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观察脊髓损伤(SCI)导致逼尿肌过度活动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壁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后逼尿肌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 以15例逼尿肌过度活动的S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例未接受BTX-A注射;7例首次接受膀胱壁BTX-A注射;5例接受第2次膀胱壁BTX-A注射;1例接受第3次膀胱壁BTX-A注射.在注射BTX-A后即刻用膀胱镜活检钳留取逼尿肌组织,48 h内制作成标本,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透射电镜下,未接受膀胱壁BTX-A注射逼尿肌的肌细胞形状多样、排列紊乱;肌细胞核增大、不规则;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肌细胞间中间连接减少、胞膜形成广泛的锯齿状胞突连接、质膜下胞饮小泡或胞膜凹陷减少;细胞间隙增宽,间质中可见排列紊乱的胶原纤维和少许弹性纤维.首次接受膀胱壁BTX-A注射者与未注射者的逼尿肌超微结构特征基本相同.接受第2次注射和第3次注射者的逼尿肌超微结构与首次注射和未注射者比较无明显差异,只是改变程度稍有加重.结论 逼尿肌过度活动的SCI患者膀胱壁BTX-A单次或重复注射后,未观察到膀胱逼尿肌超微结构出现特异性的不可逆改变.提示膀胱壁BTX-A注射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是一种安全、可逆、可重复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CUA)第十四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暨第九届全球华人泌尿外科学术会议于2007年11月16-18日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召开.本次会议收到稿件5013篇,会议发言433篇;注册代表2498名,参会人数超过3000名;厂商展位172个.大会设主会场1个,分会场8个.专题演讲1次,学术辩论4次,卫星会4次.主会场特邀嘉宾发言4位,大会发言6位.分会场除腔道、肿瘤、尿控、结石、移植和男科外,还有英语、护理、中日泌尿外科学术会议和亚洲泌尿外科学校(Asu)培训课程、卫星会等内容.分会场议程除论文报告外,还穿插了讲座、辩论、圆桌讨论、病例讨论等形式的学术交流,以及壁报和录像演示.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巨大精囊癌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囊癌临床少见 ,我院收治 1例 ,报告如下。患者 ,男 ,2 8岁。已婚 ,未育。因下腹部胀痛 ,大小便困难伴间断血尿 1年余 ,于 2 0 0 0年 3月 2 3日入院。患者自觉下腹部明显胀痛 ,尿频 ,每次排尿量约5 0~ 10 0ml,有时为血尿 ;大便困难 ,变形呈扁平状 ,便秘 ,3~ 4天 1次。患病  相似文献   
14.
廖利民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0):1521-1522
整体医学是正在兴起的一种医学体系,其将医学看成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上来认识医学的性质、对象和目的.整体性是贯穿人体宏观和微观的根本,任何整体都处在和其他整体密切的联系当中,联系是这个整体存在的必然条件.  相似文献   
15.
尿动力学技术规范--介绍国际尿控协会标准化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尿动力学技术规范(Good Urodynamic Practice,GUP)”是国际尿控协会(ICS)第1份关于尿动力测量、质量控制和结果判断的技术规范报告,它既适用于临床工作又适用于基础研究。由ICS尿动力学标准化委员会发表,作者为W.Schaefer、P.Abrams、廖利民、A.Mattiasson、F.Pesce、A.Spangberg、A.M.Sterling,N.R.Zinner和P.van Kerrebroeck。这份报告着重描述了最常用的尿动力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A型肉毒毒素(BTX-A)尿道括约肌注射临床使用效果分析。方法:我院2002年9月~2016年12月对51例有不同程度排尿困难或合并尿失禁的患者尿道括约肌注射BTX-A,注射部位包含尿道外括约肌(29例)、逼尿肌联合尿道外括约肌(16例)和尿道内括约肌联合尿道外括约肌(6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均按国际尿控协会(ICS)标准进行影像尿动力检查,包括膀胱压力、容积、流率测定和尿道压力描记(UPP),指标包含最大尿流率(Qmax)、输尿管反流压(Pdet.reflux)、逼尿肌漏尿点压(DLPP)和最大尿道压力(Pura.max)。排尿后残余尿量(PVR)使用导尿法测定,治疗前查泌尿系超声,治疗后1个月复查上述指标。结果:治疗1个月后,Qmax从(2.7±1.2)ml/s升至(6.4±1.9)ml/s,Pura.max从(75.8±5.5)cmH_2O降至(50.7±4.6)cmH_2O,DLPP从(71.9±22.7)cmH_2O降至(28.4±8.4)cmH_2O,排尿后PVR从(231.3±29.3)ml降至(105.0±16.3)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有8例患者泌尿系超声提示单侧或双侧肾积水,并且尿动力提示存在输尿管反流,治疗后1个月复查泌尿系超声,3例肾积水无明显减轻,3例肾积水略减轻,2例肾积水消失。随访1~6个月,疗效持续2~3个月。全部患者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BTX-A注射尿道括约肌是治疗下尿路功能障碍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在大鼠尿道壁内横纹肌的分布情况。方法雌性Wistar大鼠4只,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后,解剖膀胱和尿道全长标本,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2只做平行尿道长轴的纵行切片,2只做垂直尿道的横行切片,常规HE染色、Mallory磷钨酸苏木素染色了解尿道的显微解剖。定位尿道横纹括约肌后局部进行nNOS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雌性Wistar大鼠的尿道为一长约1.5~2.0cm的管状结构。其典型的组织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环行横纹肌纤维层、环行平滑肌纤维层、纵行平滑肌纤维层、致密结缔组织层和上皮层。全尿道标本纵切面显示,尿道壁内横纹括约肌并不分布于尿道全长,而是仅环绕尿道的中下段。横切面显示尿道壁内横纹括约肌呈封闭环形,约5~10层不等,但并不是均匀分布,后壁横纹肌层较前壁为厚,层数稍多。nNOS免疫活性在部分尿道壁内横纹肌内呈强阳性表达。结论nNOS在部分尿道壁内横纹肌内呈强阳性表达,提示其对尿道壁内横纹肌可能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神经泌尿学是一门以研究尿路的神经支配和神经调控为主的边缘综合学科,涉及泌尿外科、脊髓损伤科、神经科、康复科、妇科、老年病科、儿科等多个学科,也与医疗、物理治疗、护理、康复、生物工程、药学等多个专业相关。国外神经泌尿学经历了较大的发展与变化,而我国该领域的学科体系、基础研究、临床诊疗等均刚刚起步,有待进一步开展与完善。近年来,国外学者对于人类膀胱储尿和排尿功能有一些新发现,最引人注目的是发现了膀胱传入神经支配的重要性。传入神经被认为能够在几种病理状态下为膀胱充盈、膀胱排空刺激提供信息。尿路上皮起着一个重…  相似文献   
19.
神经假体与脊髓损伤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神经假体(neuroprosthesis)是一类植入体内帮助恢复神经功能的高科技电子装置,是硬科学(数学、物理学)、教科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神经科学)、工程学(生物医学、电子学、力学、材料学、计算机)和临床医学等多学科共同合作的成果。神经假体结构复杂,要求安全、耐用、小巧和高效,包含体内植入部分(电极、导线和皮下接收—刺激器)和体外控制部分(控制盒和发射器)。耗电量大的神经假体(如运动神经假体,多属神经刺激术的范畴,neurostimulation)体内部分不带电源,通过体外发射器经电磁感应为体内装置提供电能和参数指令。耗电量小的神经假体(多属神经调理术的范畴,neurostimulation)体内部分常自带电源。目前临床应用的神经假体种类很多,有些已很成熟,有的仍在研发试用阶段。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因损坏了下行的皮质脊髓束,使损伤平面以下仍存活的脊髓神经细胞与大脑失去联系,因而失去了大脑的意识支配,不能进行意愿性的功能话动。虽然脊髓再生与修复技术有望在21世纪的早期应用于临床,但脊髓功能不可能完全恢复。因此,辅助技术在SCI的功能康复中仍将起重要作用。运动神经假体(motor neuroprostheses)是一类帮助恢复运动功能的电子装置,用人工电刺激的方法来代替大脑发出的神经冲动,起到控制肌肉活动的目的。SCI造成的肢体和内脏器官功能障薄,包括上肢、下肢、呼吸和排尿排便性功能等。随着人体功效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和制作技术的进步,目前已有多种植入式运动神经假体正在研发或已应用于SCI患,有的在我国也有初步开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逼尿肌A型肉毒毒素(BAT)注射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78例脊髓损伤患者(男性59例、女性19例)采取BAT(300U溶于15ml生理盐水)经尿道膀胱壁注射(分30个点,0.5ml/点),治疗前后均记录排尿日记,并观察毒副作用。结果78例患者经第1次治疗后,平均尿失禁次数由13.5次/d降至2.7次/d,平均导尿量由131ml/次增至389ml/次,平均尿失禁量由1690ml/d降致281ml/d,起效的平均时间为7.6d;10例患者在第1次注射8.9个月后接受第2次注射,平均尿失禁次数由9.7次/d降至3.7次/d,平均导尿量由108ml/次增至387ml/次;6例患者在第2次注射后5.8个月接受第3次注射,平均尿失禁次数由9.2次/d降至3.9次/d,平均导尿量由116ml/次增至364ml/次。随访期间未观察到任何毒副作用。结论经尿道膀胱壁BAT注射是一种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原性膀胱的有效、安全、可行、可多次重复应用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