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1篇
医药卫生   34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力学刺激与软骨细胞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保持体外培养的软骨细胞的正常形态,从而保证其正常代谢和表型,许多作者进行了压力刺激与软骨细胞代谢方面的研究。初步表明机械压力对培养软骨的作用在有效范围内与压力值无关,而与压缩程度(静压力)和频率(循环压力)有关,持续的静压抑制软骨的合成功能,一定频率的循环压力促进软骨细胞的合成功能。  相似文献   
42.
目的:跟腱止点炎是指跟腱的跟骨止点及其相关结构的以退行性变为主的病变。以往多行保守治疗,但疗效不佳。为此了解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跟腱止点炎的效果。方法:2002—03/2004—01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共收治跟腱止点炎患者9例15侧。男4例,女5例;年龄22—56岁,平均26.6岁;病程0.5~8年,平均4.5年;体质量71—98kg,平均80.2kg。跟腱止点肿块、局部疼痛和足背伸受限15例,跟骨内翻15例,跟腱止点钙化5例。局麻下跟腱外侧小切口,显露跟腱外侧以及跟骨结节,切除滑囊、跟骨结节以及能发现的骨赘。随访时间6—25个月,平均13.8个月。结果:所有患者症状消失,功能恢复。踝关节一后足功能评分术前平均59分,术后平均92.5分(P&;lt;0.0001)。JOA评分术前83.3分,术后93.5分(P&;lt;0.001)。1例手术切骨范围较小,术后仍有长距离行走后疼痛。结论:小切口的微创治疗跟腱止点炎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症状,恢复足背屈功能。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患者体质量、步态及其引起的跟骨上角与跟腱的磨擦,与本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3.
力学刺激与软骨细胞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持体外培养的软骨细胞的正常形态,从而保证其正常代谢和表型,许多作者进行了压力刺激与软骨细胞代谢方面的研究。初步表明机械压力对培养软骨的作用在有效范围内与压力值无关,而与压缩程度(静压力)和频率(循环压力)有关,持续的静压抑制软骨的合成功能,一定频率的循环压力促进软骨细胞的合成功能。  相似文献   
44.
病房空气微生物的监测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盔明医院感染原因的主要手段。目前认为院内病人发生交叉感染主要与病区空气中细菌的数量及致病菌的存在有一定的关系。为此空气细菌的定期监测是控制院内交叉感染发生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  相似文献   
45.
目的构建重组人BMP-2(recombinant human BMP-2,rhBMP-2)修饰的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phosphate,β-TCP)/胶原生物支架材料,初步探讨其在牙组织工程中发挥的作用,评价其作为牙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将纳米级β-TCP粉末与胶原在强碱性水溶液中复合,制备β-TCP/胶原生物支架材料,并与rhBMP-2复合,制备牙组织工程支架材料。SPF级8~10周龄SD大鼠46只,雄性34只,雌性12只,体重250~300 g。体视显微镜下分离新生SD大鼠的下颌骨,取牙胚消化成细胞悬液,与支架材料复合培养制备组织工程牙胚。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细胞黏附率测定和MTT测定细胞增殖情况评价支架材料对牙胚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将组织工程牙胚植入SD大鼠肾被膜下作为实验组(n=12),另分别植入单独牙胚细胞团块(细胞对照组,n=12)及单独支架材料(材料对照组,n=4)作为对照,4、8周时取出标本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结果扫描电镜示β-TCP/胶原生物支架材料呈疏松多孔状,质地柔软,亲水性良好;复合培养3 d后牙胚细胞可紧密贴附于支架材料,生长状态良好。牙胚细胞接种至支架材料上经4、8、12 h孵育后,细胞黏附率分别为27.20%±2.37%、44.52%±1.87%、73.81%±4.15%。MTT检测示牙胚细胞在β-TCP/胶原生物支架材料上的增殖情况与未放置支架材料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植入物移植于大鼠肾被膜下4、8周后大体观察可见白色钙化物形成;植入后4周,实验组镜下可见明显牙样形态及典型的釉质和牙本质样结构形成,细胞对照组可见釉质和牙本质样结构,但排列相对紊乱;植入后8周,实验组釉质及牙本质样结构较4周成熟,层次也更加清晰,细胞对照组也可见较为成熟的釉质和牙本质样结构;植入后4、8周,材料对照组均未见牙样结构形成。结论 rh BMP-2修饰的β-TCP/胶原生物支架材料与牙胚细胞生物相容性良好,可作为牙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46.
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治疗盘状半月板撕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治疗盘状半月板撕裂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5月-2009年9月,采用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治疗7例盘状半月板撕裂患者。男2例,女5例;年龄18~33岁,平均22.6岁。左膝5例,右膝2例。损伤原因:运动伤4例,撞击伤2例,无明显原因1例。检查:关节间隙压痛阳性7例,浮髌试验阳性2例,McMurray试验阳性7例,蹲行试验阳性6例。膝关节活动度为0~60°。病程3个月~17年,中位病程26个月。结果术中每例患者缝合9~13针,平均11针。手术时间1.5~2.7 h,平均1.7 h。术后发热时间31~57 h,平均46.4 h。术后6例切口Ⅰ期愈合;1例术后3周发生感染,经抗生素盐水灌注冲洗18 d后愈合。术后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53个月,平均21.6个月。术前临床症状均消失,膝关节活动度为0~125°。术后6个月MRI检查显示,骨、半月板及其周围滑膜均愈合良好。术后6个月根据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标准为(80.71±4.82)分,与术前(41.71±8.0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1,P=0.00)。结论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是治疗盘状半月板撕裂的较好方法,可以明显缓解膝关节的疼痛,且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以全血细胞减少为首发表现艾滋病患者的血液学改变、T 细胞亚群情况和预后。方法:2002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26例以全血细胞减少为首发表现的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血细胞减少组患者与CD4 T淋巴细胞计数正常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IDS患者CD4 T淋巴细胞计数的减少与淋巴细胞总数的减少存在正相关性(r=0.462,P<0.05)。结论:全血细胞减少患者CD4 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减少;可借助淋巴细胞总数判断病程进展,协助治疗。  相似文献   
48.
目的分析23岁以下创伤性硬膜外血肿(EDH)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急诊科、住院病案管理系统记录资料中196例0~23岁E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3组:婴幼儿及儿童组(0~11岁)49例、青少年组(12~17岁)40例、青年组(18~23岁)107例,回顾性分析各组的性别构成、致伤原因、受伤地点、致伤严重程度〔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损伤严重度评分(ISS)〕、不同类型EDH和颅骨骨折的发生情况以及手术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 (1)3组患者性别构成、致伤原因及受伤地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GCS及IS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196例EDH患者中小EDH85例(43.4%),大EDH 61例(31.1%),EDH+其他颅内损伤41例(20.9%),EDH但无其他详细信息6例(3.1%),双侧EDH 3例(1.5%);3组患者EDH类型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196例EDH患者中发生颅骨骨折145例(74.0%),其中颅盖骨折86例(59.3%),颅底骨折40例(27.6%),颅盖+颅底骨折19例(13.1%);无颅骨骨折51例(26.0%)。3组患者颅骨骨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196例EDH患者中62例(31.6%)进行手术治疗,其中婴幼儿及儿童组14例(28.6%),青少年组12例(30.0%),青年组36例(33.6%),3组手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2,P=0.794)。(5)196例患者中有9例(4.6%)死亡,其中婴幼儿及儿童组死亡3例(6.1%),青少年组死亡2例(5.0%),青年组死亡4例(3.7%),3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5,P=0.796)。结论婴幼儿及儿童组最常见的损伤原因为坠落伤,损伤地点为家中;青少年组和青年组最常见的损伤原因为交通伤,损伤地点为街道,暴力伤主要出现在青年组。应针对这部分人群开展安全和法制教育,预防EDH的发生。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主动脉壁间血肿(aortic intramural hematoma,IMH)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误诊为泌尿系结石IMH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因左侧腹部疼痛伴腰部疼痛5 d,加重1 d入院。外院诊断为泌尿系结石,予相应治疗无效。入我院后2次查血浆D-二聚体和肌酸激酶均升高,高度怀疑主动脉夹层或撕裂,急行主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确诊IMH,予控制血压、心率,降低左室收缩力及收缩速率,镇静、止痛等对症处理,病情缓解。结论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思维局限、缺乏诊断经验及未行特异性影像学检查是造成IMH误诊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0.
目的从治疗效果、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等方面探究化痰通络汤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月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84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42例)和参照组(42例),参照组行通督调神针刺法,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给予化瘀通络汤,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神经功能(NIHSS评分)、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 24%(40/42)高于参照组78. 57%(33/42)(P 0. 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 0. 05);治疗后2组FMA评分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P 0. 05)。结论化痰通络汤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恢复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