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5篇
医药卫生   22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41.
下腰痛影像诊断的临床综合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下腰痛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合理选择,避免资源浪费,减少病人支出,使其发挥互补作用。[方法]对61例下腰痛患者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38例)、椎管狭窄(4例)、滑脱(10例)、感染(4例)和肿瘤(5例)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临床症状和体征是引导正确诊断的基础,影像学检查结果只有建立于其上才有意义。常规X线摄片对骨性结构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为进一步影像学检查提供依据。脊髓造影根据硬膜囊及神经根管的影像学改变来判断下腰段的病变,对较小的L5S1椎间盘突出和极外侧椎间盘突出不易诊断。计算机体层摄影(CT)从横断面观察脊柱的病变,但较局限,不易观察椎管内CT值相似的软组织病变。脊髓造影后CT扫描(CTM)则提高了诊断的阳性率。磁共振成像(MRI)从多平面显示多节段的病变,对软组织具有很高的分辨率,但对骨性结构的分辨率较CT差。[结论]常规X线摄片是最基础且重要的常规检查方法,脊髓造影、CT、CTM、MRI对下腰痛的诊断各有其特点,不能相互替代,而是起相互补充的作用。  相似文献   
42.
背景: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骨不愈合较传统植骨治疗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如何获得浓缩、高效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及其与骨折愈合的量效关系还需进一步探讨.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骨不愈合的效果,并与自体髂骨植骨相比较.设计、时间及单位:随机对照分析,1999-01/2005-06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参试者:收治的140例肱骨及胫骨骨折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自体髂骨植骨组、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70例/组.方法: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患者在无菌条件下,从髂后上棘进行穿刺,分不同部位抽取骨髓10~20 m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干细胞,镜下计数为4×10~9个有核细胞/mL时待用.自体髂骨植骨组骨折端周围植入适量髂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骨折端周围植入脱钙骨基质与骨髓干细胞的混合物,缝合切口.移植后根据内固定的坚固程度,可辅助使用外固定4~6周.主要观察指标:①移植后不同时间点两组骨痂形成及疼痛情况.②两组骨愈合时间的比较.③不良事件和副反应.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选用140例肱骨及胫骨骨折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骨痂形成及疼痛情况:移植后1个月,自体髂骨植骨组骨折端骨痂形成不明显,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骨折端有骨痂形成,两组骨折处皆有压痛.移植后2个月,自体髂骨植骨组骨折端有骨痂形成,骨折处压痛较前减轻;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骨折端有大量骨痂形成,骨折处压痛不明显.移植后3个月,自体髂骨植骨组骨折端有大量骨痂形成,骨折处有轻微压痛;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骨折端有连续骨痂形成,骨折处无压痛.②两组骨愈合时间的比较: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平均愈合时间明显短于自体髂骨植骨组[(5.5±1.5),(8.0±2.0)个月,P < 0.05].③不良事件和副反应:所有病例在治疗期间,除有4例出现髂骨疼痛外,无感染等其他并发症,随访8个月均未发生再骨折. 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骨不愈合疗程短、效果好,较传统植骨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3.
目的 观察阿仑膦酸钠不同给药时间间隔对磨损颗粒诱导假体周围骨溶解的影响,为临床应用阿仑膦酸钠预防人工关节假体周围骨溶解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雄性SD大鼠12只,经膝关节将钛合金假体及混合磨损颗粒植入胫骨近端(双侧),随机分成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每组6只,术后分别每日1次空腹阿仑膦酸钠(0.1m∥kg)灌胃和每周1次空腹阿仑膦酸钠(0.7mg/kg)灌胃,持续6周。术后12周处死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及组织形态计量学测定。结果 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假体柄周围纤维界膜均较薄,细胞成分少,假体周围新生骨与假体间可见有直接接触,对假体支撑作用良好。假体周围界膜厚度及面积的形态计量学检测发现,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阿仑膦酸钠预防磨损颗粒诱导的假体周围骨溶解时,每周给药1次与每日给药1次可产生同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改良微创SuperCap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和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 年 9月- 2019年9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单侧股骨颈骨折患者19例(19髋),其中男3例、女16例,年龄65~90(76.32±7.50)岁。患者均采用改良微创SuperCap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术中使用生物型股骨柄与双极股骨头。观察患者围术期一般情况、关节功能稳定性、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0.72±6.03)min,切口长度(8.80±0.87)cm,术中出血量(177.22±37.83)mL。术后第1、5天血红蛋白分别为(105.40±14.64)g/L、(99.87±12.93)g/L,VAS分别为(4.03±1.43)、(2.06±1.93)分;术后第1、5天的血红蛋白水平、VAS均低于手术前,手术后第5天的血红蛋白水平、VAS均低于术后第1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9例患者术后均随访3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术侧髋关节活动度正常并稳定,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切口感染,无假体周围骨折、脱位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复查骨盆前后位X线片,见股骨柄假体位于中立位,未见股骨柄下沉及髋关节假体脱位。结论 改良微创SuperCap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尤其是伴有神经系统基础疾病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具有切口小、损伤轻、可以使用常规髋关节生物型假体、完整保留髋关节囊、髋关节稳定性好、术后快速康复等优点,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5.
应用富集骨髓干细胞技术治疗骨缺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富集骨髓干细胞(bonemarrowstemcells,BMSCs)移植技术促进骨修复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富集干细胞技术,在术中完成骨髓血采集、BMSCs富集,通过局部注射或与多孔!-磷酸三钙材料复合后回植,治疗骨缺损患者49例。对富集前后骨髓有核细胞(nucleatedcells,NCs)和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的细胞集落(colony-formingunitswithalkalinephosphatase+,CFUs/ALP+)计数,分析年龄、性别、病种对骨髓干细胞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多孔材料与细胞的复合情况;结合影像学检查综合评定疗效。结果平均抽取骨髓血(250±37)ml,经富集技术平均回收(50±19)ml,骨髓成骨源性干细胞回收率78%±18%。其中CFUs/ALP+的自然对数与年龄呈线性负相关(r=-0.4910,P=0.008),NCs与年龄无相关性(r=-0.0469,P=0.8126)。骨髓NCs和CFUs/ALP+的数量无性别差异(t=0.6242,P=0.5397;χ2=2.6512,P=0.1035)。骨折组患者的骨髓CFUs/ALP+数量比退变组多(t=2.2793,P=0.0327),而NCs数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600,P=0.4553)。通过富集,NCs与CFUs/ALP+的增长倍数呈线性正相关(r=0.4054,P=0.0324)。复合2h后,富集BMSCs可在多孔β-磷酸三钙孔内壁贴附。全部病例随访(15.4±6.4)个月,总有效率91.8%。富集血样细菌学检测阴性率100%。术后伤口渗出或肿胀4例,均自行愈合。结论自体富集BMSCs技术是一种快速、简便、安全的临床细胞治疗手段,可与手术同步进行,促进骨修复和再生。年龄、病种因素对BMSCs数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评估踝关节骨折预后的方法.方法对10l例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病例进行随访,得到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及术后踝关节功能评分,根据量化数据建立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各影响因素与功能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根据所建方程,可对踝关节骨折预后进行估计,并发现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依次为骨折类型、全身情况、手术延期情况、局部情况、年龄等.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最优化方程可作为相对可靠的评估踝关节骨折预后的方法.  相似文献   
47.
目的评价全髋置换术(THA)治疗不同原因引起的晚期(Ficat Ⅲ、Ⅳ)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N)的疗效.方法41例(55髋)行初次生物型全髋置换术患者(男24例,女17例,平均年龄48.5岁)分为两组,第1组为无系统性疾病组(包括创伤后和特发性的股骨头AVN),共17髋,第2组为有系统性疾病组(乙醇中毒、服用类固醇激素、镰状红细胞性贫血引起的股骨头AVN),共38髋.两组随访时间、体重、Ficat分期和所用的假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Harris髋评分系统评估临床疗效,连续的X线观察评估股骨侧假体的移位与稳定性.结果38例52髋获得随访,第1组平均随访时间(40.0±7.5)个月,第2组平均随访时间(38.0±6.6)个月.术后Harris评分平均为(86.8±9.4)分,其中优30髋,良9髋,一般10髋,差3髋;第1组平均(91.6±8.9)分,第2组(84.4±10.1)分,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侧假体平均下沉(2.55±1.23)mm,第1组(1.75±1.43)mm,无一例因无菌性松动行股骨侧假体柄翻修,第2组(2.63±1.11)mm,6例(8髋)因无菌性松动行股骨侧假体柄的翻修,两组股骨侧假体平均下沉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置换术是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方法,特发性或创伤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术后效果好于由类固醇、乙醇、镰状红细胞贫血引起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对后者应进行严密的监测,以便及早进行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48.
复杂胫腓骨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严重复杂胫腓骨骨折治疗过程中手术时机、方法及内固定物的选择。方法177例胫腓骨骨折(42C型)患者均为二期行手术治疗。一期以全身及局部情况恢复为主,骨折先予以外固定支架或跟骨结节牵引等暂时固定,待情况稳定后,二期采用微创技术对骨折予以交锁髓内钉(118例)或钢板(59例)内固定,术后不辅以其他外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6~36个月。伤口愈合可,骨折无延迟愈合、畸形愈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髓内钉组14~16周,钢板内固定组14~17周。根据Johner-Wruh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4%(111/118)及86%(51/59)。结论掌握好手术时机,合理地选择内固定物,结合微创手术技术,是治疗严重复杂胫腓骨骨折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9.
[目的]了解多孔双相钙磷陶瓷在人体脊柱后路融合中的成骨变化及降解过程。[方法]对20例脊柱后路融合的双相钙磷陶瓷活检标本行不脱钙硬组织切片检查。观察陶瓷周围和内部的新生组织、陶瓷的形态改变、降解颗粒及伴随的细胞吞噬反应。其中14例标本行组织形态计量,根据患者的年龄、植入时间及临床结果分组比较成骨及材料降解的速度。[结果]所有的双相钙磷陶瓷标本均可见新生骨组织,与自体骨接触越多,陶瓷内的新生骨组织越多。绝大部分陶瓷内可见降解颗粒,部分颗粒位于巨噬细胞内。不同标本的新生骨和材料降解速度差异较大。陶瓷内的新生骨随植入时间的增加而增多,但随患者年龄的增大而减少。陶瓷的降解率随患者年龄的增大而减少,但不受植入时间的影响。后路融合成功组的活检标本的新生骨量高于融合失败组,但材料降解率则反之。[结论]多孔双相钙磷陶瓷是一种骨传导材料,但植入体内降解缓慢,不能被新生骨组织完全替代。植入时必须将陶瓷与自体骨充分混合以获得良好的骨长入。陶瓷产生的降解颗粒及诱发的细胞吞噬反应必须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50.
背景:切开复位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是桡骨远端骨折的常用治疗方法。根据锁定方式的不同,锁定接骨板分为单轴与多轴两类,二者各有其特点。目的:比较单轴掌侧锁定接骨板(MA-VLP)与多轴掌侧锁定接骨板(PA-VL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接受手术治疗的77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采用MA-VLP固定37例(MA组),PA-VLP固定40例(PA组)。记录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测量术后影像学参数,采用DASH评分和Mayo评分评估患肢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良好骨折复位、稳定内固定及骨折愈合。PA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MA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伤口深部感染、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影像学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12周,PA组DASH评分显著低于MA组(P<0.05);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两组DASH及Mayo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VLP与PA-VLP内固定用于桡骨远端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后者手术时间更短,更利于早期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