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7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三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肩锁关节骨折脱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比较分析3种不同手术内固定方法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9例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分别应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锁骨钩钢板固定、形状记忆合金锁骨远端抱骨器固定。[结果]29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6~23个月,平均11个月。按Karlsson标准,疗效优20例,良7例,差2例。[结论]3种不同内固定方法比较结果表明锁骨钩钢板固定和锁骨钩形状记忆合金抱骨器固定效果较好,其优良率达100%。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保留旋前方肌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及对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医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98例,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9例,其中试验组采用保留旋前方肌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不保留旋前方肌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和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疗效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1.84%vs 71.43%),腕关节功能两组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等指标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保留旋前方肌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HP)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自2007年9月~2011年9月,应用LPHP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26例。结果 2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0个月,平均10.5个月。根据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17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为88.5%。结论应用LPHP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可获得良好的复位,有效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肩关节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4.
目的分析两种城乡划分标准对天津市1999-2015年脑内出血(ICH)死亡率长期趋势的影响,并开展比较研究,以期科学选择城乡标准,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及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分别根据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行政区划类别两种城乡划分标准分析1999-2015年天津市居民ICH标化死亡率的长期趋势,分别采用Joinpoint回归和Moses变异度检验比较两种城乡划分标准下ICH的标化死亡率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采用Joinpoint4.3和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9-2015年天津市ICH标化死亡率为72.41/10万~29.00/10万,呈下降趋势,年度变化百分比(APC)为-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市ICH标化死亡率低于农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下降速度快于农村。相对于行政区划类别城乡标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城乡标准的城乡ICH标化死亡率下降趋势更明显,城市(或农村)内部线性集中趋势更好,同时ICH死亡率在城乡间具有较高的离散区分度(P0.05)。结论农村人群为ICH死亡重点关注人群。单纯行政区划城乡标准变动频繁,可能会对心脑血管疾病长期趋势分析造成错分偏倚。户籍城镇化率城乡标准下,城市或农村心脑血管疾病流行趋势更稳定,城乡差异被发现的可能性更大,选择并优化符合我国国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流行规律的城乡划分标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5.
目的比较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缝合锚法与锁骨钩钢板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行手术治疗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40例患者,21例用锁骨钩钢板,19例使用缝合锚进行手术治疗,对两组手术病例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切口长度及术后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缝合锚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方面均小于锁骨钩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术后疗效方面对比,缝合锚组优良率94.7%,锁骨钩钢板组优良率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法都能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但采用缝合锚治疗Ⅲ型肩锁关节脱位能简便有效的复位和固定,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切口创伤小,能早期功能锻炼,并且无需二次手术,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6.
目的 观察棘突撑开程度与小关节移位、椎间孔形态变化的关系.方法 使用6具新鲜腰椎尸体,制作标本,保留关节突周围关节囊韧带及棘间韧带,通过分别撑开L3/4,L4/5棘突,测量相应节段小关节间相对位移、椎间孔高度及宽度改变.结果 棘突撑开2 mm、4 mm后,L3/4、L4/5腰椎间孔高度增大、小关节位移改善均有明显差异,椎间孔宽度的改变在撑开2 mm无明显差异,在撑开4 mm时宽度增大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棘突撑开能有效改善小关节位移、增加椎间孔高度,但对于椎间孔宽度的增加需要撑开足够距离.  相似文献   
27.
目的 分析天津地区道路交通伤害发生及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交通伤害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天津市各级医疗机构报告的道路交通伤害发生及死亡病例,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0th,ICD-10)标准分类。结果 2014年天津市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率为339.61/10万,死亡率为13.81/10万。发生者平均年龄为(40.19±18.40)岁,死亡者平均年龄为(49.16±17.76)岁。道路交通伤害发生者中男性为21 177例(发生率为415.29/10万),女性为13 349例(发生率为263.44/10万),性别比为1.59:1。道路交通伤害死亡者中男性为1 077人(死亡率为21.12/10万),女性为327人(死亡率为6.45/10万),性别比为3.29:1。30~岁发生率最高,≥ 65岁死亡率最高。发生及死亡排名第一位的职业均为农民,其次均为工人。发生率最高的前四位地区为:东丽区(704.06/10万)、西青区(700.01/10万)、滨海新区(672.55/10万)、津南区(539.23/10万)。死亡率最高的前四位地区为:蓟县(30.07/10万)、静海县(28.01/10万)、武清区(25.48/10万)、宝坻区(23.19/10万)。发生主要集中于第二季度,死亡集中在第三、四季度。结论 道路交通伤害发生者年龄小于死亡者,农民、工人所占的比例均最高。经济活跃地区发生率高,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28.
目的 分析天津市城区居民使用电子烟的情况,为在中国开展电子烟使用情况的研究提供初步数据。方法 于2013年11-12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天津市城区1 977名非集体居住的1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进行电子烟使用情况个体调查,数据收集使用了惠普(HP)i PAQ212型手持设备。应用SPSS 16.0软件和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有862名调查对象(43.6%)听说过电子烟,45名(2.3%)过去使用过电子烟,10名(0.5%)现在正在使用电子烟。男性和15~44岁年龄组听说过电子烟的水平高于女性和45岁及以上年龄组。使用过电子烟的人群在戒烟打算方面与从未使用过电子烟的人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过电子烟的人群在过去12个月有戒烟尝试的比例(39.47%)明显高于从未使用过电子烟的人群(13.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78,P〈0.01)。结论大部分吸烟者对电子烟有一定的了解,但电子烟的使用率尚不高。应大力宣传电子烟的危害,避免其被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外侧小切口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自2004年5月至2007年5月,对22侧跟骨关节内骨折行跟骨外侧小切口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6-18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按Creighton-Nebraska跟骨骨折疗效评定标准:优15侧,良5侧,可2侧,优良率90.9%。无一例发生切口缘浅表坏死及螺钉断裂。结论外侧小切口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能避免切口缘浅表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并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0.
目的 分析1999-2015年天津市30~69岁居民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过早死亡及其变动趋势,探讨其在不同特征人群中的特点并评价危害程度。方法 采用天津市CDC收集的居民全死因监测数据,户籍人口信息源自天津市公安局。以2000年世界标准人口计算年龄别、性别标化死亡率,根据WHO推荐的早死概率计算方法统计居民过早死亡概率,采用Joinpoint回归和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分析17年的变化趋势以及在不同年龄、性别以及城乡之间分布差异。结果 1999-2015年天津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过早死亡标化死亡率为382.38/10万至250.95/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年度变化百分比(APC)=-2.41%,P<0.001],过早死亡概率为19.67%~12.85%,呈逐年下降趋势(APC=-2.49%,P<0.001)。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过早死亡概率均呈下降趋势(APC分别为-2.92%、-1.13%、-9.51%和-3.39%,均P<0.001)。男性慢性病过早死亡呈逐年下降趋势,过早死亡概率为22.27%~16.47%(APC=-1.59%,P<0.001)。女性慢性病过早死亡低于男性,过早死亡概率为17.02%~9.17%,也呈逐年下降趋势(APC=-3.84%,P<0.001),下降趋势快于男性。城市居民慢性病过早死亡概率为21.04%~12.34%(APC=-3.26%,P<0.001);农村居民慢性病过早死亡概率为17.80%~13.54%(APC=-1.54%,P<0.001)。农村居民慢性病过早死亡由原先低于城市逐渐高于城市。结论 1999-2015年天津市居民慢性病过早死亡呈下降趋势,男性、农村居民为过早死亡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