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324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普鲁卡因、阿屈可林的代谢途径及药代动力无相互影响,但在神经-肌接头的多个部位存在协同作用:均影响接头前膜乙酰胆碱的贮存释放动力学、阻断其正反馈效应;降低终板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抑制终板、微终板与动作电位幅度、阻抑激动剂与受体亚单位结合,并兼有开放性通道阻滞作用.两药配伍应用时,普鲁卡因不强化静注阿屈可林的阻滞效能,但延长其阻滞后的恢复时间;而静滴阿屈可林的阻滞效能可被普鲁卡因强化但对阻滞后的恢复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42.
局麻药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与临床防治展望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由于近年长效氨基局麻药光学异构体新药-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应用于临床麻醉与疼痛治疗,对心血管(CV)与中枢神经系统(CNS)毒性比布比卡因大幅度提高,局麻药毒性更易作用于CNS。局麻药的CNS毒性是由于其阻滞大脑皮层抑制通路,引起CNS相对兴奋,但NMDA受体与NO及Ca^2 亦介导局麻药CNS毒性,形成NMDA-Ca^2 -NO通路,系惊厥发生的主要机制之一。目前临床一般为术前或用药前投以苯二氮Zhuo(BZ)类,以预防或减少局麻药毒性与陈词滥调厥的出现,但日常此类并发症仍时有发生。说明传统采取的预防、处理局麻药CNS毒性的方法仍存在缺欠。因此,如有能抑制局麻药增强中枢兴奋性的药物与BZ类联合应用,应可加强预防与处理局麻药CNS毒性、惊厥的效能,降低此并发症发生率。目前,除Ca^2 通道阻滞剂可安全用于人类预防、处理局麻药CNS毒性、惊厥外,NMDA受体特异性与非特异性拮抗剂、NOS抑制剂的应用虽尚为动物实验报道,但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3.
我院自1985年1月施行紧闭异氟醚-氧化亚氮(N_2O)吸入麻醉共30例,同时监测脑电综合波及额肌电的变化,并观察了其对琥珀酰胆硷(Sch)阻滞性质的影响,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及方法本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7-60岁,其中14岁以下4例(最小为7岁)、60岁以上2例。平均麻醉时间2小时52分(1-6小时30分)。手术部位为头颈9例,胸部7例,心内直视手术8例。(一)麻醉方法:在10例(Ⅰ组)中单用面罩下吸入51±6%的N_2O  相似文献   
44.
70年代中期将神经肌肉阻滞恢复标准的安全范围界定为四次成串比值(TR)0.7左右。此后,肌松药残余作用所致的并发症仍时有发生。近年来有学者就此进行临床研究,提出将Ali等所界定的TR 0.7修改为≥9。本文主要综述神经肌肉阻滞恢复至TR 0.7时所存在的缺陷及修改为≥0.9的依据,供临床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5.
两类肌松药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两类肌松药给药顺序不同,相互作用结果相反。琥珀胆碱或十甲铵强化其后所给筒简明毒,泮库溴铵,维库溴铵,阿曲库铵,哌库溴铵的阻滞效应,如先以筒箭毒,三碘季铵酚,维库溴铵等作预处理,与其后所给琥珀胆碱,十甲铵的相互影响则表现为拮抗。其机理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以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相互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46.
Objective To determine if activation of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MPK) is involved in ropivacaine-induce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production and apoptosis in human neuroblastoma cell line SHSY5Y.Methods SH-SY5Y cell line was purchased from cell center of Shanghai life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cultured in DMEM/F12 liquid culture medium containing 15 % bovine calf serum at 37 ℃ in incubator filled with 5% CO2 . Plasmids pGPU6/GFP/Neo-shRNA AMPKα2 and pEGFP-N1-AMPKα2were transfected into the SH-SY5Y cell line. The expression of AMPKα2 was determined by Western blot analysis.The SH-SY5Y cells transfected with recombinant plasmids were exposed to 3 mol/L ropivacaine. Intracellular ROS was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Cell viability was quantitatively determined by MTT colorimetry assay. Apoptosis was assessed by flow cytometry and Hoechst33258 staining. Results The plasmid pEGFP-N1-AMPKα2 upregulated while pGPU6/GFP/Neo-shRNA AMPKα2 down-regulated the expression of AMPKα2 ( P < 0.01). Down-regulation of AMPKα2 expression attenuated while up-regulation of. AMPKα2 expression promoted intracellular ROS production and cell apoptosis induced by ropivacaine ( P < 0.01) . Conclusion AMPK probably mediates ROS production and cell apoptosis induced by ropivacaine.  相似文献   
47.
48.
目的:探讨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MCU)在布比卡因(B)致糖尿病(D)大鼠脊髓神经毒性损伤中表达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180~220 g,分为正常组与造模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后,随机选取48只,分为6组,每组8只,即鞘内注射生理盐水正常大鼠(C)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糖尿病大鼠(D)组、鞘内注射布比卡因正常大鼠(C+B)组、鞘内注射布比卡因糖尿病大鼠(D+B)组、鞘内注射10μmol/L Ru360+布比卡因糖尿病大鼠(D+R_1+B)组和鞘内注射50μmol/L Ru360+布比卡因糖尿病大鼠(D+R_2+B)组;各组在造模前、造模成功后、鞘内注射药物后12 h、鞘内注射药物后24 h和鞘内注射药物后48 h测定机械刺激缩足阈值(PWMT)与热刺激缩足潜伏期(PWTL)改变;测定完毕后处死大鼠,取脊髓腰膨大行RT-qPCR与Western blot测定MCU表达水平,ELISA法测定氧化损伤产物丙二醛(MDA)与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的含量,TUNEL法测定脊髓神经细胞凋亡率。结果:与D组比较,D+B组MCU表达显著上调(P 0. 05),PWMT、PWTL及MDA与8-OHdG含量显著升高(P 0. 05),脊髓神经细胞凋亡率显著提高(P 0. 05);与D+B组比较,D+R_2+B组MCU表达显著下调(P 0. 05),PWMT、PWTL及MDA与8-OHdG表达均显著降低(P 0. 05),脊髓神经细胞凋亡率显著下降(P 0. 05)。结论:布比卡因通过上调MCU表达活性,增强氧化应激,加重糖尿病大鼠脊髓神经损伤与提高其机械痛与热痛阈值。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oal-directed fluid therapy,GDFT)对老年患者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全切并肠代膀胱术中组织灌注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全切并肠代膀胱术患者30例,年龄60~82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常规输液组(C组,n=15)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组(G组,n=15)。C组术中行常规液体治疗管理,G组行GDFT,管理目标是在连续心排血量(pulse-induced contour cardiac output,PiCCO)系统监测下控制每搏变异度(SVV)≤13%、心脏指数(CI)≥2.5L·min~(-1)·m~(-2)、ScvO_2≥73%。观测和记录麻醉诱导前(T_1)、气管插管后5min(T_2)、气腹和改变体位后5min(T_3)、气腹后1h(T_4)、气腹结束开腹后5min(T_5)、开腹后1h(T_6)和手术结束即刻(T_7)的血流动力学及组织灌注指标。结果 G组液体总入量明显低于C组(P0.05);两组MAP、SVV组间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_4、T_6和T_7时G组CI明显高于C组,T_5、T_6时G组HR明显快于C组(P0.05)。T_3、T_4时两组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_2)明显高于T_1时(P0.05);T4、T5时G组乳酸(aLac)含量明显低于C组(P0.05);两组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_2)、氧供指数(DO_2I)和氧摄取率(O_2ERe)组间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SVV、CI、ScvO_2为导向的GDFT可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及血压以保证全身灌注,降低aLac,改善微循环,对氧供需平衡、术后并发症及转归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0.
抗胆碱能药物在临床应用历史悠久,最初被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目前,抗胆碱能药物作为重要的术前用药,其术前应用是保证临床麻醉安全实施的重要措施,在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抗胆碱能药物种类较多,作用机制不同,术前规范并合理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可防范麻醉及手术因素所致的风险,保证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提高围手术期麻醉管理质量。为进一步规范术前抗胆碱能药物使用,受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的委托,本专家共识邀请省内相关领域麻醉专家,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专家共识及指南,结合各中心术前应用抗胆碱能药物的临床实践经验,从抗胆碱能药物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及在围手术期的应用、麻醉前应用抗胆碱能药物的选择与考虑、抗胆碱能药物的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等方面,对术前应用抗胆碱能药物的要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