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1.
目的:探讨Stand-alone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应用于Modic改变伴终板硬化的腰椎间盘退变治疗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3家医疗中心收治的16例Modic改变伴终板硬化的腰椎间盘退变患者。其中男6例,女10例;年龄45~67(55.48±8.07)岁;病史36~240(82.40±47.68)个月。病变部位:L2,32例,L3,45例,L4,59例;均表现为慢性腰痛,伴下肢神经症状3例。采用单纯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术后对临床和影像学结果,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术中无血管、终板损伤和椎体骨折。切口长度(4.06±0.42)cm,手术时间(45.12±5.43)min,术中出血量(33.40±7.29)ml;术后72 h切口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1.14±0.47。所有患者无切口皮肤坏死、愈合不良或感染;出现交感链损伤1例、左大腿前外侧疼痛并麻木2例、左侧髂腰肌无力1例,均为一过性损伤,并发症发生率为25%(4/16)。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20.80±5.46)个月。术后椎间隙高度获得明显的恢复,随访过程中有轻度丢失。末次随访时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均获得良好的改善。融合器无明显沉降或移位,均获得椎间融合。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明显改善。结论:只要严格病例选择,充分的术前检查,采用Stand-alone OLIF治疗Modic改变伴终板硬化的腰椎间盘退变效果良好,临床优势明显,是较好的手术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通道下肌间隙入路腰椎固定融合术并发神经损伤的特点,分析损伤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2012年6月—2015年12月由同一组医师采用通道下肌间隙入路固定融合术治疗的腰椎病变患者277例,其中9例出现神经损伤(男4例、女5例),年龄42~78岁,平均56.7岁。腰丛损伤1例,马尾神经损伤1例,神经根损伤7例。手术操作损伤3例,螺钉位置不正确损伤2例,血肿压迫2例,混合因素1例,原因不明1例。予非手术治疗5例,再次手术4例。结果 9例患者随访9~36个月,平均22.5个月。末次随访时,手术操作直接损伤的3例中2例部分恢复,1例完全恢复;2例椎弓根螺钉位置不正确所致的神经根损伤完全恢复;2例血肿压迫所致神经损伤者1例完全恢复,另1例大部分恢复;混合因素导致马尾神经损伤的1例患者部分恢复;损伤原因不明的1例完全恢复。结论通道下肌间隙入路腰椎固定融合术的神经并发症以神经根损伤多见。神经损伤有显露和手术方式的客观原因,但术者的操作可能是更主要的因素。术前应严格选择病例、术中操作要谨慎细致,以预防神经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微创通道下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并椎间融合术治疗巨大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的47例巨大型LDH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其中采用正中切口入路22例(正中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1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男32例,女19例;年龄34~64(51.11±7.28)岁;L4,538例,L5S113例;均有腰痛病史,其中3例伴双下肢放射痛,48例伴一侧下肢放射痛。24例患者采用正中切口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正中切口组),27例采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肌间隙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切口长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术后72 h腰部切口疼痛进行评分,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定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腰椎功能;通过影像学资料观察术前、术后3~5 d和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变化,术前和术后12个月多裂肌面积和多裂肌脂肪组织沉积等级,术后椎弓根螺钉和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以及椎间融合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间隙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方面优于正中切口组(P<0.05)。术后72 h腰部切口疼痛VAS评分正中切口组1.61±0.54,肌间隙组0.76±0.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84(43.50±15.84)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椎弓根螺钉位置不良率:正中切口组6.25%(3/48),肌间隙组9.26%(5/5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不良率:正中切口组12.50%(3/24),肌间隙组18.52%(5/2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5 d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恢复(P<0.05),而在末次随访时亦有较明显的丢失(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获得了很好的改善(P<0.05)。两组术后12个月多裂肌面积和等级的对比显示:正中切口显露对多裂肌损害明显,而采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操作多裂肌损害较轻(P<0.05)。椎间融合率:正中切口组91.7%(22/24),肌间隙组92.6%(25/2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方面:正中切口组术中椎弓根入点骨折1例,术中硬脊膜撕裂1例,术后神经根损伤1例;肌间隙组术中椎弓根入点骨折1例,术中硬脊膜撕裂2例,术后神经根损伤1例,切口表皮坏死2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两组神经根损伤均为椎弓根螺钉位置不正确所致,发现后即予螺钉调整术,神经根症状分别于术后3、6个月完全恢复。两组均未发生切口感染,随访过程中无椎弓根螺钉与椎板关节突螺钉松动、移位、断裂或椎间融合器前后向移位。并发症发生率肌间隙组25.93%高于正中切口组的12.50%(P<0.05)。结论:采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上具有可行性,而且效果良好,与正中切口显露相比,明显缩小了切口、减少了创伤和出血量,术后反应轻、恢复快,较好地保护了多裂肌,同时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上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5.
1981年至今,我们用自制的木糖散治疗慢性溃疡创面12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发病部位:小腿胫骨前外伤后感染、长期不愈的72例;颈痈、背痈切开后长期不愈的27例;乳痈切开后创面长期不愈的9例;因右足畸形致小趾根部溃疡创面1例;上肢外伤后感染长期不愈创面17例。创面:126例病员中3例为2处以上创面,创面最小2.5cm~2,最大12cm~24~7cm~2为多。疗效:126例病员中,1次治愈的33例;2次治愈的46例;3次治愈的26例;4次治愈的12例;5~8次治愈的8例;1例用药到11次,创面仍有1cm~2  相似文献   
16.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因其坚强的三柱固定作用,被广泛应用于胸腰椎疾病。目前,随着对颈椎解剖学、影像学的深入研究,颈椎椎弓根内固定系统也逐渐被应用于临床,但由于颈椎的个体差异较大,且毗邻结构复杂,故置钉有较大的难度和风险。我院2011-02至2013-02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颈椎病32例,取得较好效果。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2例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45~75岁,平均55.2岁。  相似文献   
17.
“导入—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总结(bridge-in,objective,pre-assessment,participatorylearning,post-assessment summary,BOPPPS)”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下的教学模式,从“前测、导入、目标、参与式教学、后测和总结”6个环节进行课程设计。文章以黄芩配方颗粒质量分析实验为例,探究BOPPPS教学模式在中药分析实验教学中的实施路径。实践结果显示,经过BOPPPS设计的中药分析实验,学生能全身心的投入整个实验过程中,体验“科学研究”的愉悦感,并进行知识的内化和迁移,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同时采用多维度教学评价反馈调整实验教学效果,对于教师能够有效提升与学生的沟通和专业知识能力,对于学生能够有效提升参与实验的主动性和独立完成实验的自信心。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相比,BOPPPS教学模式的引入能够较快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从而有效提高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病变并发症的发生特点和原因。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的166例腰椎病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4例,女102例;年龄24~74岁,平均51.9岁;病程8个月~30年,平均47.5个月;腰椎间盘退变4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17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23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27例,腰椎退行性Ⅰ度滑脱(Meyerding分级系统)21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5例;单节段病变124例,双节段病变42例;L_(3,4)6例,L_(4,5)97例,L_5S_121例,L_(2,3)、L_(3,4)1例,L_(3,4)、L_(4,5)26例,L_(4,5)、L_5S_115例。结果 :166例患者术中无异常出血,均未输血;术中硬脊膜损伤并脑脊液漏1例、椎弓根(椎弓根入点)骨折4例、终板损伤2例。切口皮肤无坏死,切口无感染。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神经根损伤1例。椎弓根螺钉位置Ⅰ度163例371枚螺钉,Ⅱ度3例3枚螺钉;椎板关节突螺钉Ⅰ型157例199枚螺钉,Ⅱ型8例8枚螺钉,Ⅲ型1例1枚螺钉;椎板关节突螺钉偏短2例。失访5例,死亡2例,其余病例获得12~60个月的随访,平均35.4个月。随访过程中出现终板切割并融合器部分嵌入椎体14例14个节段。出现异常的双下肢疼痛1例。除11例11个节段不能明确外,其余148例189个节段获得椎间融合。未发现椎弓根螺钉与椎板关节突螺钉松动、移位、断裂,椎间融合器亦无前后向移位,未观察到邻近节段的明显退变现象。末次随访时腰椎冠状面Cobb角、矢状面Cobb角及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的改善。结论:虽然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病变是一较好的手术方式,但仍面临着并发症的问题,要求术者具有丰富的脊柱外科手术经验、术中严谨的操作、充分利用影像辅助系统,以有效地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继1959年Boucher成功采用长螺钉经椎弓根达椎体固定腰骶关节之后,1963年Roy-Camille研制出椎弓根螺钉钢板(pedicle screw plate,PSP)治疗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1996年北美脊柱学会正式认可了椎弓根螺钉在临床上的使用。目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脊柱病变、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低位颈前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6年12月至2009年7月采用低位颈前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23例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男18例,女5例;年龄21~55岁,平均36.5岁;损伤部位与类型:C7椎体爆裂性骨折12例,C7/T1骨折脱位9例,T1爆裂性骨折2例.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9例,B级5例,C级6例,D级3例.结果 患者术中出血量为300 ~ 900 mL,平均500 mL,手术时间为70~ 120 min,平均85 min.23例患者术后获12 ~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术后减压充分,脊髓神经功能除9例A级患者无明显改善外,其余均获得1~2级的提高,植骨均获融合,时间为6~12个月,平均8.5个月.无螺钉松动、脱落及钢板断裂等并发症发生,其中1例患者术后X线片检查提示钛网放置位置欠佳,经随访未见移位,于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 结论 低位颈前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是可行的,可达到充分的减压,即刻重建和稳定颈胸段脊柱序列,是治疗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