20.00%(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为(9.45±1.36)d,短于常规组的(12.15±1.5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6个月内再次进入急性加重期比率为27.50%(11/40),低于常规组的50.00%(2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6个月内急性发作次数为(1.45±0.21)次,少于常规组的(2.30±0.18)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6个月内死亡率为2.50%(1/40),低于常规组的15.00%(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抗菌治疗的指导价值显著,患者应激状态改善更加明显,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同时有助于远期疗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69.
肝癌合并动静脉瘘介入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方法。 方法 对677例已证实的肝癌患者先行DSA造影,判断有无动静脉瘘,再行肝动脉内化疗栓塞治疗。 结果 合并动静脉瘘者有94例,其中肝动脉门静脉瘘83例,肝动静脉瘘5例,混合型6例,所有动静脉瘘患者均行了1次或多次肝动脉内化疗(TAI)和/或化疗栓塞治疗(TACE)。 结论 对于不同程度动静脉瘘,使用栓塞剂阻断瘘口血流后TACE安全有效,如无法封堵瘘口,则仅行TAI。  相似文献   
70.
目的评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对动脉化疗栓塞联合术前腔内放疗治疗宫颈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0-08~2007-11收治的51例宫颈癌患者中,26例接受了双侧子宫动脉化疗栓塞,其中12例加用了腔内放疗;25例接受了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其中10例加用了腔内放疗。化疗方案均以卡铂为主的联合方案。介入治疗或腔内放疗后2周进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对治疗前的宫颈活检标本和手术后的标本共102份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宫颈癌组织中VEGF的阳性表达由治疗前的64.7%下降为4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VEGF的阳性表达与FIGO分期、肿瘤分级和病理缓解有明显的相关性。VEGF阳性表达的患者动脉化疗/栓塞或联合腔内放疗后的临床有效率(54.5%,18/33)低于VEGF阴性表达者(77.8%,14/1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5)。治疗前VEGF表达阴性的宫颈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均高于表达阳性者(100%、94% vs.73%、75%,P=0.043,P=0.112),总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前VEGF表达可能是评价动脉化疗栓塞联合术前腔内放疗治疗宫颈癌临床疗效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