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9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Ki-67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及MRI表现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病理学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具有分子标记物结果并行术前乳腺MRI动态增强扫描患者69例。将Ki-67表达≤14%定义为低表达,14%定义为高表达。由2名放射科医生独立阅片确定病变MRI影像特点。评价指标包括:病变的长径、强化方式(肿块及非肿块强化)、形状、边界、边缘有无毛刺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结果 Ki-67与ER、PR呈负相关,与HER-2分级无明显相关性。Ki-67与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与肿块直径呈正相关。Ki-67高表达的肿块直径明显大于低表达组(χ~2=10.623,P=0.005)。肿块强化方式、肿瘤的形状、边界是否清晰、有无毛刺以及TIC类型在Ki-67不同表达患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Ki-67作为反映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标记物,与其他分子标记物及肿瘤的直径明显相关,但与除直径外其他MR征象不具有明显的关联。  相似文献   
72.
腹腔内脏血管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索腹腔内脏动脉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法.方法 进行介入治疗的9例内脏动脉动脉瘤患者,总共11枚动脉瘤,其中1例为肠系膜上动脉主干部动脉瘤合并右侧结肠动脉动脉瘤,1例为2枚脾动脉瘤,另外还有5例各1枚脾动脉瘤,1例胃右动脉瘤,1例肝动脉假性动脉瘤.使用弹簧圈分别成功对6例脾动脉瘤患者的7枚脾动脉瘤及1枚右侧结肠动脉瘤,1枚胃右动脉瘤,1枚肝动脉假性瘤进行了栓塞,1例肠系膜上动脉动脉瘤的使用覆膜支架植入隔离动脉瘤.结果 所有患者均治疗成功,未出现相关并发症.肠系膜上动脉动脉瘤植入支架后瘤腔被完全封闭,肠系膜上动脉主干通畅.结论 介入栓塞技术可以成功栓塞大部分内脏动脉动脉瘤,对于部分栓塞困难者可以使用覆膜支架隔绝动脉瘤.  相似文献   
73.
患者女,79岁.因十二指肠壶腹痛,梗阻性黄疸,先行PTCD引流胆汁后手术切除十二指肠壶腹部肿瘤,行十二指肠乳头成形.术中在十二_二指肠乳头开口处留置一段直径约4mm长度约50mm塑料支撑管(裁截自输液器)支撑吻合口.  相似文献   
74.
肝硬化非肿瘤性肝动脉门静脉分流DSA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DSA对肝硬化非肿瘤性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诊断价值。方法170例非肿瘤肝硬化患者在接受经肝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前行DSA检查。对造影图像进行动态播放观察,记录APS出现时相、持续时间和相应区域肝实质染色特点,对非肿瘤性APS和肝癌造影特征作鉴别。对术中发现的小肝癌行节段性TACE治疗。结果170例肝硬化患者DSA检查中31.7%显示了APS相关征象(54/170)。术前CT检查未见APS的142例中21.8%在DSA中显示了APS(31/142)。23例增强CT不均匀强化病例均有DSA阳性发现,其中16例诊断非肿瘤性APS,7例因CT动脉期局部密度增高区在门静脉期无明显低密度表现而不能确诊肿瘤者,经DSA诊断为小肝癌,其中1例伴有肿瘤性APS。结论DSA对肝硬化患者APS的发现率高,有助于肝内非肿瘤性改变与肝癌的鉴别诊断并指导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75.
目的:分析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患者心电图出现侧壁或下壁ST段压低的意义。方法:对49例首次发病的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电图与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结果对比分析。结果:合并侧壁和下壁ST段压低者,特别是侧壁导联ST段压低者,其冠脉前降支近端多存在显著狭窄,P值分别<0.05和<0.01;在下壁或(和)侧壁导联ST段压低者中,冠脉往往有多支存在病变。结论:前壁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电图出现侧壁和下壁ST段压低预示心肌缺血范围的扩展  相似文献   
76.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是人类第九对染色体长臂显性遗传性疾病。有报道发生在皮肤和肺脏。但肝内HHT临床上少见,主要表现肝脏损伤和循环系统负荷增加,故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77.
在下壁AMI时,由于下壁心肌供血冠脉的变异较大,因而其临床过程的情况也差异较大。在最初接治下壁AMI的患者时,探寻一个简单的方法预测患者的病情,将对提高临床的重视程度,确定救治方案有积极作用。本文对发病当日下壁导联∑ST值的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8.
目的 评价经皮经脾食道胃底静脉栓塞术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12例患者,男10例,女2例,均有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病史,因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入院治疗.其中4例为右叶巨大原发性肝癌;6例为原发性肝癌并发门静脉癌栓,门静脉主干闭塞;2例为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门静脉主干闭塞.均无法实施经皮经肝食道胃底静脉栓塞术.所有病例在X线透视引导下,经皮经脾穿刺,自脾静脉插管至曲张的食道胃底静脉,用液态栓塞剂(5%鱼肝油酸钠或无水酒精)+弹簧栓栓塞.部分门静脉癌栓患者同时放置门静脉支架.脾脏穿刺道用弹簧栓栓塞.共栓塞23根食道胃底静脉,4例患者放置门静脉支架. 结果 12例病人曲张的食道胃底静脉栓塞全部成功,均获有效止血.未出现脾损伤出血等并发症.术后1个月门静脉支架保持通畅. 结论 经皮经脾胃冠状静脉栓塞术治疗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安全有效的方法.特别适合于伴发门静脉梗阻或右叶巨大肝癌而不宜行经皮经肝食道胃底静脉栓塞术的患者.  相似文献   
79.
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在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在治疗周围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5例长段动脉闭塞患者,其中腹主动脉下端合并两侧髂总动脉及髂外动脉闭塞1例,髂外动脉闭塞2例,股浅动脉闭塞2例。在单向内膜下再通时,进入真腔失败后而在患肢闭塞动脉远端血管穿刺,使用导丝从病变对侧进入闭塞段内膜下,在病变内膜下腔,采用导丝贯穿至对侧导管技术,成功后,将导丝从对侧导管引出体外,然后用球囊扩张成型并植入支架。结果 本组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双向内膜下再通,共植入支架9枚。结论 双向内膜下再通可以作为单向内膜下再通进入真腔失败时的补救方法,可有效提高血管成形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急诊绿色通道内镜联合选择性动脉造影在消化道大出血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消化内科2008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经急诊绿色通道,急诊内镜联合选择性动脉造影救治的消化道大出血12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分别观察出血部位、病因的诊断情况以及止血效果。结果急诊内镜明确出血部位和病因者7例,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例。Dieulafoy病4例.内镜下给予钛夹止血或药物喷洒止血治疗仍有活动性出血随即选择性动脉造影血管栓塞治疗;3例急诊内镜检查后初步确定为小肠出血,随后选择性动脉造影证实而转外科择期手术。术后证实其中2例为小肠憩室,1例为小肠间质瘤;另2例无法完善内镜检查,行血管造影栓塞止血后,内镜进一步诊治,其中1例为急性出血性直肠溃疡综合征,1例为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底部深溃疡。选择性动脉造影显示典型造影剂溢出征9例。异常血管分支增粗紊乱间接征象3例。本组12例在选择性动脉造影同时结合内镜检查均给予相应病变血管弹簧栓或明胶海绵栓塞止血治疗并成功止血。结论急诊绿色通道并内镜联合选择性动脉造影诊治消化道大出血,协同互补,是一种及时。安全、有效的诊治方法,亦能为手术做好定位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