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24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0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联合益生菌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肠道菌群及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6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益生菌,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胃肠功能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营养参数[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肠道菌群指标(乳酸杆菌、大肠杆菌、肠球菌、肠杆菌)、血清体液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并统计患者恢复情况与感染发生率。【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胃肠功能评分、APACHE Ⅱ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PA、ALB、TR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均高于治疗前,肠球菌、肠杆菌数量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IgM、IgG、IgA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胀缓解时间、腹痛缓解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联合益生菌可调节SAP患者肠道菌群,增强免疫功能,改善营养状态,同时可促进肠道屏障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2.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进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踝部及足背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对12例足跟部、踝部及足背软组织缺损,采用选择性结扎小隐静脉及蒂部保留梨形皮桥,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逆行转位修复。皮瓣面积最大为19 cm×12 cm,最小为8 cm×5 cm。结果12例皮瓣全部成活,经10~12个月随访,效果满意。结论改进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血供充分,有利于皮瓣静脉回流,提高皮瓣成活率,为临床治疗较困难的足跟部、踝部及足背软组织的缺损,提供了一个较为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3.
目的:观察慢性胃炎不同证候与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相关性,探讨证候形成机制。方法:对158例慢性胃炎患者辨证分型,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胃黏膜AQP4的表达。结果:AQP4表达总光密度(即阳性表达总量)从低到高的证型依次为: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虚气滞→胃络瘀阻→胃阴不足;平均光密度(即表达部位的阳性强度)最低的是胃络瘀阻型,最高的是脾胃湿热型。结论:慢性胃炎从实证→因虚致瘀、虚实夹杂→虚证,AQP4表达逐渐增强,提示AQP4可能与中医虚实证候的形成有关,可将其作为判断病情演变的一项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04.
朱飞  何平  刘地川 《中国药房》2011,(24):2229-2231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治疗组口服培哚普利(4~8mg,qd),对照组口服氢氯噻嗪(25~50mg,qd),2组均治疗8周,观察用药前后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NO、ET-1、vWF、舒张压、收缩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哚普利降压同时可以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05.
106.
目的 探讨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8(IL-8)、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干扰素-γ(INF-γ)含量的检测对结核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第三0九医院自2010年8月至2011年11月住院的患者,其中结核性脑膜炎组20例,病毒性脑膜炎组15例,非感染性神经系统疾病组20例.用ELISA法检测3组患者脑脊液IL-8、MMP-9、INF-γ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结核性脑膜炎组患者脑脊液中IL-8、MMP-9、INF-γ的含量高于病毒性脑膜炎组和非感染性神经系统疾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脑膜炎组患者脑脊液中IL-8、MMP-9含量高于非感染性神经系统组(P<0.05).病毒性脑膜炎组患者脑脊液中INF-γ含量与非感染性神经系统疾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脑脊液中IL-8、MMP-9、INF-γ含量的检测对结核性脑膜炎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意义.IL-8、MMP-9在病毒性脑膜炎的发病和进展中亦起到一定作用.临床上若在患者脑脊液中检测到高水平的INF-γ,较之IL-8、MMP-9对于结核性脑膜炎更具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7.
探讨应用接力扩张法修复大面积瘢痕性秃发的临床效果。手术分期进行:Ⅰ期按设计在头皮帽状腱膜下埋置扩张器,缓慢扩张正常头皮组织;Ⅱ期取出扩张器,推进或旋转扩张皮瓣修复部分瘢痕性秃发区,同时于头皮瓣下接力置放扩张器,待切口愈合良好后注水扩张;扩张过程完成后再次手术修复残余瘢痕秃发区。以此方法重复进行,直至瘢痕完全去除,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观察乐胃饮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血清SOD和MDA含量及胃黏膜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维酶素组、乐胃饮低、中、高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大鼠用2%水杨酸钠灌胃、自由饮用MNNG溶液结合饥饱失常等综合因素诱发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造模后各组予以灌胃治疗4周。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乐胃饮中、高剂量组的SOD含量显著升高(P0.01,P0.05),乐胃饮中、高剂量组和维酶素组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形态学结果显示乐胃饮具有改善胃黏膜形态的功能。结论:乐胃饮可提高大鼠血清SOD活性,减少血清MDA含量,能有效清除氧自由基,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形态改变也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9.
白朝晖  戴号  朱飞 《中国临床医学》2007,14(4):562-563,576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伤口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与之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1年1月—2004年12月244例(339膝)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的年龄、痛程、术前药物应用、手术时间及手术中单膝止血带应用时间与患者发生伤口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结果: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49例(62膝)出现伤口并发症。手术前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出现伤口并发症的几率与手术前未用激素者有显著差异(P<0.05)。出现伤口并发症患者手术中单膝止血带应用时间为94±20min,比伤口正常组平均多16 min,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6)。伤口并发症组与伤口正常愈合组的性别、年龄和手术时间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类风湿关节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伤口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前应用激素药物情况、手术中止血带应用时间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为腓骨肌腱鞘筋膜瓣与脂肪筋膜瓣联合移植修复足跟后深层组织缺损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①5具(1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防腐标本,解剖观测腓骨肌腱鞘筋膜及相邻脂肪筋膜血供的来源,测垦其血管管径及其走行、分支与分布情况.②8具(16侧)全身动脉灌注氧化铅一明胶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解剖下肢筋膜层组织,并取下拍摄X线片,观察腓骨肌腱鞘筋膜层与相邻脂肪筋膜层之间的血供及交通吻合情况.③将2具(4侧)下肢标本构建血管铸型图,直观地了解瓣区血管的走行、分布、吻合情况.并于临床应用了8例.结果 根据腓骨肌腱鞘的长度范围,重点观察了自外踝尖下4 cm至外踝尖上14 cm区域内腓骨肌腱鞘筋膜与相邻脂肪筋膜较为粗大的供血血管,联合筋膜瓣血供呈多源性分布:外踝尖上下4 cm瓣区主要有跟外侧动脉恒定发出3.7(2~5)支,外径(0.5±0.2)mm;外踝后动脉发出1.5(1~2)支,外径(0.6±0.2)mm;腓动脉穿支降支发出2.5(2~3)支,外径(0.5±0.2)mm.外踝尖4 cm以上腓骨肌腱鞘及相邻脂肪筋膜主要由腓动脉发出肌间隔支发出1.7(1~3)支,外径(1.0±0.2)mm以及腓动脉穿支升支的细小分支营养.以上各动脉支在腱周组织内恒定吻合,并发出多数细小分支构筑筋膜层丰富血管网.临床应用的8例术后转移筋膜瓣、移植皮片完全存活.随访3个月至2年,供、受区愈合良好,功能形态恢复满意.结论 可以上述血管之一为蒂,设计切取近端蒂携带腓骨肌腱鞘、滑筋膜瓣或逆行远端蒂携带脂肪筋膜、肌腱鞘筋膜瓣,联合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跟后难愈性中小面积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