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2篇
医药卫生   39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目的 研究适合于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fibreoptic bronchoscopy,FB)麻醉的气道管理手段.方法 选择无痛FB老年患者60例,用信封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Ⅰ组鼻导管吸氧;Ⅱ组患者应用内镜面罩;Ⅲ组患者插入双管喉罩Supreme(Laryngeal Mask Supreme,塞舌尔),经面罩、...  相似文献   
42.
目的评估麻醉医师术前戒烟干预对患者术后戒烟影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当前吸烟男性择期手术患者182例,年龄18~79岁,ASAⅠ~Ⅲ级,按1∶1比例及手术大小分层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91例。在术前访视时实施戒烟干预,措施为:吸烟对麻醉影响宣教、戒烟宣传资料(包括吸烟危害文字部分、吸烟所致器官损害图片、北京朝阳医院戒烟门诊热线电话及微信公众号),记录麻醉方式、手术时间、PACU治疗时间和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0d电话随访戒烟率、吸烟下降率、戒烟门诊或戒烟热线随访率。结果在182例患者中,失访16例,最后纳入分析166例。术后30d两组戒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0d干预组自报吸烟下降率(36.9%)明显高于对照组(22.0%);在术后30d自报戒烟患者中,干预组术前呼气末CO值为轻度吸烟者占83.3%,对照组占40.0%(P0.05);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麻醉医师术前实施戒烟干预具有安全性,可使患者术后30d吸烟量下降,并提高轻度吸烟患者术后30d戒烟率。  相似文献   
43.
多巴胺与多巴酚丁胺是心脏手术中常用的正性肌力药,本研究旨在评价二者同等剂量对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病人脱离体外循环后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资料和方法 随机选择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病人24例,心功能NYHA分级Ⅰ~Ⅱ级,ASA分级Ⅱ~Ⅲ级,年龄42~74岁,其中男性17例,女性7例,随机分为2组(多巴胺组,多巴酚丁胺  相似文献   
44.
目的观察不同意识状态对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与异丙酚效应室浓度关系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胆囊手术病人20例,ASAⅠ或Ⅱ级,靶控输注异丙酚麻醉诱导,初始效应室靶浓度1.0μg/ml,以1.0μg/ml递增,至5μg/ml时,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06mg/kg行气管插管,气管插管后以效应室靶浓度3μg/ml维持麻醉,切皮前调为6μg/ml。术中维持血液动力学平稳,术毕停止靶控输注异丙酚。记录麻醉诱导期和苏醒期效应室靶浓度平衡后BIS、AEPI;意识消失前1min、后1min、睁眼前1min、后1min时BIS和AEPI。结果麻醉诱导期BIS和AEPI与异丙酚效应室浓度均呈负相关,意识消失前BIS和AEPI与异丙酚效应室浓度呈负相关;意识消失后BIS与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呈负相关。异丙酚效应室浓度0、1、2μg/ml比较,异丙酚效应室浓度3、4、5、6μg/ml时AEPI降低,随着异丙酚效应室浓度的升高BIS逐渐下降(P〈0.05),睁眼后1min AEPI高于睁眼前1min(P〈0.05)。结论BIS与异丙酚效应室浓度的相关性不受意识状态的影响,AEPI监测无意识状态到意识恢复的变化比BIS灵敏。  相似文献   
45.
相同浓度的丁卡因与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术后镇痛的比较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盐酸丁卡因作为一种长效酯类局麻药常以合剂或单独用于硬膜外阻滞中[1],但很少用于硬膜外术后镇痛。本研究拟通过与罗哌卡因比较,探讨0.125%的丁卡因用于硬膜外术后镇痛的可行性,为丁卡因应用于术后镇痛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拟行下腹部手术及下肢手术的病人60例,年龄20~60岁,随机分为两组:丁卡因组(Ⅰ组)和罗  相似文献   
46.
目的观察吸入不同浓度异氟醚对大鼠大脑乙酰胆碱含量的影响,探讨异氟醚麻醉的中枢机制。方法 6只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300-350 g,实验前2 d埋入导引管和微电极。实验前将微透析针插入大鼠大脑皮层,收集透析液,将微电极和HXD-1型多功能监测仪连接,同时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95%边缘频率(SEF);分别于吸入异氟醚前、吸入不同浓度异氟醚(0.6%、1.0%、 1.4%)30min后和停止吸入1h后收集透析液并同时记录BIS和SEF。结果随着异氟醚吸入浓度的增加,透析液中乙酰胆碱和胆碱含量逐渐降低(P<0.05或0.01)。停止吸入后1 h,乙酰胆碱和胆碱未恢复至基础值水平。BIS和SEF随着异氟醚浓度的增加,明显降低,停止吸入后1 h,BIS和SEF恢复到基础值水平。角膜反射消失时BIS、SEF分别为44.2±2.2、11.6±1.7。结论异氟醚全麻作用的中枢机制与中枢胆碱能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47.
目的阐明异丙酚及咪唑安定预处理是否具有脑保护作用及其神经递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组,每组6只。建立清醒全脑缺血模型(4血管闭塞法)。收集清醒、缺血及再灌注后微透析标本。记录再灌注后的BIS变化,并观察反正反射恢复的时间。于缺血再灌注后进行运动功能双盲评定。全脑缺血3d后,迅速开颅取脑,10%甲醛固定后进行HE染色,并用TUNEL法进行细胞凋亡检测。双盲计数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及细胞凋亡率。结果异丙酚及咪唑安定预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脑电BIS恢复较快;缺血期间谷氨酸递质浓度明显降低(P<0.01);反正反射恢复时间明显缩短(P<0.05);海马CA1区神经细胞计数明显增高(P<0.01);海马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1);两预处理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异丙酚及咪唑安定预处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脑保护作用,与减少缺血期间谷氨酸递质的释放有关;两组脑保护效能相同。  相似文献   
48.
目的 研究术前应用盐酸戊乙奎醚是否可以改善妇科腹腔镜患者术中肺通气功能,并观察其对循环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或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42例,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21例),试验组(P组)在气管插管后10 min缓慢静注盐酸戊乙奎醚20 μg/kg,对照组(N组)静注生理盐水.记录给药前(T0)、气腹后5(T1)、30(T2)、60(T3)、90 min(T4)时患者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肺顺应性(Compl)、气道阻力(Raw)、气道峰压(Ppeak)、平台压(Pplat)与术中尿量、手术时间、输血输液量. 结果 给药前(T0)两组患者肺功能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腹后两组患者与T0时比较Ppeak、Pplat、Raw升高而Compl下降,T1、T2、T3、T4时P组患者Raw分别为(14.8±1.4)、(14.6±1.6)、(14.6±1.3)、(14.4±1.2) cm H2O·L-1·s-1(1 cm H2O=0.098 kPa),而N组分别为(16.2±1.6)、(16.1±1.8)、(16.1±1.9)、(16.1±1.7) cm H2O·L-1·s-1,P组皆低于N组(T1:P=0.004,T2:P=0.01,T3:P=0.005,T4:P=0.001),而Compl测量值在T3、T4两个时点P组为(30.2±3.5)、(29.9±3.6)ml/cm H2O,高于N组的(27.3±4.8)、(27.2±4.1) ml/cm H2O(T3:P=0.033,T4:P=0.031).与T0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HR明显下降(P=0.000),SBP、DBP、SpO2与T0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前应用盐酸戊乙奎醚可有效改善患者气腹后肺通气功能,降低气道阻力,提高肺顺应性,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比较熵指数在预测意识消失的趋势方面、肌电活动的影响方面和反映伤害性刺激方面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的差异.方法 选择3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或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全麻患者.麻醉诱导异丙酚的靶控血浆浓度均从4 μg/ml开始,每30 s进行一次警觉/镇静评分(OAA/S评分),直至患者意识消失(OAA/S评分≤1分),记录每次OAA/S评分即刻的熵指数(RE、SE)和BIS值.麻醉维持靶控输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缝皮时停止输注.记录患者意识消失前后和意识恢复前后每30 s的熵指数和BIS值.结果 熵指数和BIS在意识消失前30 s与意识消失即刻比较显著降低(SE 78.1至67.3,RE 85.9至72.7,BIS 80.7至66.0,P均<0.01).但是在意识恢复前30 s与意识恢复即刻比较,BIS虽然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6至71.6),而SE(65.3至75.4)和RE(73.4至89.2)的增高十分显著(P< 0.05,P<0.01).SE、RE、BIS与OAA/S在诱导阶段相关系数(r)分别0.813、0.875、0.749(P< 0.01).SE、RE、BIS镇静深度Pk值分别为0.83±0.07、0.89±0.05、0.81±0.04.结论 熵指数与BIS在监测镇静深度和判断意识消失方面均能达到较好效果.但是在异丙酚麻醉恢复期的意识判断上熵指数(SE,RE)可能优于BIS.  相似文献   
50.
温洪  柳娟  岳云 《北京医学》2013,35(8):649-652
目的 采用心电图辅助中心静脉导管定位技术,探讨胸段脊柱侧后凸患者与同龄无脊柱侧后凸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置人深度是否存在差异,以确定其最佳置管深度.方法 观察组为37例择期胸段脊柱侧后凸矫形手术患者,ASA Ⅰ~Ⅲ级,年龄16~40岁;对照组为40例无脊柱畸形的择期手术患者,ASA Ⅰ ~Ⅱ级,年龄16~40岁.两组患者均于麻醉诱导后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中路),在心电图出现P波改变时停止送入导管,再后退1 cm作为导管最终留置深度.记录心电图出现P波改变时的导管深度及导管最终留置深度;手术结束后24h内拍床旁胸片,确认导管位置.结果 观察组实际完成33例,2例中心静脉导管未放置成功,2例未做术后床边胸片.观察组患者身高、体重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137.9±24.5)vs.(168.2±9.4)cm,(52.3±14.1) vs.(68.4±11.7)kg,P<0.01];观察组心电图出现P波改变时的导管深度和最终留置深度均小于对照组[(12.2±3.7) vs.(14.3±3.1)cm,(11.4±2.9) vs.(13.3±2.6)cm,P< 0.05],两组患者平卧位时测得的中心静脉压(CV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床边胸片显示,观察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尖端与心影的相对位置较好者29例(87.9%),基本位于上腔静脉入口水平,另4例(12.1%)则略偏浅,导管尖端与胸椎的相对位置则变化较大;对照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尖端与心影和胸椎的相对位置均较好,导管尖端基本位于上腔静脉入口水平及第4胸椎上下缘范围内.结论 胸段脊柱侧后凸手术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深度明显短于同龄无脊柱侧后凸的手术患者.心电图辅助中心静脉导管定位技术,有助于精确定位导管尖端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