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6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75篇
医药卫生   2065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145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分析CD4+调节性T细胞与艾滋病病毒(HIV)脱氧核糖核酸(DNA)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门诊病人5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细胞内染色技术检测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水平,并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DNA水平,分析CD4+调节性T细胞与CD4计数、病毒载量及HIV-1DNA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HIV感染病人CD4+调节性T细胞与HIV DNA呈正相关,与CD4计数呈正相关,与病毒载量呈负相关。结论未进行治疗的HIV病人,其CD4+调节性T细胞与HIV DNA呈正相关,说明CD4+调节性T细胞越多,HIV-1DNA越多,CD4+调节性T细胞可能对机体发挥不利的作用。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比较脑动脉前循环串联病变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预后差异。   相似文献   
73.
目的:观察综合性康复治疗配合肿瘤科常规治疗对晚期癌痛患者的疼痛强度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2001-03/2004-1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晚期癌症患者152例,男96,女56例,35~72岁,平均(48±14.7)岁。按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73例和对照组7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肿瘤科常规治疗,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对照组采用WHO推荐世界疼痛学会所提出的“癌性疼痛三级阶梯治疗方案”;观察组联合综合性康复治疗(运动疗法、物理治疗、放松及暗示训练、心理治疗)。按照WHO推荐视觉模拟评分方法评估,采用0~10数字进行镇痛强度分级,完全无痛为0分,难以忍受疼痛为10分;镇痛疗效评定:6~10分为镇痛无效,3~5分为镇痛有效,0~2分为镇痛效果佳;生活质量评估参考国内1990年制定的肿瘤患者生存质量评分草案,由患者对康复治疗或药物治疗镇痛前后的食欲、睡眠、日常生活、精神状态、情绪、与人交往、生活乐趣等进行自我评估(以0~10分表示,0分为无干扰,10分为极度干扰。)。观察两组治疗1个月前后的疼痛强度、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和不同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参与观察的住院晚期癌症患者152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2.70±1.91,8.90±1.73,t=3.657,P<0.01;4.60±1.83,9.20±1.50,t=2.132,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t=2.631,P<0.01)。②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食欲、睡眠、日常生活、精神状态、情绪、与人交往、生活乐趣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67±1.23,5.86±0.45;4.62±0.73,5.45±1.31;4.92±0.50,5.01±0.67;4.81±0.61,5.70±1.02;4.64±1.26,5.40±0.52;4.61±0.63,5.61±0.47;4.84±1.59,5.50±0.38;t=2.652,2.731,2.807,2.931,2.841,2.874,2.933,P<0.01)。③康复观察组没有明显的不良事件和副反应。三阶梯组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便秘和呼吸抑制等。结论:综合性康复治疗配合肿瘤科常规治疗,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安全性,且不良反应少,能改善晚期癌痛患者的食欲、睡眠、日常生活、精神状态、情绪、与人交往、生活乐趣等生活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74.
成人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粥样硬化斑块中检测出肺炎衣原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探索肺炎衣原体感染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利用肺炎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基因上的保守序列设计的3条引物,通过多聚酶链反应检测32例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粥样硬化斑块以及7例正常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肺炎衣原体。结果发现,32例有粥样硬化斑块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有14例多聚酶链反应阳性.阳性率为43.75%,7例正常冠状动脉中无一例阳性,阳性率为0%。结果提示肺炎衣原体在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和正常冠状动豚中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患者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的营养支持方式。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近5年来诊治的38例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4-21天出现胸内吻合口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22例和对照组fB组]16例,均采取禁食、胸腔闭式引流、鼻胃管负压引流术,A组在吻合口瘘后应用经鼻超细电子胃镜留置鼻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术[EN];B组在吻合口瘘后经外周静脉行肠外营养[PN],观察两组血浆白蛋白、总蛋白变化,平均住院天数、营养支持费用。结果:A组蛋白开始上升时间早于B组(6天左右).A组平均住院天数,营养支持费用少于B组。结论: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应用经鼻肠内营养(EN)可明显改善吻合口痿营养状况,优于胃肠外营养,是目前营养治疗比较理想的方法,利于患者康复以及改善生存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并降低费用。  相似文献   
76.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分期结直肠癌网/腹膜乳斑巨噬细胞的表型及作用。 方法 收集番禺中心医院普外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不同分期结直肠癌患者网/腹膜乳斑标本60例及正常人网/腹膜乳斑标本10例。分离培养巨噬细胞,通过CD68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FCM)鉴定网/腹膜乳斑巨噬细胞表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网/腹膜乳斑巨噬细胞IL-10、IL-12的分泌情况。结果 对照组、T1-3期组网/腹膜乳斑M1型巨噬细胞数量明显高于T4期组(P均<0.01);T4期组M2型巨噬细胞数量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及T1-3期组(P均<0.01)。网/腹膜M1型巨噬细胞与结直肠癌T分期呈负相关(P<0.01),而M2型巨噬细胞的表达则与结直肠癌T分期呈正相关(P<0.01)。各组不同时点网/腹膜乳斑巨噬细胞IL-10、IL-12的分泌有显著差异:对照组及T1-3期组IL-10均低于T4期组,而L-12则均高于T4期组(P均<0.05);乳斑巨噬细胞IL-12的分泌与结直肠癌T分期呈负相关(P均<0.01),而IL-10的分泌则与结直肠癌T分期呈正相关(P<0.01)。结直肠癌网/腹膜乳斑巨噬细胞表型与临床分期特别是浆膜是否受到肿瘤侵犯、淋巴结有否转移有关(P<0.05),而与肿瘤直径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 结论 网/腹膜乳斑巨噬细胞表型表达主要受浆膜是否受到肿瘤侵犯和淋巴结有否转移两方面因素影响;T1-3期结直肠癌患者,网/腹膜乳斑巨噬细胞以M1型为主,对肿瘤细胞起捕获和杀灭作用;T4期结直肠癌患者,网/腹膜乳斑巨噬细胞以M2型为主,对肿瘤生长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利用螺旋CT原始数据建立上颌牙列及牙槽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数字化方法,建立一个具有生物力学特性的,包含牙髓腔的上颌牙列及牙槽骨的动态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利用自主建立的颅面复合体三维几何模型,选取上颌牙列和牙槽骨所在的局部层面,利用ANSYS10.0软件对所建体的模型自动划分有限元网格。结果:建立了包括完整牙列的上颌牙槽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由805086个单元和150753个节点组成。模型具有良好的几何相似形及其生物力学特性。结论:应用螺旋CT薄层扫描、自编程序和有限元分析工具ANSYS10.0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包含牙髓腔的上颌牙列及牙槽骨的动态三维有限元模型是一种精确度较高的方法。  相似文献   
78.
目的:总结透析相关性淀粉样变(DRA)肩关节受累的临床特点和MRI表现,评价MR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血液透析超过10年的79例患者进行临床症状评估,具有肩关节疼痛、僵硬、肿胀等症状并排除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者17例,纳入症状组,其余共62例无症状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年龄、透析龄、血β2-微球蛋白和iPTH。对症状组所有患者双侧肩关节进行磁共振检查,对照组随机选取17例进行磁共振检查,比较两组的磁共振成像特点。结果:症状组平均年龄(56±6)岁,对照组(47±4.5)岁,P〈0.05;症状组平均透析龄(15±4)年,对照组(13±3)年,P〉0.05。症状组血β2-微球蛋白浓度(41.3±3.4)mg/dl,对照组(37.5±3.1)mg/dl,P〉0.05;两组血iPTH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症状组中11例岗上肌肌腱增厚,平均厚度(9.0±0.3)mm,对照组3例增厚,平均厚度为(5.1±0.4)mm,P〈0.01;症状组中9例肩胛下肌肌腱增厚,平均厚度为(8.8±0.2)mm,对照组2例增厚,平均厚度为(4.8±0.3)mm,P〈0.01。症状组中10例表现为肱骨头及肱骨上段多发、不规则的溶骨性改变,大部分骨皮质完整,3例有骨皮质破坏缺损,对照组中仅2例出现轻微骨质破坏。结论:血β2-微球蛋白浓度与临床症状无显著相关性,年龄大的患者更易表现出临床症状,关节受损程度与临床症状有关。MRI可有效地发现透析相关性淀粉样变的征象,岗上肌和肩胛下肌肌腱最常受累。无症状的长期血透患者的肩关节也有阳性发现,提示MRI对DRA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9.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为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的可行性,外科治疗临床效果研究组织(COST),率先开展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当时有大量的文献报道,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会导致肿瘤在腹壁操作孔和拖出的切口处转移,而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可提高患者术后早期的生活和康复质量,该项结果已于2002年发表。其他国际性实验研究也同样证实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可使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80.
摘要 背景:聚合物胶束具有对难溶性药物的增溶作用,是抗肿瘤药物的良好载体,在聚合物胶束表面修饰以靶识别分子叶酸,可以促进叶酸受体阳性的肿瘤细胞对载药聚合物胶束的摄取。 目的:制备载疏水性小分子的叶酸偶联胶束并对其进行表征。 方法:利用膜水化法制备载香豆素6的聚合物胶束,即将香豆素6的氯仿/甲醇溶液、甲氧基聚乙二醇-磷脂酰乙醇胺的氯仿/甲醇溶液和叶酸-聚乙二醇-磷脂酰乙醇胺的氯仿/甲醇溶液混合,旋蒸除去有机溶剂,形成药膜,真空干燥过夜,然后在 50 ℃水浴下加入Hepes缓冲液并磁力搅拌30 min,载药胶束即形成;同时制备不含叶酸-聚乙二醇-磷脂酰乙醇胺的普通载药胶束。对获得的普通胶束和叶酸偶联胶束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形态及粒径、动态光散射法检测粒径分布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载药量与包封率。 结果与结论:载药的叶酸偶联胶束及普通胶束在透射电镜下粒径约为60 nm,粒径分布较均匀;动态光散射法检测到溶液中的胶束平均粒径约100 nm;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得到胶束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在0.7%和15%左右。结果显示叶酸偶联载药胶束对于难溶性药物具有明显的增溶作用,可用于细胞及肿瘤模型评价其叶酸受体靶向性。 关键词:聚合物胶束;叶酸受体靶向;香豆素6;增溶作用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47.0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