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17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61.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415例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中发生术中及术后(随访1周~4.5年)并发症74例,对此作回顾性分析,将74例并发症患者分为术中和术后(撤出输送鞘管后)并发症组。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92.05%(382/415),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83%(74/415)。415例中封堵术中发生并发症13.98%(58/415),包括心律失常2.65%(11/415),主动脉瓣返流3.61%(15/415);释放封堵器后残余分流6.81%(26/382),其中术后发生溶血0.52%(2/382);封堵器脱落、心脏压塞、三尖瓣损伤、二尖瓣损伤、医源性VSD及呼吸系统并发症各1例(各占0.24%)。封堵术后发生并发症4.19%(16/382),包括心律失常2.09%(8/382),其中伴左室进行性增大0.52%(2/382),术后2天及2年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并安装临时及永久起搏器各1例(各占0.26%);头痛1.05%(4/382);股动脉血栓形成0.52%(2/382),三尖瓣损伤及穿刺点出血各1例(各占0.26%)。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并发症发生率低,但迟发严重并发症应引起高度重视,定期严格地随访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新型Apmlatzer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的有效性、可性性,并评价其近期疗效. 方法2002年11月至2003年8月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对34例膜周部VSD(26例合并膜部瘤)患者进行封堵治疗,男16例,女18例,年龄3~40岁,体重13~83(44.6±21.1)kg,经胸超声(TTE)提示VSD的直径3~14(4.7±1.0)mm.  相似文献   
63.
目的对法乐四联症根治术后残余肺动脉瓣狭窄进行经皮球囊成形术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对16例患者行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年龄1~23岁,平均(7.8±6.3)岁,术前超声心动图测量肺动脉瓣跨瓣峰值收缩压差为(81.83±23.17)mmHg(55~130mmHg)。术后24小时、6个月及1年行超声心动图、X线平片及心电图进行随访。结果 14例使用聚乙烯球囊导管进行扩张,2例使用Inoue球囊导管,球囊平均直径(19.58±4.03)mm;扩张后肺动脉-右心室收缩压差由(80.50±27.49)mmHg降至(46.25±29.19)mm(P0.01),4例(25.0%)肺动脉-右心室收缩压差仍大于50mmHg。随访中肺动脉瓣跨瓣峰值压差与术后早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法乐四联症术后75.0%残余肺动脉瓣狭窄的患者可以通过介入治疗有效降低肺动脉-右心室收缩压差,从而避免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64.
目的应用电子束CT(EBCT)观察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ASO)置人后形态变化。方法11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患者,于封堵术后第1d,3、6及12个月时行心电门控单层容积扫描,依据心脏解剖和ASO形态,选择3个观察层面,分别测量ASO左、右心房盘横径、腰部厚度和横径等指标;同时观察ASO的形态和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术后3、6和12个月时,分别有8、8和4例完成复查。ASO在术后3或6个月时形态变化较大,与术后次日相比,主要是腰部厚度显著缩小(10例),术后1d、3、6和12个月时ASO腰部厚度分别为(13.79±4.63)、(7.02±3.17)、(6.65±2.76)和(5.08±2.82)mm(P〈0.05);左心房盘横径术后1d、3、6和12个月时分别为(40.91±8.55)、(39.04±13.10)、(39.45±13.20)和(44.79±5.27)mm,右心房盘横径术后1d、3、6和12个月时分别为(37.24±4.98)、(36.54±4.83)、(37.01±4.73)和(39.56±5.88)mm,腰部横径术后1d.3、6和12个月时分别为(21.55±5.82)、(22.80±4.88)、(20.52±5.82)和(27.72±4.53)mm,左、右心房盘和腰部横径变化不显著(P〉0.05)。术后3、6和12个月时,分别有6、7和4例患者的ASO形态为优或良。在形态变化的同时,ASO位置发生变化。结论EBCT能够直观、准确观察ASO各径线、形态和空间位置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65.
肺动脉夹层影像学诊断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动脉夹层一般进展迅速并多数导致死亡,大多数病例的最后诊断依赖于尸检.我们遇到2例,1例发生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1例并发于升主动脉夹层,均通过电子束CT(EBCT)得到正确诊断并及时处理,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6.
67.
目的 评价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 (PBMV)治疗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二尖瓣狭窄 (MS)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 30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二尖瓣狭窄患者进行严格的PBMV术后随访 ,包括超声心动图、胸片 ,临床心功能评价。平均随访时间 (6 .4± 1.4 )年。结果 二尖瓣口面积 (MVA)由术前的 (1.19± 0 .32 )cm2 增至术后的 (1.99± 0 .4 5 )cm2 (P <0 .0 1) ;随访 5年以上 ,MVA逐渐减小至(1.4 4± 0 .4 2 )cm2 ,较术后明显减小 ,P <0 .0 1;16例发生再狭窄 ,再狭窄率 5 3.3%。平均肺动脉压(PAMP)由术前的 (6 5 .3± 14 .1)mmHg降至术后的 (40 .0 3± 12 .6 9)mmHg ,P <0 .0 1;PBMV术心功能改善 1个级别以上者占 93.3% ,术后 5年以上随访心功能仍维持在Ⅰ~Ⅱ级而未再次行介入或换瓣手术者占 73.3%。结论 PBMV术对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MS患者也有较为满意的远期疗效 ,作为一种良好姑息疗法可明显缓解此类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第2代 Amplatzer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 Ⅱ)经股动脉逆行插管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疗效。方法室间隔缺损患者5例,年龄5~53岁,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室间隔缺损为4~6 mm。第二代 Amplatzer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经股动脉逆行插管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后24小时、6个月及1年行超声心动图、X 线平片及心电图进行随访。结果造影显示室间隔缺损3~5 mm,肺动脉压为14~28 mmHg(1 mmHg=0.133 kPa)。5例封堵器植入均获得成功,术后即刻2例存在微量残余分流,术后24小时5例室间隔缺损均完全闭合。随访中未见室间隔缺损再通及其他并发症。结论对于部分有选择的病例,应用 ADO Ⅱ经股动脉逆行插管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安全可行,可简化操作流程。  相似文献   
69.
目的 评价双源CT(DSCT)术前定量评估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闭锁患者肺动脉及体肺侧支发育的价值.方法 20例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PA-VSD)患者同期接受DSCT、心血管造影(CA)和超声心动图检查(ECHO),以临床诊断为标准,对照分析3种检查对各种心脏畸形的检出率;着重对照同一患者肺动脉和体肺侧支相同位置的DSCT和CA测量值,并分别计算相应McGoon比值、肺动脉指数(PAI)和总体新生肺动脉指数(TNPAI)比值,对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本组患者各种心脏畸形共55处,其中DSCT检出52处(94.55%),ECHO检出43处(7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体肺侧支DSCT检出14例(共37支),CA检出13例(32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0).肺动脉融合部DSCT检出16例,CA检出10例(P=0.047);DSCT和CA测量肺动脉、体肺侧支及膈水平胸主动脉直径的定量比较具有高度相关性(r=0.95~0.98,P<0.01);相应McGoon比值(DSCT:1.18±0.60;CA:1.23±0.64)、PAI[DSCT:(130.96±99.38)mm2/m2;CA:(140.91±107.87)mm2/m2]和TNPAI[DSCT:(160.31±125.62)mm2/m2;CA:(169.14±122.81)mm2/m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在无需获取压力等血流动力学资料的情况下,DSCT结合多普勒超声能够初步取代CA,成为肺动脉闭锁患者术前常规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70.
室间隔缺损膜部瘤的造影分型及介入治疗方法学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目的 结合介入治疗实践对室间隔缺损 (VSD)伴膜部瘤形成进行造影分型 ,并对不同类型膜部瘤的介入封堵方法进行探讨。方法  2 0 0 2年 11月至 2 0 0 3年 11月 ,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对 32例合并膜部瘤的膜周部VSD行封堵治疗 ,平均年龄 19岁 (3~ 4 8岁 )。封堵术前常规行左室造影 ,在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及透视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 ,并于术后 1、3、6、12个月随访复查胸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结果 根据左室造影的不同形态 ,将VSD膜部瘤分为漏斗型、囊袋型、菜花型、弯管型 4种类型。 32例VSD合并膜部瘤患者中 ,30例成功行VSD封堵术 ,技术成功率 94 %。其中 3例采用封堵瘤体法 ,9例采用封堵右室面破口法 ,18例采用封堵左室面破口法。术后即刻发生少量残余分流 4例 ,其中 2例 3个月随访时消失。 1例术后 2周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但无心肌受损表现 ,余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左室舒张末径(LVEDD)由术前的 (47 4± 7 1)mm缩小为术后的 (45 1± 7 1)mm ,缩小明显 (t =3 83,P =0 0 0 2 )。结论 应用新型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治疗VSD膜部瘤是安全有效的 ,VSD膜部瘤的介入治疗需要根据膜部瘤的位置、形态、破口大小、数目等情况采用不同的封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