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7篇
医药卫生   1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 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病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男 8例.女 22例;年龄 39~68岁.平均 53.7岁。腰椎间盘退变 1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 4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 5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 4例.腰椎退行性滑脱(I度) 6例。 L3.4 2例、L4.5 20例、L5S1 8例。采用单侧显露、减压、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同时在自行设计的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进行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通过影像学评价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下腰痛评分系统(29分法)评价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 75~110 min.平均 89 min;术中出血量为 180~500 ml.平均 285 ml.均未输血。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I型 24例. II 型 6例。术后 2例病例出现终板切割.融合器部分陷入终板及椎体内。随访时间 12~36个月.平均 22.5个月。除 1例不能明确外.其余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 96.7%。随访过程中椎弓根螺钉与椎板关节突螺钉未出现松动、移位、断裂.椎间融合器亦无移位现象。 JOA评分由术前的 10~16分(平均 13.0分)提高到 22~27分(平均 25.2分).改善率为 61.7%~90.5%.平均 72.5%。结论 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稳定性好、融合率高和并发症少等优点.是部分下腰椎病变固定融合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开放性胫骨骨折的新型交锁钉 -凹槽交锁髓内钉 (又称BiorigidNailTibia)。方法 应用德国aap公司生产的胫骨凹槽交锁髓内钉治疗开放性胫骨骨折 2 7例。结果 全组经 6个月以上随访无骨不连发生 ,皮肤创面一期愈合 17例 ,延期愈合 7例 ,3例经二期简单缝合后愈合。结论 凹槽交锁髓内钉以其独特的设计 ,可靠的固定 ,最大限度的保留骨折端血供及方便快捷的操作适用于大部分开放性胫骨骨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单侧椎弓根螺钉暨经皮对侧椎板关节与双侧椎弓根螺钉两种固定方法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下腰椎病变的3年随访结果。方法手术治疗62例单节段下腰椎病变患者,其中30例行单侧椎弓根螺钉暨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术(A 组),32例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术(B 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创伤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 A 组优于 B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腰痛 VAS 评分与 JOA 评分:术后各时点(术后1周和术后6、12、24、36个月)两组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暨经皮对侧椎板关节与双侧椎弓根螺钉两种固定方法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术治疗下腰椎病变3年随访疗效均满意;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稳定性好、融合率高和并发症少等优点,是部分下腰椎病变固定融合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通道下肌间隙入路腰椎固定融合术并发神经损伤的特点,分析损伤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2012年6月—2015年12月由同一组医师采用通道下肌间隙入路固定融合术治疗的腰椎病变患者277例,其中9例出现神经损伤(男4例、女5例),年龄42~78岁,平均56.7岁。腰丛损伤1例,马尾神经损伤1例,神经根损伤7例。手术操作损伤3例,螺钉位置不正确损伤2例,血肿压迫2例,混合因素1例,原因不明1例。予非手术治疗5例,再次手术4例。结果 9例患者随访9~36个月,平均22.5个月。末次随访时,手术操作直接损伤的3例中2例部分恢复,1例完全恢复;2例椎弓根螺钉位置不正确所致的神经根损伤完全恢复;2例血肿压迫所致神经损伤者1例完全恢复,另1例大部分恢复;混合因素导致马尾神经损伤的1例患者部分恢复;损伤原因不明的1例完全恢复。结论通道下肌间隙入路腰椎固定融合术的神经并发症以神经根损伤多见。神经损伤有显露和手术方式的客观原因,但术者的操作可能是更主要的因素。术前应严格选择病例、术中操作要谨慎细致,以预防神经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Devex椎间融合器后路植入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伴不稳再次手术的适应证、疗效及注意事项。方法应用Devex椎间融合器后路植入加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再次复发伴不稳28例,其中17例为同侧复发。根据手术前后的X线平片和JOA评分,判定该术式的融合率和临床效果。结果随访4~28个月,平均16个月,经X线检查,融合率为96.4%;按JOA评分计算的术后综合平均改善率为91.2%。结论Devex椎间融合器后路植入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伴不稳再次手术中的应用尽可能多地保留了脊柱后部结构,增加了融合术后的椎节即刻稳定性,恢复和维持椎间高度,取得了高融合率和综合改善率的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微创通道下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并椎间融合术治疗巨大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的47例巨大型LDH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其中采用正中切口入路22例(正中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Pilon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与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Pilon骨折术后并发症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将2017年1月—2022年2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海警总队医院骨四科收治的126例Pilon骨折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是否发生并发症将患者分为并发症组(38例)与非并发症组(88例),比较2组患者相关资料(性别、年龄、吸烟、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骨折类型、骨折分型、合并腓骨骨折、骨折复位效果、植骨),再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发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  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骨折愈合良好119例(94.44%),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7例(5.56%);发生并发症38例,发生率为30.16%,均予以对症处理,处理后愈合。并发症组与非并发症组的骨折类型、骨折分型、是否合并腓骨骨折、骨折复位效果、是否植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闭合性骨折、骨折分型Ⅱ型、骨折复位效果良好是Pilon骨折术后并发症的保护因素,合并腓骨骨折、植骨是Pilon骨折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结论  Pilon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合并腓骨骨折、植骨是其危险因素,应严格进行术前评估,术中、术后积极预防并发症,以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18.
下腰椎椎弓根螺钉误入椎管损伤神经根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螺钉进入椎管损伤神经根的现象在下腰椎病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时有发生,是导致椎弓根螺钉翻修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地影响了下腰椎病变的治疗效果。本院自1995年1月~2006年6月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下腰椎病变(包括腰椎退行性病变、腰椎峡部裂型不稳、腰椎骨折、腰椎结核、腰椎肿瘤)1218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中伤椎置入螺钉长度对骨折复位的影响。方法将3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伤椎置入螺钉长度分为两组:研究组18例为伤椎椎弓根置入标准螺钉(45 mm),对照组17例为伤椎椎弓根置入短螺钉(35 mm)。两组患者均采用后路手术,比较两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椎间隙高度变化及术后12个月维持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0个月。两组椎体前缘高度、椎间隙高度和后凸Cobb角术后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2个月伤椎骨折复位的维持情况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伤椎置钉对胸腰椎骨折具有良好的复位效果,伤椎标准螺钉对骨折复位及维持复位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壳聚糖作为基因转移的载体存在着转染效率的问题。实验对壳聚糖介导的报告基因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在关节软骨细胞中的基因表达效率进行定量分析。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6在健康科学研究所骨科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壳聚糖购自Sigma公司;荧光质粒pEGFP-C3为Clontech公司产品;成年新西兰白兔2只。②实验分组: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软骨细胞不转染)、裸质粒pEGFP-C3对照组和壳聚糖-pEGFP转染组。③实验过程:软骨细胞取自新西兰白兔的关节软骨。以多聚糖壳聚糖为载体,荧光质粒pEGFP-C3作为报告基因,利用高速震荡法制备壳聚糖-pEGFP超微颗粒,用制备的携带不同量(1,2,3,4,5μg)DNA的壳聚糖-pEGFP超微颗粒对软骨细胞进行体外转染。裸质粒pEGFP-C3对照组加入等量的DNA。④实验评估:光镜观察软骨细胞及壳聚糖-DNA超微颗粒的形态;荧光显微镜观察不同条件下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①光镜下观察空白对照组,裸质粒pEGFP-C3对照组及壳聚糖-pEGFP转染组,软骨细胞形态均呈多角形,贴壁生长,增长活跃,转染组软骨细胞周围黏附有大量的球形小颗粒;制备的壳聚糖-DNA超微颗粒大小均匀,直径大约在150~300nm。②在壳聚糖-pEGFP超微颗粒转染的软骨细胞中观察到有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且DNA含量在1~5μg范围内,细胞的转染效率和表达效率随颗粒包被的DNA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壳聚糖在关节基因转移中具有一定的体外DNA导入的功能,且随壳聚糖-pEGFP超微颗粒所携带的DNA量的增加转染效率和表达效率增加,经进一步研究它有望成为一种关节体内基因导入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