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医药卫生   6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刘培太  廖文波 《实用骨科杂志》2009,15(9):641-645,686
目的通过磁共振分型研究,探讨过伸性颈椎颈髓损伤后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对44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过伸性颈髓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MRI上显示的脊髓压迫情况将颈髓损伤分为五型,Ⅰa型(限于1~2个间盘层面前方压迫型)11例、Ⅰb型(3个间盘层面及以上前方压迫型)6例、Ⅱ型(单纯发育性椎管狭窄型)2例、Ⅲa型(限于1~2个间盘层面前后压迫型)8例、Ⅲb型(3个间盘层面及以上前后压迫型)17例。手术方式分前路、后路、前后联合入路三种减压植骨固定术式。Ⅰa型患者均采用前路术式;Ⅰb型和Ⅱ型患者7例采用后路术式,1例采用联合入路术式;Ⅲ型(Ⅲa型和Ⅲb型)患者8例采用前路术式,9例采用后路术式,8例采用联合人路术式。研究各型所采取的手术方式的疗效。结果经6~24个月随访,比较手术前后的Frankel分级及ASIA运动功能评分变化。41例脊髓功能有改善,较术前提高1~3级。Ⅰa型前路组、Ⅰb型和Ⅱ型后路组及Ⅲ型前路组、后路组、联合人路组术后较术前ASIA评分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型前路组ASIA评分增加值最小,其中联合入路组大于后路组大于前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联合入路组和后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伸性颈髓损伤的磁共振分型有助于术式选择,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是治疗Ⅰa型损伤的有效术式,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是治疗Ⅰb型和Ⅱ型损伤的有效术式;前后路联合术式和后路术式治疗Ⅲ型损伤的疗效均优于前路术式,单纯前路术式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椎管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及其治疗效果,为椎管内蛛网膜囊肿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1例椎管内蛛网膜囊肿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及术后效果,男9例,女12例;年龄21~55岁,平均36.15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6.2个月.21例椎管内蛛网膜囊肿中1例发生于颈段、1例发生于胸段、19例发生于骶部,表现为受累神经支配区的放射性疼痛、感觉异常、功能障碍.16例经CT结合椎管造影明确诊断,其余通过MRI明确诊断.8例采用囊肿切除、囊颈部结扎、硬膜重叠紧缩缝合手术;11例囊肿壁与神经难以分离,采用囊肿壁部分切除、交通口肌肉堵塞、硬膜紧缩缝合手术;2例串珠状囊肿,其交通口未能找到,采用囊肿开窗引流、囊壁部分切除、硬膜重叠紧缩缝合、游离肌肉压迫固定.结果:19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个月~5年3个月,平均21.2个月.囊肿切除、囊颈部结扎手术组的优良为6例,囊肿壁部分切除、交通口肌肉堵塞组的优良为8例.结论:椎管内蛛网膜囊肿是蛛网膜的先天性畸形,以骶部椎管好发,大多数临床表现为受累神经的功能异常;具有手术指征的病例,术中应根据囊肿开口、囊肿壁是否能与神经分离等情况选择不同的囊肿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研究比较不同种质和表型的当归与地方习用品东当归、牡丹叶当归的差异,建立当归与东当归、牡丹叶当归之间的分子鉴别。方法:对14个不同种质和表型的当归及其地方习惯用品东当归、牡丹叶当归的ITS序列进行测序和分析,探讨该片段在中药当归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的鉴定意义。结果:测得当归14个个体的ITS-1,5.8S rDNA和ITS-2全序列及18S rRNA基因3′端和26S rRNA基因5′端部分碱基序列,共约664bp,其中ITS1序列长度215bp,5.8S长162 bp,ITS2序列长度为223bp。当归与东当归的遗传距离为8.6,与牡丹叶当归的遗传距离为9.6,而东当归与牡丹叶当归的遗传距离为10.7。结论:从ITS序列结果来看,两种表型的绿茎当归和紫茎当归ITS序列并无区别,栽培和野生的当归其ITS序列也完全相同。用ITS区序列来对不同种质不同表型的当归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不适宜。但高度保守的ITS区可以用来鉴定当归与东当归、牡丹叶当归。  相似文献   
14.
对于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胫腓骨上段近膝关节部位开放骨折,尤其软组织伤口污染重或伤口已有感染时处理较困难,内固定风险很大。传统多采用骨牵引或石膏固定、开窗换药,采取这些治疗方法时创面处理很不方便,护理困难,患肢难以进行有效的功能锻炼,不利于患肢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15.
背景:聚乳酸-羟基乙酸是一种应用前景较好的细胞支架材料,其亲水性和细胞亲和性较差,因此对其改性很有必要。 目的:观察改性聚乳酸-羟基乙酸/I型胶原复合支架的亲水性及与兔耳软骨细胞的细胞相容性。 方法:利用多聚赖氨酸对聚乳酸-羟基乙酸改性后与I型胶原构成改性复合支架,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支架的大体结构。将改性复合支架(实验组)与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对照组)分别浸泡在双蒸水中,间隔0.5,1,2,4,8,12,24 h后计算吸水率。用酶消化法培养兔耳软骨细胞并传代,取第2代软骨细胞,浓度为1×1011 L-1接种在两种支架上并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生长情况,采用细胞计数法计算细胞接种24 h后支架对细胞的吸附率;以及采用细胞增殖法(MTT比色试验)分别于1,2,4,6 d测细胞吸光度值。 结果与结论:改性复合支架具有高孔隙率,表面粗糙度较对照组增加。两种支架吸水率在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说明改性复合支架具有较好的亲水性。第2代软骨细胞接种后24 h,实验组对细胞的吸附率为0.908 0± 0.019 2,对照组为0.733 2±0.047 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改性复合支架具有较好的细胞亲和性。软骨细胞在实验组和对照组支架上接种培养后1,2,4,6 d吸光度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改性复合支架对细胞增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聚乳酸-羟基乙酸;改性;Ⅰ型胶原;软骨细胞;细胞相容性;支架材料;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03.001  相似文献   
16.
3D打印技术目前在临床医学中主要应用于外科领域,在治疗的个体化、精准程度上带来了良好效果,而在康复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就近年国内外学者对3D打印技术在康复工程中的应用进行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骨科学是医疗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而青年骨科医师的成长与培养直接关系到骨科学的建设与发展。由于骨科学内容繁多,结构抽象,院校教育及实习培训时间短暂,临床工作繁忙而高压力,常导致青年骨科医师成长困难并且缓慢。实践中采用注重德才兼修,结合以问题为导向并以临床实践应用为目的培养;参考国际优秀的医师培养模式,纳入合理规范考核机制,综合医、教、研全面发展,共同促进青年骨科医师职业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18.
笔者于2010年10月收治1例胸9在至腰2椎棘突骨折患者,行钉绳系统内固定治疗,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39岁,因砸伤致胸腰部疼痛伴功能障碍9h入院。专科查体:脊柱无明显畸形,右侧腰背部见皮肤擦伤,胸8至腰3棘突压痛,竖棘肌痉挛,腰椎活动受限。  相似文献   
19.
背景:聚乳酸-羟基乙酸是一种较好的细胞支架材料,但细胞亲和性较差、机械强度不够等缺点又限制了它的应用.因此,聚乳酸类支架材料的改性是非常必要的.目的:研究改性聚乳酸-羟基乙酸/Ⅰ型胶原复合生物支架的细胞亲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对比观察实验,于2005-02/12在遵义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利用多聚赖氨酸对聚乳酸-羟基乙酸改性后与Ⅰ型胶原构成复合生物支架.方法:将改性聚乳酸-羟基乙酸/Ⅰ型胶原复合支架与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各12块,分别放入2块24孔培养板中,每孔加1×1011 L-1 第2代兔耳软骨细胞悬液100μL.在37℃、体积分数为5%CO2培养箱中培养4h后,每孔加1 mL含血清DMEM培养24 h.主要观察指标:①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改性前后支架空间结构.②观察改性后支架吸附细胞的形态结构.③计算改性前后支架对兔耳软骨细胞的吸附率.结果:改性后复合支架的粗糙度增加,其细胞吸附率明显高于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组(P<0.05),细胞形态结构较好.结论:改性聚乳酸-羟基乙酸/Ⅰ型胶原复合生物支架具有较好的细胞亲和性.  相似文献   
20.
研究骨折块自椎体向背侧急性侵入椎管时,骨折块浸入程度与脊髓运动神经功能损伤的相关关系。方法,以Wistar大白鼠为实验动物,取自体尾椎骨为压物,显露胸脊髓,将骨块迅速嵌入椎管,不同高度骨块对脊髓产生不同程度性压迫,观察骨块侵入不造成明显的脊髓运动神经损伤;当侵入深度为椎管矢状径26%-40%时,出现明显的嵴 髓运动神经功能损伤,但所造成的神经功能缺 完全恢复;当骨块侵入深度达椎管矢状径46%-6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