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7篇
医药卫生   1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多节段腰椎峡部裂和滑脱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院自1990年以来共收治腰椎峡部裂和滑脱132例,其中多节段腰椎峡部裂和滑脱5例,占38%,国内外文献对其论述较少,为探讨其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现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1例,女4例;年龄40~49岁,平均452岁;为农村体力劳动者,病史2~10年,平均4年8个月;腰部有外伤史...  相似文献   
32.
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严重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严重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2月至2006年12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34例严重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男31例,女3例;年龄23~48岁,平均35.4岁.损伤部位:L_1 10例,L_2 14例,L_3 6例,L_4 4例;骨折按AO分型均为A3型;脊髓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10例,C级14例,D级6例.术前椎体前缘高度丢失37%~71%,平均丢失46.6%±5.1%;后凸Cobb角5°~45°,平均25.5°±3.1°;腰椎管骨块侵入占椎管矢状径百分比为57%~98%,平均72.5%±3.1%.其中采用一期前后路手术19例,分期前后路手术15例. 结果 手术时间3.5~5.0 h,平均4.3 h;术中出血1400~2200 mL,平均1700 mL;输血1000~1600 mL,平均1280mL.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至正常的95%~100%,平均98.6%;后凸Cobb角-11°~9°,平均-2.0°±1.1°,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9例椎管得到彻底减压,无骨折块占位,其余5例椎管侧方仍有少量骨块.所有患者随访11~84个月,平均42.5个月.最后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无明显丢失,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假关节形成,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现象.脊髓神经功能除4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Ⅰ~Ⅲ级的恢复,最后恢复到C级2例,D级15例,E级13例. 结论 前后联合入路是治疗严重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但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33.
下腰椎病变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后急性感染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下腰椎病变患者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后并发急性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 1995年1月-2009年12月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病变的患者中22例并发急性感染,回顾性分析感染后的治疗过程。其中男9例,女13例;年龄为37-68岁,平均53.8岁。患者于术后5-21 d出现感染。明确诊断后即行手术者18例(清创后取出内固定器2例,单纯清创16例),非手术治疗4例。结果取出内固定器的2例患者均Ⅰ期愈合;单纯清创的患者中13例Ⅰ期愈合,3例未好转,再次清创并取出内固定器后伤口愈合。非手术治疗的患者经治疗后1例好转,3例未好转,延期行病灶清除并取出内固定器后伤口愈合。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60个月,平均27.5个月,无患者出现再感染。患者中18例于4-6个月达到植骨融合。结论下腰椎病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一旦出现急性感染,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是否保留内固定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相似文献   
34.
腰椎作为脊柱的重要部位,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腰椎的解剖结构、力学特点和功能要求特殊,相比胸椎,腰椎负荷大、活动范围大、稳定性差,尤其是下腰椎,因而,腰椎退行性变发生率高、程度重。特别是随着人们活动空间的扩大,劳动强度的增加,肥胖、工作和生活中长期的不良姿势及人口的老龄化,增加或加速了腰椎的退行性变,严重者发生腰椎退行性疾病。腰椎退行性疾病如经非手术治疗无效,多采用手术治疗,而融合术是治疗效果最为明确的方法之一。一直以来,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或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作为腰椎融合的标准术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2003年,Foly等将通道引入腰椎融合术,成为微创腰椎融合技术的代表和常见应用。随着微创理念的提升、解剖的深入、技术的进步、器械的创新以及精准医疗的驱动,近年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其他入路或不同显露方式的微创融合术式,如极外侧或直接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XLIF/DLIF)、斜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和内窥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Endo-LIF)。本文就当前应用较多或发展较快的几种主要微创融合技术作一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35.
两种椎间融合法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加碳纤维椎间融合器(cage)融合和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加椎间单纯植骨融合在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中的临床疗效以及影像学结果.方法:2003年10月~2004年12月收治且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共101例,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根据椎间融合方法不同.分为A组(cage椎间融合)和B组(椎间植骨融合).A组男18例,女25例,平均年龄53.3岁;B组男33例,女25例,平均年龄56.2岁.按照0~9分法评估临床疗效,应用X线片评价两组患者植骨融合情况及椎间高度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等方面的差异.结果:A组优良率为93.0%,B组为77.6%.A组融合率为95.35%,B组为81.04%,两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7d,A组椎间高度平均为11.3±1.4mm.B组为11.2±1.6mm.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年时A组为11.1±1.5mm,B组为9.2±1.4mm.两组椎间高度丢失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椎弓根螺钉系统同定的基础上,采用碳纤维椎间融合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在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和维持椎间隙高度方面均优于椎间单纯植骨.  相似文献   
36.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人工股骨头置换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费用低等优点,曾在国内广泛应用,目前虽有日渐减少的趋势,但不会完全消失,仍将作为髋关节功能重建的有效方法之一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因此其失败问题不容忽视.现对自1996年1月-2001年10月翻修的34例36髋人工股骨头置换病例作一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7.
目的对比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双侧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后方肌间隙入路双侧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73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资料,其中男33例,女40例;年龄(66.80±7.94)岁(范围:39~85岁)。病变部位位于L3/45例,L4/568例。根据入院时间先后随机分组:采用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双侧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固定(斜外侧组);采用后方肌间隙入路双侧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后路组)。对比斜外侧组与后路组的基线资料,观察并对比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影像学结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斜外侧组与后路组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比例、病史时间及病变部位的分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38例斜外侧组手术时间为(99±8.96)min,35例后路组为(96.8±9.57)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斜外侧组术中出血量(80±24.72)ml,后路组(261±52.8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21,P<0.05)。7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7.5±2...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病变术中终板损伤的特点,分析其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五个医疗中心2014年10月至2017年12月采用Stand-alone OLIF或O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病变术中出现终板损伤的35例患者临床资料。男7例,女28例;年龄(62.8±8.13)岁(范围:51~78岁)。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2例、腰椎管狭窄症10例、腰椎退行性滑脱症17例、腰椎峡部裂伴或不伴椎体滑脱症2例、腰椎退行性侧凸4例。L3,4 2例、L4,5 21例、L2~4 3例、L3~5 4例、L2~5 3例、L1~5 2例。术前骨密度:T值>-1 SD 7例、T值-1~ -2.5 SD 24例、T值<-2.5 SD 4例。其中高髂嵴5例。融合节段:单节段25例、双节段5例、三节段3例、四节段2例。术中均发生终板损伤,共发生于39个椎间隙40个终板,1个椎间隙上、下终板均有损伤,余为单终板损伤;上终板损伤35个、下终板损伤5个;合并椎体骨折3例。发生终板损伤节段融合器位于Ⅰ~Ⅱ区3...  相似文献   
39.
正脊柱生理弯曲的存在导致脊柱不仅受到垂直压力,还会受到剪切和旋转应力的影响,手术后维持脊柱的稳定性仅靠内固定很难达到,椎体间融合可以有效地分担内固定负荷,防止内固定松动、断裂~([1-2])。最初的手术只能在椎体间植入骨组织来促进椎体间稳定。融合器的发明促进了椎体间融合的发展,先后出现了钛制螺纹旋入式椎间融合器、高分子聚合材料(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可吸收椎间融合器、多孔钛合金材料融合器~([3-4])以及最新研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1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男32例,女19例;年龄34~64(51.11±7.28)岁;L4,538例,L5S113例;均有腰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