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5篇
医药卫生   4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内皮细胞衬里人工血管抗血小板沉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人工血管体外形成内皮衬里并评价其抗血小板沉积特性。方法 将培养扩增的在人大隐静脉内皮细胞铺植于贫血小板血浆和纤维连接素预衬的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并体外培养9天,再用含^125I标记血小板的全血以100ml/min的流速灌注60分钟。人工血管内壁形态以扫描电镜观察,血小板沉积量以r计数测定。  相似文献   
62.
直肠癌远侧肠壁癌细胞的浸润及p53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的方法探讨直肠癌安全远侧切缘的合适长度。方法:采用常规病理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观察了68例直肠癌远侧肠壁中癌细胞的浸润规律及p53的表达范围。结果:52.9%(36/68)直肠癌远侧肠壁存在癌细胞浸润,其中88.9(32/36)的患者浸润距离≤2cm,均未超过3cm,并与原发癌的大本类型,组织学类型,Dukes分期相关,23.5%(16/68)直肠癌远侧癌旁组织存在p53的表达,其中81.3(13/16例)的患者p53的表达范围≤2cm,均未超过3cm,并与原发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不相关。结论:3cm可作为直肠癌的安全远侧切缘。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总结GDC治疗难治性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共治疗40例40个动脉瘤,其中8例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进行栓塞。术前H-H分级Ⅳ级3例,Ⅲ级6例,Ⅰ-Ⅱ级31例。采用GDC进行栓塞。结果 致密填塞动脉瘤33例,不全填塞7例。均保持载瘤动脉通畅。无死亡及永久并发症。结论 GDC是治疗颅内动脉瘤比较理想的方法,但对于宽颈及梭形动脉瘤疗效欠佳。  相似文献   
64.
青海省大部地区系游牧为主的藏族聚居地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由于历史长期遗留下来的医疗卫生一穷二白的极端落后状况,目前,群众卫生条件和内地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乡村医务人员很少,卫生保健尚未开展,群众“看病难”、“治病难”仍然很突出,针对这种状况,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如何培养合格的牧民医生,已成为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现从牧区特点和现状考虑,提出自己的想法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65.
直肠癌安全远切缘与K-ras和P53基因突变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直肠癌的吻合口复发率在5%~15%犤1犦,其复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直肠癌远侧癌旁黏膜的残留,而这种癌旁黏膜已有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等分子水平的改变,可能发展为新生癌犤2犦。由此,我们运用PCR-SSCP方法检测了直肠癌远侧癌旁移行黏膜中K-ras及p53基因的突变范围,拟从分子病理学领域探讨直肠癌的安全远切缘。1.材料与方法:本组资料为1998年6月~2000年6月间在我科住院手术的68例直肠癌患者,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22~80岁,中位年龄52岁。高、中分化腺癌50例,低分化腺癌7例,黏液腺癌11例。DukesA、B、C及D期分别为14、23、25、6例。54例行…  相似文献   
66.
目的阐明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right hemicolectomy,LRH)相关血管的活体解剖学特点。方法对36例接受LRH的肿瘤病人进行术中观察和术后录像复习。结果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为起于右髂窝上缘,位于小肠系膜和升结肠系膜交界部的蓝色条纹。肠系膜上动脉在系膜内难以目视辨认,走行于SMV左侧。回结肠血管出现率100%,为升结肠系膜内、十二指肠水平部下缘附近、搏动的条索。胃结肠干出现率77.8%(28/36),包含上右结肠静脉/右结肠静脉者占比为89.3%(25/28);后者亦可直接注入SMV。胃结肠干于胰切迹右缘的横结肠后间隙汇入SMV右壁。右结肠动脉在胰颈下缘起始,常与胃结肠干伴行或交叉。结论正确的间隙(肠系膜内间隙)、标志和线索(肠系膜上静脉),是LRH中血管定位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67.
历经100多年的发展,外科手术仍是胃癌治疗的基石,并已初步实现了从“经典”的开放手术向“微创”的腹腔镜手术过渡。胃癌微创外科治疗经过30多年的探索,尤其是近十年中国腹腔镜胃肠外科研究组(CLASS研究组)先后启动了系列高水平腹腔镜胃癌外科临床研究,引领了该领域的范式革新。在此基础上,胃癌微创外科治疗的趋势逐渐聚焦在微创程度的升级、技术难度的降级、病人生活质量的优化和肿瘤疗效提高等方面。  相似文献   
68.
目的通过对比经脐减孔与常规腹腔镜技术在治疗直肠上段癌和乙状结肠癌方面的治疗效果,探讨减孔腹腔镜技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5月于本院及其他中心收治直肠上段癌和乙状结肠癌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均为49例,比较两组术中指标、术后短期治疗效果及术后肿瘤指标,结合VAS疼痛评分,评价该技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两组在基线资料比较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排气时间肿瘤距肛门距离、肿瘤长泾、淋巴结转移个数及清除淋巴结的个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切口总长度和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3天、5天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吻合口瘘发生2例,对照组发生腹腔出血1例,尿潴留1例。结论减孔腹腔镜技术安全有效,在术后短期恢复及肿瘤根治效果方面与常规腹腔镜技术疗效相似,但同时具有美容效果好、创伤小、费用低、疼痛减轻等优点。  相似文献   
69.
胃癌是我国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居全国前3位的恶性疾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迄今,外科手术仍是治疗的基石。随着腹腔镜微创技术的发展及其临床研究的深入,回顾2021年研究进展,胃癌外科的核心争议问题已基本解决,以单孔/减孔为代表的系列"微创新"理念与技术进一步发展,影像组学和人工智能辅助预测已深入到外科精准决策前沿...  相似文献   
70.
患者男,57岁,农民。主诉:因右足第3趾发黑、坏死1年,右下肢间隙性跛行半年,于2004年2月27日来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就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