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8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60篇
医药卫生   160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合并心脏病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居围术期死因首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心脏病日趋年轻化,伴发心脏病接受心脏及非心脏手术的例数呈逐年增多趋势。合并心脏病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术中及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及患者预后与麻醉处理是否合理密切相关,且每一类心脏病围术期处理原则不尽相同,麻醉方式及药物对不同心脏病影响各异。对于合并心脏病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的围麻醉期管理,目前尚无全面系统的全国性专家共识。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非心脏手术麻醉分会根据国内合并心脏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例数较多的多家大型医院临床管理经验,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及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总结,形成《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围麻醉期中国专家临床管理共识(2020)》。本共识不作为医学责任认定和判断的依据,不具强制性,仅供麻醉专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甲型H7N9病毒性肺炎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及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的6例甲型H7N9病毒性肺炎患者,对发病后的一系列X-线胸片和CT进行征象观察并统计分析。结果 6例患者均以发热为最早起病症状,发病初期的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肺野的大片斑片影;斑片状影并间质改变;病程进展期,6例均以出现磨玻璃密度影为特征向周围浸润,肺实质和肺间质病灶共存,病灶范围增大,累及肺野增多。2例出现气胸、纵隔气肿并发症,病程延长。转归期,5例肺部阴影不同程度吸收,但遗留纤维化病灶。1例死亡。结论 H7N9病毒性肺炎发病早期出现肺部炎症,发展迅速,进展期以出现磨玻璃密度影为特征,病情严重;转归期易残留肺纤维化。CT扫描检查能较准确地评估H7N9病毒性肺炎病程进展期疾病的浸润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43.
目的:观察雷公藤内酯醇(TP)对IgA肾病(IgAN)大鼠尿蛋白和足细胞nephrin、podocin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牛血清白蛋白+四氯化碳+脂多糖的方法建立IgAN大鼠模型。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洛丁新组、TP剂量组、TP中剂量组、TP高剂量组,每组10只。于0,10,14周收集血尿标本,并处死大鼠留取肾组织标本。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血生化指标,分别采用实时定量PCR及ELISA法检测肾组织nephrin、podocin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1)实验前各组大鼠尿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0周末各造模组蛋白尿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第14周末TP各剂量组及洛丁新组蛋白尿均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1),TP高剂量组Alt值高于其余各组(P<0.05);(2)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nephrin、podocin蛋白、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TP各剂量组及洛丁新组nephrin、podocin蛋白、mRNA表达均较模型组明显增高(P<0.05);TP中、高剂量组较洛丁新组nephrin、podocin蛋白浓度显著增高(P<0.05);TP各剂量组与洛丁新组及TP各剂量组间nephrin、podocin mRNA表达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能够明显减轻IgAN大鼠的蛋白尿,且能明显提高肾组织nephrin、podoc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提示TP能调节IgAN足细胞相关分子nephrin、podocin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减少足细胞损害,减少尿蛋白。  相似文献   
44.
联合瓣膜病并发心肌脓肿在临床中比较少见[1],利用牛心包生物瓣行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联合置换尚未见报道。本院近期治疗1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8岁。间歇性头痛、头晕20年,胸痛1月,呼吸困难20d伴发热10余d入院。端坐呼吸,不能平卧,并进行性加重,体温最高达38.5℃,心脏彩超:主动脉瓣右冠瓣、左冠瓣、无冠瓣增厚,回声增强,开放受限,收缩期瓣口处最大流速440cm/s,最大压差72mmHg(1mmHg=0.133kPa),二尖瓣后瓣增厚,钙化,回声增强,余瓣膜形态及活动正常。左室后壁之后可见深1.79cm液性暗区。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8.1×109/L,肝肾功及尿…  相似文献   
45.
黑色塑料地膜覆盖灭螺近期效果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有螺排灌沟使用黑色塑料地膜结合氯硝柳胺不同用量一次性喷洒与未覆盖近期灭螺效果。方法选择1条有螺排灌沟,分12段,覆盖6段分设氯硝柳胺0、2、4、6、8、10g/m^2组。未覆盖6段分设空白对照,氯硝柳胺2、4、6、8、10g/0组,试前各组按系统抽样法每组调查7框,捕获框内全部土表钉螺观察。调查后各组按设计用药量每m^2加水1000ml配制喷洒,各组覆盖黑色塑料地膜。试后12个组1、2、3、5、7、10d按试前调查方法捕获钉螺观察,同时每天8、10、12、16、18时测环境气温覆盖与未覆盖土表、土内3cm、6cm、15cm处温度。结果覆盖组10:00-16:00土表温度最高,晴天维持在40℃~62℃之间,土层内3~15em深处均在22℃~36℃之间。在盖膜10d内,无药组累计钉螺死亡率44.55%,密度下降72.90%,加药各组死亡率为64.79%~85.59%。密度下降率84.83%~95.24%,未覆盖各组死亡率58.03%~83.81%,密度下降率59.96%~90.17%。结论黑色塑料地膜灭螺近期效果,喷药各组均比不喷药组钉螺死亡率和活螺平均密度下降率高,同时高于对应未覆盖各组,该方法省时、省工、操作简便,灭螺效果好,易检查考核,适合多种有螺环境灭螺,宜继续研究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椎管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提高对该少见疾病MRI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硬膜外血管瘤的MRI表现,并与其他髓外病变进行鉴别。结果: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4例均发生在胸椎椎管内,3例沿脊髓长轴生长呈长梭形,1例呈哑铃形,经椎间孔向外生长。T1呈等、稍低信号,T2呈高信号,增强后均呈明显均一强化。结论:椎管内硬膜外血管瘤是少见的良性肿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47.
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推广应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是近年探讨的热点,最终目的是改善患者预后并降低医疗成本。本文从围术期麻醉管理的角度重点综述国内外目前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管理中的临床应用进展,通过总结与麻醉相关的最佳循证医学证据,以期帮助改善现有临床认知、实践和决策。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慢性肾脏病(CKD)3期肾络瘀痹证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1)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方法。(2)研究对象:慢性肾炎(CKD3期)、中医辨证为肾络瘀痹证(瘀痹证)。(3)分析瘀痹证发生率、中医证候特点。结果:(1)慢性肾炎(CKD3期)瘀痹证发生率74.2%,瘀痹肾虚风湿三联证最多见,单独瘀痹证少见。(2)瘀痹证中尿血积分值最高,且尿血与UPro/24h、UAlb/Cr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慢性肾炎(CKD3期)瘀痹证并不少见,并绝大多数与其他证型并存。瘀痹证以镜下多形性红细胞尿持续存在最具特征,在中医辨证中引入尿象检测将有助于提高辨证精准度。  相似文献   
49.
目的分析脊柱外科手术后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分析脊柱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例资料,40例术后30 d内发生感染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匹配同期40例未发生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可能影响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采用单因素条件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纳入的单因素进行逐步筛选,之后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可造成脊柱外科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初步筛选出术后感染与年龄、营养状况、糖尿病、既往手术史、手术范围、术后转入ICU和预防性抗生素使用不当因素相关性较高(P0.05)。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营养状况、糖尿病、术后转入ICU和预防性抗生素使用不当是影响脊柱外科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营养状况、糖尿病、术后转入ICU和预防性抗生素使用不当是导致脊柱外科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密切关注,以防感染。  相似文献   
50.
闫志  荆珏华  钱军  田大胜  陈磊  朱斌 《安徽医学》2016,37(11):1405-1408
目的 探讨单纯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早中期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4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5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不同术式分为A组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组(20例)和B组后路钉棒内固定组(15例),分析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后凸角(Cobb角)、疼痛视觉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问卷表(ODI评分)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Frankel分级)。35例患者均获随访。结果 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B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天数方面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obb角术后为(8.47±1.67)°较术前(13.28±3.12)°减小,VAS评分术后为(2.30±1.10)分较术前(7.10±1.20)分改善,ODI评分术后(13.70±3.50)分较术前(43.80±5.50)分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obb角术后(5.37±2.21)°较术前(13.83±4.54)°减小,VAS评分术后(1.90±1.20)分较术前(7.10±1.10)分减少,ODI评分术后(13.90±3.10)分较术前(41.10±5.30)分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手术前的Cobb角、手术前后VAS评分及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Cobb角矫正及防止丢失上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Frankel分级,A组术前D级7例,E级13例,术后D级3例,E级17例,术前B组D级5例,E级10例,术后E级15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后路钉棒内固定,不做病灶清除,其疗效优于植骨融合内固定,是治疗早中期脊柱结核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