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17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目的 探讨继发性肺小动脉病变对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 (PBMV)术后肺动脉高压正常化的影响。方法 对 5 2 3例二尖瓣狭窄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 ,PBMV术前、后测定其肺动脉收缩压 (PASP)、左房收缩压 (LAS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 ,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肺动脉压正常化的因素 ,并将患者分为重度肺动脉高压组 (A组 )和非重度肺动脉高压组 (B组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患者的PASP由术前的 (89 6 9± 16 2 7)mmHg(1mmHg =0 133kPa)下降为术后的 (5 3 0 4±16 5 2 )mmHg ,B组患者的PASP值由术前的 (48 2 3± 11 4 7)mmHg降至术后的 (33 6 4± 9 0 1)mmHg。logistic回归表明 ,术前PASP水平高是影响术后肺动脉压正常化的显著因素。A组中术后肺动脉压力下降至正常的患者比例 (4 5 % )明显低于B组 (42 5 % ) ;与B组比较 ,A组患者无论在术前、术后LASP与PASP均缺乏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 由于继发性肺小血管改变引起的“二级狭窄”是造成PBMV术后肺动脉压力不能恢复至正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2.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离的严重并发症分析及其防治   总被引:53,自引:1,他引:53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 318例4种常见先心病施行了介入治疗,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850例(PDA封堵术组);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818例(ASD封堵术组);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548例(肺动脉瓣囊成形术组);室间隔缺损封堵术102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组).对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发生的34例严重并发和2例死亡的患者作回顾性分析.结果严重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47%(34/2 318),其中PDA 封堵组为1.41%(12/850);ASD封堵组为1.47%(12/818);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组为0.91%(5/548);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组为4.90%(5/102).总死亡率为0.09%(2/2 318),均为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组036%(2/548);紧急手术为0.35%(8/2 318),择期手术为0.13%(3/2 318).结论先心病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低的非手术方法.术后应作严格随访,尤其警惕ASD封堵术后晚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3.
目的:通过左室造影和超声心动图同步评价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前后左室功能变化,对两种方法测量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成功采用新型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的VSD患者28例。所有患者术前24h、术后24h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所用仪器为Philips Sonos5500型超声仪),封堵前及封堵后行左室造影检查(造影及导管操作均在飞利浦Integris CV15多功能血管造影机上完成),同时进行左室容积和径线的测量,  相似文献   
84.
目的 对比研究Duct Occlud封堵器和Cook可控弹簧栓子治疗直径≤ 4mm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方法  1996年 4月至 2 0 0 2年 8月 ,4 2例直径 <2mm和 2 9例直径 2~ 4mm的PDA患者施行了Duct Occlud封堵器 (2 5例 )和Cook可控弹簧栓子 (4 6例 )封堵术。结果  (1)直径 <2mm的PDA行Duct Occlud封堵器和Cook可控弹簧栓子封堵后 10min、2 4h和 12个月残余分流率显著小于直径 2~ 4mm的PDA(分别为 4 8%与 6 2 0 % ,0与 37 9% ,0与 13 8% ;P均 <0 0 5 )。 (2 )Duct Oc clud封堵器治疗直径 2~ 4mm的PDA后 10min ,2 4h ,1和 12个月残余分流率显著高于Cook可控弹簧栓子组 (分别为 94 4 %与 9 1% ,6 1 1%与 0 ,4 4 4 %与 0 ,33 3%与 0 ;P均 <0 0 5 ) ,其中Duct Occlud封堵器脱落至腹主动脉远端 1例 ,向左肺动脉内凸出 4例 ;2例直径 2~ 4mm的PDA患者置入 2枚Cook可控弹簧栓子。结论 Duct Occlud封堵器和Cook可控弹簧栓子均是治疗直径 <2mmPDA的安全有效方法 ;Cook可控弹簧栓子封堵直径 2~ 4mm的PDA近、中期疗效优于Duct Occlud封堵器 ,但部分患者需置入 2枚栓子。  相似文献   
85.
两种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置入动物体内后的组织学反应,评价比较两种不同设计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用中华小型猪9只,非体外循环下通过外科方法建立创伤性肌部室间隔缺损动物模型,直视下经导管分别置入两种设计不同的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有端头型和无端头型),术后1、2、3个月分别处死进行大体解剖、光镜和电镜观察。 结果:9只猪中3只因术中出血死亡,6只置入封堵器(无端头型和有端头型各3只)成功,均存活至各自的实验终点。大体标本显示各组封堵器表面均覆盖一层厚薄不等的、光滑的新生内膜组织,免疫组化染色证实其组织学来源于正常心内膜结构。封堵器置入处心肌组织早期有轻度炎症反应,3个月时消失并为纤维组织所代替。肺、肝、脾、肾脏等重要脏器均无血栓栓塞现象。对比研究发现,有端头型封堵器较无端头型封堵器内膜完全覆盖所需的时间稍长。 结论:两种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均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相比之下无端头型封堵器生物相容性更佳。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应用急诊球囊房间隔造口术(BAS)对缺氧发作的紫绀属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抢救和姑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2000-09~2004—10,我院共有6例患儿因急性缺氧发作接受了急诊BAS术,患儿全为男性,年龄2~50d,体重2~10kg,所有患儿术前常规行血气分析、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及心血管造影检查,诊断为完全性大动脉错位(TGA)。所有患儿均因严重缺氧发作在导管室先接受急诊BAS术,  相似文献   
87.
房间隔缺损封堵器脱落及相关并发症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导致封堵器脱落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对其常见并发症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自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术中10例封堵器脱落的病例资料。结果 10例封堵器脱落患者有3例经换用更大型号封堵器后获得成功,其余7例行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并行缺损修补。结论术前超声心动图测量房间隔缺损直径及术中封堵器大小的选择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缺损边缘的情况则是封堵术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88.
经导管VSD封堵术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左室造影和超声心动图同步评价左室功能在TCVSD术后及随访中的变化。方法:对28例采用新型Amplatzcr封堵器治疗的VSD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术前24h、术后24h及术后随访3个月时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采用单平面Simpson’s法(心尖四腔心切面)计算左室容积;利用左室短径/长径比值(D1/L1)和左室偏心率(E)来评价左室几何构型改变。封堵术前后均行左室造影,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中老年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经导管封堵术后左、右心功能变化。方法:观察269例接受封堵治疗的40岁以上ASD患者术前和术后X线胸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心电图变化。另选择同期30例健康查体的相同年龄和性别构成比对象作为超声指标的正常对照。结果:全组缺损TTE最大径平均17.7±5.3(5~30)mm,选用封堵器直径平均27.5±6.0(13~40)mm。心功能术后1天较术前、术后1个月较术后1天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心胸比率术后1天较术前、术后6个月较术后1个月缩小,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心电图:右心房高负荷率、RV1+SV5、QRS间期、右束支传导阻滞比率术后1天较术前、术后1个月较术后1天,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超声心动图:右心室前后径,术后1天较术前、术后1个月较术后1天、术后6个月较术后1个月缩小,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0.001);主肺动脉内径术后1天较术前缩小,但术后6个月仍高于正常对照,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三尖瓣反流程度分级术后1天较术前、术后1个月较术后1天,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左心房前后径术前、术后无显著性变化。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术后1天较术前、术后1个月较术后1天、术后6个月较术后1个月增加,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后1天较术前增加,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封堵治疗能够有效降低中老年ASD右心内径和肺动脉收缩压,增加左心室内径,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和心室电传导。近中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0.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18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属于非梗阻型心肌病的一种,临床少见。本文对1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磁共振成像特点进行了分析。心电图的典型改变是胸前导联巨大倒置的T波,高QRS波群;超声心动图特点为心尖部肥厚或闭塞,左室流出道无梗阻。磁共振成像证实心尖部心肌肥厚。心室造影呈"铲形"(Spade-like)。该病常被误诊为"冠心病"、"心内膜下心肌梗塞"。国外有关报道指出,以心电图倒置T波深度>10mm做为诊断该病的标准。而本文作者却观察到,一部分患者心电图倒置T波深度<10mm,且有的患者心室造影不呈"铲形"。故作者认为后者是该病的一种新的类型。超声心动图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必要时可做磁共振成像检查。该病对血液动力学影响较小,因影响左室舒张功能,故引起一些临床症状。该病预后一般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