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2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148篇
医药卫生   244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167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116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9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了解褪黑素(MT)对衰老小鼠肺炎时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将雄性NIH小鼠100只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以D-半乳糖制作人工老化模型(D-gal组),另一组以生理盐水作对照(NS组).每组分别分为4个亚组(12只)进行实验:生理盐水对照组(NSN,D-galN)、肺部感染组(NSP,D-galP)、褪黑素 肺部感染组(NSM,D-galM)、溶媒 肺部感染组(NSV,D-galV).制模后72h观察心肌线粒体形态改变,检测血浆中TNF-α、心肌组织中丙二醛(MDA)、TNF-α、ATP含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性.结果肺部感染后小鼠心肌组织中MDA、TNF-a含量增加(NSN vs NSP,D-galN vs D-galP;P<0.05)T-SOD和Cu,Zn-SOD活性、ATP含量降低(P<0.05),心肌组织线粒体损伤较多.MT干预可部分抑制上述改变、减少线粒体变性(NSM vs NSP,D-galM vs D-galP;P<0.05).结论MT通过改善心脏抗氧化功能、降低心肌脂质过氧化、降低血浆和心肌炎性因子含量等作用保护肺炎对人工老化小鼠心脏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62.
目的研究曲面体层片与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判断上颌后牙牙根与上颌窦关系的准确性,为临床医师根据曲面体层片信息治疗上颌后牙区相关疾病提供参考。方法纳入8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牙根数671个),以锥形束CT为标准,在曲面体层片及锥形束CT片上测量上颌后牙根尖到上颌窦的距离。结果当曲面体层片显示上颌窦的皮质骨连续,牙根距上颌窦存在明显距离、与上颌窦相切时,曲面体层片判断上颌后牙牙根与上颌窦关系的准确率分别为82.0%、70.0%;当曲面体层片显示上颌窦皮质骨中断,牙根突入上颌窦内时,曲面体层片判断上颌后牙牙根与上颌窦关系的准确率为48.5%。曲面体层片、锥形束CT均显示牙根突入上颌窦时,曲面体层片测量上颌后牙牙根突入上颌窦距离为(2.19±1.82)mm,而锥形束CT测量距离为(1.47±1.01)mm,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面体层片判断上颌后牙牙根未进入上颌窦的准确率较高,但判断上颌后牙牙根突入上颌窦的准确率较低。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联合开放性植骨术或骨搬移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有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24例胫骨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22~61岁,平均41.5岁。术前行创面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X线及三维C T重建检查。清创后胫骨缺损长度为2~9 cm ,平均(5.96±2.14)cm ,创伤面积为3 cm ×3 cm~9 cm ×7 cm ,平均(25.63±17.44)cm2。对5例骨缺损≤4 cm的患者进行清创、VSD、开放性植骨术,对19例骨缺损>4 cm的患者进行清创、VSD、骨搬移术。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0~18个月,平均13.3个月。抗生素使用5~14 d ,平均7.9 d ,VSD治疗0~10次,平均2.9次。19例患者骨端自然愈合,愈合时间4~15个月,平均6.4个月,5例患者在骨搬移术后出现骨不连,经骨端嵌顿皮肤及软组织清理、骨髓腔打通、自体髂骨植骨及VSD后达到骨端愈合。2例患者治疗期间出现钉道感染,经抗生素治疗后感染控制,其余患者无感染复发。开放性植骨术或骨搬移术后1、2个月随访显示软组织缺损面积均较清创术后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根据 Paley 骨折愈合评分标准优19例,良3例,中2例,差0例,总优良率为91.6%。结论 VSD联合开放性植骨术或骨搬移术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有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4.
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长期生存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治疗的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1989-01-01至2007-08-01间,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血液净化中心透析时间超过3个月的MHD患者共83例,回顾性统计分析以下参数:(1)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肾脏病病程;(2)HD治疗之前存在的慢性并发症,计算伴随疾病指数;(3)开始HD治疗时的病情:包括治疗前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肌酐、尿量、尿蛋白定量、体重指数以及急性并发症等;(4)HD充分性及血管通路等;(5)预后和转归:计算长期生存率,分析近期和远期死亡的原因及其影响其长期生存的因素等。结果:(1)83例患者中,男性57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61.60±11.58)岁(中位数62岁),60岁以上者占57.83%。糖尿病病程为(13.46±8.33)年(1~39,中位时间12年),肾脏病病程仅为(3.27±3.25)年(0.1~17,中位时间2.5年)。(2)主要心血管并发症包括:冠心病(24.10%),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22.89%)和心律失常(6.02%);主要脑血管并发症为脑梗塞(14.46%),脑出血(1.20%)和老年痴呆(1.20%)。Charlson并发症指数为(4.86±0.98)分。(3)急性并发症:开始透析治疗之前,51.81%合并急性左心衰/肺水肿,26.51%合并肺部感染,9.64%合并心包积液。治疗前平均血清肌酐(701.0±230.7)μmol/L,血清白蛋白(34.51±6.06)g/L,血红蛋白(7.56±1.64)g/L。(4)透析充分性:34例透析时间为12h/wk,49例为13.5h/wk,Kt/V分别为1.44±0.37和1.53±0.35,单次透析磷下降率分别为(52.45±12.41)%和(58.37±11.82)%(P<0.05)。(5)血管通路:23例患者(27.71%)多次行血管通路手术,13例患者(15例次)置入中心静脉长期留置导管。(6)长期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估计平均存活时间为(80.32±11.59)月(95%可信区间为57.59~103.1月)。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5±5)%和(68±7)%,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46±9)%和(33±10)%。短期存活组(≤3年)在开始HD治疗前合并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比例较高,死于脑血管并发症的患者比例也较高,而长期存活组(>3年)治疗前合并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比例较低,但死于感染/脓毒症和恶性肿瘤的患者比例较高。Cox模型分析发现,开始透析时≤50岁、BMI22.1~26.0、透析时间13.5h/wk和并发症较少的患者长期生存率更高。结论:本组患者中老年人所占比例高,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高,1年、3年、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85%、68%、46%和33%。导致患者近期和远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分别为心脑血管并发症和感染/脓毒症。患者开始治疗时的年龄、慢性并发症、体重指数及透析时间等因素可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65.
目的对1134例要求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的孕妇进行检测,以检出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高风险者。方法通过母体外周血中的胎儿游离DNA,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胎儿T21、T18和T13三种染色体疾病。结果检出高风险4例,占调查资料总数0.35%(4/1134),其中T21高风险3例,T18高风险1例,均经介入性诊断确认并实施引产。4例高风险孕妇中因唐筛高风险来诊1例,占唐筛高风险来诊的0.42%(1/239),其他3例高风险均为高龄孕妇。结论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在孕早期即能进行;安全,可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介入性有创检查;准确率高;是未来产前筛查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6.
目的 通过阅读动物实验文献,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模型常用动物、造模方法、成模指标、适用指征等进行分析。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CNKI)、PubMed、万方数据库检索近10年内与2型DPN相关的动物实验研究文献,并对其中相关指标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型DPN动物模型常用动物为SD大鼠,常用方法为实验诱导建模,即高能饲料喂养结合低剂量链脲佐菌素(STZ)注射;判断动物模型成模指标分为2型糖尿病成模指标及周围神经病变成模指标。2型糖尿病成模指标:空腹血糖>11.1 mmol/L或随机血糖>13.8 mmol/L、胰岛素抵抗;周围神经病变成模指标:神经传导速度降低、热痛觉及机械痛觉异常、坐骨神经形态异常、表皮神经纤维减少。结论 2型DPN动物模型通常使用SD雄性大鼠,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含10%猪油、20%蔗糖)或高脂饲料(含45%~60%猪油)喂养结合低剂量STZ(25~35 mg/kg)单次腹腔注射的诱导方式,具有成模率高、死亡率低、可操作性强等优势,结合行为学、病理形态学及神经电生理学检测为综合判定指标。该研究方案适用于研究2型DPN病变早期及肥胖相关2型DPN发病机制及干预措施起效途径的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7.
研究表明,红藻氨酸受体( KARs)在神经退行性变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兴奋性神经递质的过度活化KARs可引起该受体的过度表达,从而使神经细胞死亡。研究KARs的作用机制,可为临床治疗神经退行性变疾病提供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68.
正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马艳飞1戴振宇王迪徐斌肖毅*,武汉430030  相似文献   
69.
70.
目的:探索中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COVID-19)的临床组方原则及用药特色。方法:从本院中新冠肺炎患者选取50张处方,提取方药信息,并对药物频数、药物类别等进行频数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用药频次最高的五位药物分别是:虎杖、桔梗、三叶青、土茯苓、赤芍。药类频数分析反映清热药、化痰药、补虚药使用频率最高,其中以清热解毒药最为常用,并通过聚类分析得出常用药物4个组合。结论:本院中医临床论治COVID-19肺炎具有润燥相合,相因制宜,灵活辨治,注重治本的用药特点,并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总结高频中药及其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以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