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医药卫生   15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51.
目的观察经皮肝穿刺胆道介入治疗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发生并发症的频次和类型。资料与方法对292例原位肝移植术后出现胆道狭窄的30例患者分别行胆道球囊扩张术、胆道引流术和胆道支架置入术,观察术中反应、术后临床经过、相关实验室检查、B超和复查胆道造影表现。结果 3例(10.0%)胆道狭窄合并胆瘘患者和3例(10.0%)单纯吻合口狭窄患者行气囊扩张术和胆道引流后痊愈。8例(26.7%)肝内外胆管多发狭窄患者气囊反复扩张胆道狭窄段后,7例狭窄纠正而获得痊愈。14例(46.7%)肝内外胆管多发狭窄合并胆泥患者中12例(40.0%)狭窄明显减轻,黄疸缓解;2例(6.7%)T形管引流口段狭窄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后,狭窄明显减轻,黄疸缓解。30例患者(100.0%)术中均感疼痛,其中12例(40.0%)疼痛剧烈。2例(6.7%)术中发生出血,其中1例再次行肝移植。27例(90.0%)术后胆管仍再狭窄,需反复多次成形。2例(6.7%)治疗后狭窄持续存在而再次行肝移植,其中1例曾置入胆道支架,另1例直接行二次肝移植。结论疼痛、再狭窄是经皮肝穿刺胆道介入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的常见并发症,术中预防大出血是降低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52.
近年来,随着医疗仪器设备和临床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介入治疗以其微创性、定位准确、可重复性强、并发症发生率低和疗效高的鲜明特点,得到医疗学术界和广大患者的认同。经导管血管栓  相似文献   
53.
目的 使用320排CT冠状动脉造影(CTCA)研究窦房结动脉的形态特征,并描述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144例患者[男1991例,女1153例,年龄(59±14)岁]的320排CTCA影像资料.由于图像质量不佳,51例患者被排除.根据分别起源于右侧冠状动脉或左回旋支确定为右或左(R或L)窦房结动脉;根据其各自走行于右心耳内侧或右心房的后面确定为R1或R2亚型;根据其各自的走行于左心耳内侧、后侧或左心房的后面确定为L1、L2或L3.然后,每种类型根据走行末端终止于上腔静脉周围的关系再分为上腔静脉前、上腔静脉后和上腔静脉周围型.如果窦房结动脉起源于右侧冠状动脉中段,走行于左心耳内侧,另外增加一个亚型(R1M).S-型窦房结动脉起源于左旋支,向后走行于左心耳和左上肺静脉开口之间,然后向前终止于左心房的前壁.结果 3093例中共显示窦房结动脉3082例(96.4%),其中2943例(95.5%)为单支窦房结动脉,1669支(54.2%)起源于右侧冠状动脉,1274支(41.3%)起源于左侧冠状动脉旋支.139例(4.5%)为双支窦房结动脉,并且为左右各1支,分别起源于右侧冠状动脉和左侧冠状动脉旋支.本文最常见的亚型是R1型1753支(54.4%),其次是L1型805支(25.0%)和L2型551支(17.1%),少见的亚型包括P,2型45支(1.4%)、L3型57支(1.8%)和R1m型10支(0.3%).3221支窦房结动脉终止类型包括上腔静脉前、上腔静脉后、上腔静脉周围型分别有552支(17.1%)、1836支(57.0%)、833支(25.9%).不同窦房结动脉起源的终止类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1.32,P=0.25).右窦房结动脉起点与右侧冠状动脉开口间距离为(13.8 ±8.4)mm;左侧窦房结动脉起点与左侧冠状动脉回旋支开口间距离为(11.7±6.1)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64,P=0.476).右窦房结动脉直径为(1.66±0.29)mm,左窦房结动脉直径为(1.61±0.26)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44,P=0.557).S型窦房结动脉被发现31例(2%).结论 320排CTCA描述了窦房结动脉常见的分型,可以为外科和介入手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避免医源性损伤.显示窦房结动脉的变异相当有效、可靠.  相似文献   
54.
目的:评估320排冠状动脉CT造影(CCTA)动脉硬化斑块的特征与慢性肾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分期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纳入151例因可疑冠心病而接受320排CCTA检查的CKD患者,男69例,女82例,年龄18~55岁。根据美国国立肾脏基金会(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的分期将CKD分为5期。比较不同分期CKD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状况[有无斑块、斑块数、钙化斑块(CP)、单支病变、多支病变、非钙化斑块(NCP)、混合斑块(MP)和梗阻性狭窄]。结果 Pearson 回归分析显示无斑块与CKD分期呈负相关(r=-0.282,P=0.44<0.05);而存在斑块与CKD分期呈正相关(r=0.282,P=0.44<0.05)。多支病变、斑块数以及CP百分率与CKD分期呈正相关(r=0.916,0.839,0.819,P<0.001)。NCP 百分率与 CKD 分期无相关性(r=0.19,P=0.089>0.05)。MP 百分率与 CKD分期呈正相关(r=0.313,P<0.05)。梗阻性狭窄与CKD分期呈正相关(r=0.875,P<0.001)。结论 CKD分期与存在斑块、多支病变和斑块数、CP、MP以及梗阻性狭窄呈正相关。更晚的CKD分期预示着更广泛更严重的冠心病。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320排冠状动脉CT造影(CCTA)血管重构和动脉斑块形态学的关系。方法纳入经320排CCTA检查的382例冠心病患者。男279例(73.0%),女103例(27.0%),年龄36~86岁,平均(58±11)岁。CCTA分析包括阳性重构、钙化斑块(CP)、非钙化斑块(NCP)、混合斑块(MP)、梗阻性斑块、偏心性斑块。通过手工测量血管横截面积定义重构指数(RI),RI=病变处血管横截面积/(病变处近端正常血管面积+远端血管面积)/2。RI〉1.10为PR,RI〈0.95为NR。RI=0.95~1.10为无重构。结果 382例1255个节段被发现存在动脉斑块,其中PR 121例(31.7%)148个节段(11.8%);NR 82例(21.4%)91个节段(7.3%)和无重构179例(46.9%)1016个节段(81.0%)。CP 159个节段(12.7%)、NCP 549个节段(43.7%)和MP 547个节段(43.6%);梗阻性病变194个节段(15.6%),非梗阻性病变1061个节段(84.4%);偏心性斑块1054个节段(84.0%),同心性斑块201个节段(16.0%)。单因素分析显示PR组MP、非梗阻性病变和偏心性斑块百分率高于NR和无重构组(75.0%、57.1%和40.8%,93.9%、82.4%和83.4%,99.3%、16.5%和87.8%,P值为0.034、0.041、0.044,均〈0.05)。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中,只有偏心性斑块是发生PR的独立因素。结论 CCTA表现为MP、非梗阻性斑块和偏心性斑块,PR发生率高,而偏心性斑块是发生PR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56.
目的:与药物敏感性肺结核(DS-TB)对比,评价耐多药结核(MDR-TB)薄层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89例MDR-TB的薄层CT表现,并与189例DS-TB对照。分析了肺部病变特点,包括微结节、结节、肿块、树芽征、实变、磨玻璃影、厚壁、薄壁和虫蚀样空洞、支气管扩张、支气管不规则和规则狭窄、黏液嵌塞、淋巴结肿大、胸腔积受累叶段数、两侧受累以及空洞的数目和大小。所有数据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单因素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肿块、实变、厚壁和虫蚀样空洞和黏液嵌塞、双侧受累、多叶段受累、较大的空洞以及多发空洞更常见于MDR-TB(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仅实变(危害比7.29,95%置信区间3.11~13.91,P<0.001),6叶段数受累(危害比6.54,95%置信区间2.81~14.77,P<0.001)及空洞数≥3(危害比8.01,95%置信区间2.97~15.58,P<0.001)是MDR-TB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熟悉MDR-TB常见的薄层CT表现,有助于将其与DS-TB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57.
咯血是肺结核常见急症之一,其发生率约占20%-90%。2001年1月-2009年6月期间,作者采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150例肺结核大咯血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8.
背景:在诸多治疗方案中,介入栓塞肺结核大咯血的疗效最明确、显著.而多种栓堵材料也随之而出现,从传统的明胶海绵、聚乙烯醇颗粒,到目前应用广泛的微弹簧圈、海藻酸钠微球栓塞剂,疗效各不相同.目的:比较海藻酸钠微球与明胶海绵支气管动脉内栓塞治疗肺结核大咯血的疗效.方法:143例肺结核大咯血患者,根据栓塞材料不同分为明胶组与海藻酸钠微球组.先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插管造影,再做超选择支气管动脉插管,最后注入栓塞材料栓塞末梢支气管动脉.结果与结论:明胶组共栓塞靶血管92支,44例(58.7%)患者栓塞后即刻止血,总有效率为81.3%.随访2年,复发12例(25 3%).海藻酸钠微球组共栓塞靶血管83支,60例(89.1%)患者栓塞后即刻止血,总有效率为92.6%.随访2年,复发5例(7.8%).两组比较,海藻酸钠微球组即刻止血效果显著优于明胶组(P<0.05),治愈率显著高于明胶组(P<0.05);海藻酸钠微球组复发率显著低于明胶组(P<0.05);海藻酸钠微球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明胶组(P<0 05).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提示,海藻酸钠微球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肺结核大咯血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9.
目的 通过观察动脉灌注不同浓度、不同剂量脂肪乳(LE)对血流速度的影响,探讨LE作为载体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20%和30%LE进行动脉灌注,剂量分别为2 ml和20 ml,分为4组:A组(20%LE,2 ml)、B组(20%LE,20 ml)、C组(30%LE,2 m1)、D组(30%LE,20 m1).用2只健康杂种犬,在DSA引导下分别置管于肝动脉、脾动脉进行灌注.统计各组从导管头端对比剂显现至脾动脉、肝动脉选定点血管显影所需的帧数,并记录造影时间.结果 不同浓度和剂量的LE灌注后均可减缓血流速度,但减缓的持续时间和最大减缓速度(减缓峰值)有所不同(P<0.05).A组约5 min血流速度恢复正常,B组需5~10 min,C组需20 min,D组需20~30 min;流速减缓峰值于A组为18帧(1.44 s),B组为30帧(2.4 s),C组为9帧(0.72 s),D组为14帧(1.12 s).结论 LE经动脉灌注后均可造成局部血流速度减缓,30%LE造成流速减缓程度比20%LE轻,但其持续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60.
背景: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常出现腹部痉挛性疼痛,影响了这一技术的开展。目前常用栓塞剂有聚乙烯醇、明胶海绵、真丝线段、钢圈等。 目的:以明胶海绵为对照,观察山莨菪碱白蛋白微球子宫动脉栓塞的效果及对子宫收缩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自身交叉对照实验,于1999-10/2001-05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实验室完成。 材料:选用月龄12~18个月雌性杂种犬10只。采用加热固化法制备山莨菪碱微球。将实验犬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先行明胶海绵栓塞组和先行山莨菪碱微球栓塞组,每组5只。 方法:各实验犬栓塞前肌注宫缩素,宫腔造影观察并记录子宫痉挛频率,作为子宫收缩的参照标准。先行明胶海绵栓塞组先用明胶海绵颗粒为栓塞剂,行一侧髂内动脉造影及栓塞,15 d后采用山莨菪碱微球行选择性对侧髂内动脉栓塞。15 d后切除子宫观察大体和镜下病理改变。先行山莨菪碱微球栓塞组操作同上,只是一侧髂内动脉先用山莨菪碱微球栓塞,另一侧后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 主要观察指标:每次栓塞后1,3,24 h造影观察动脉栓塞情况及宫缩情况;病理观察子宫组织坏死情况和范围。 结果:10只实验犬肌注宫缩素后8只出现宫缩。先行明胶海绵栓塞组实验犬5只,明胶海绵颗粒子宫动脉栓塞后4只出现宫缩,动脉造影显示山莨菪碱白蛋白微球具有栓塞作用,栓塞后实验犬均未出现宫缩;先行山莨菪碱微球栓塞组实验犬5只,山莨菪碱白蛋白微球子宫动脉栓塞后实验犬均未出现宫缩,明胶海绵颗粒子宫动脉栓塞后5只出现宫缩。子宫病理观察大体标本均未见明显坏死,镜下见小动脉内有微球栓塞及血栓形成,子宫内膜坏死。 结论:明胶海绵子宫动脉栓塞可引起较为强烈的子宫痉挛,山莨菪碱白蛋白微球可缓解动脉栓塞所致剧烈宫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