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医药卫生   26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研究益气活血法治疗兔肺心病模型的心脏形态变化.方法:将32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治疗组及卡托普利组.模型组、中药治疗组、卡托普利组三氯化铁复制肺心病模型,对中药治疗组、卡托普利组灌胃相应药物各20d,观察造模前、造模后、治疗后家兔全身状况,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心脏形态变化.结果:造模后家兔的呼吸频率加快,右室及肺动脉内径增大,右室壁增厚,三尖瓣及肺动脉血流速度降低,超声各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中药治疗组的右室及肺动脉主干内径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应用益气活血法治疗兔肺心病模型,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减小右心室内径,降低肺动脉压力.  相似文献   
62.
心脏骤停经110分钟抢救成功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48岁,2005-11-01出现发作性胸痛,未在意。11-03又发作1次缓解,于当天15:28来我院病房探视亲人时,突然神志不清、颜面部发绀、抽搐,无呼吸、脉搏、心音、血压。诊断为心脏骤停。立即予心肺复苏(CPR),同时予静注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随后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气囊维持呼吸、不间断心脏按压,此后2h期间心电示波显示直线(停搏)、室扑、室颤交替出现,心电活动处于不稳定状态。给予非同步心电复律4次(200、300、350、350J)并予静注利多卡因(100mg/次共3次)交替使用,于16:09(发病40min)曾恢复窦律,血压80/40mm Hg,但仅持续2min,又呈室扑、室颤,呼吸、脉搏、心音均无。  相似文献   
63.
紫杉醇对大鼠心脏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紫杉醇对大鼠心脏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作用。方法以W istar大鼠为供者,SD大鼠为受者,建立大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4只。对照组:术后不使用免疫抑制药;组Ⅰ:术后腹部注射紫杉醇(0.75 m g/kg.d);组Ⅱ:术后腹部注射紫杉醇(1.5 m g/kg.d);组Ⅲ:术后给环孢菌素A(C sA,5m g/kg.d)灌胃;组Ⅳ:术后腹部注射紫杉醇(0.75 m g/kg.d)+C sA(5m g/kg.d)灌胃。观察5组大鼠一般情况、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及术后7d病理学改变。结果组Ⅰ、组Ⅱ、组Ⅲ和组Ⅳ大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组Ⅳ存活时间长于组Ⅰ和组Ⅲ(P<0.05)。术后第7d,对照组移植心脏明显肿胀,病理急性排斥反应分级为3级以上。组Ⅰ和组Ⅱ移植心脏搏动有力,颜色鲜红、质软,病理急性排斥反应分级为2~3级,与对照组比较,能明显减轻移植后心肌病理损害(P<0.05)。组Ⅲ移植心脏搏动良好,急性排斥反应分级大部分为2级。组Ⅳ移植心脏大小基本正常,无水肿,颜色鲜红、质软,搏动好,病理急性排斥反应分级<2级;对移植心心肌保护作用优于组Ⅰ和组Ⅱ(P<0.05)。结论紫杉醇能减轻大鼠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并能延长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小剂量紫杉醇与C sA联用,在抗心脏移植物排斥反应中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4.
目的研究加味四君子汤对脾气虚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脾气虚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西药对照组,每组各30例;另设缝康对照组30例。观察2组治疗前后总体疗效、血清IL-4、IL-12及IFN-Y值变化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①临床疗效上,实验组显著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②治疗前实验组、西药对照组血清IL-4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IFN—Y、IL-12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③治疗后,实验组、西药对照组血清IL.4均下降,血清IFN-y均上升,实验组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P〈0.01);实验组治疗后血清IL—12明显升高,治疗前后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西药对照组血清IL-12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加味四君子汤对脾气虚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5.
参附注射液治疗二尖瓣替换术后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志强  洪涛  赖颢  陈昊  宋凯 《中国中医急症》2003,12(6):531-531,561
目的:了解参附注射液在二尖瓣替换术后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45例行二尖瓣替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予抗心力衰竭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另加参附注射液静滴。结果:两组术后情况均较满意,但治疗组术后心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参附注射液对二尖瓣替换术后心功能不全有一定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66.
贵阳市结核病控制工作的难点之一,是如何减少农村复治涂阳肺结核病例,控制慢性传染源。花溪区是贵阳市郊区,农村多民族集居,卫生资源缺乏,卫生服务、健康教育滞后。现将贵阳市花溪区农村复治涂阳肺结核287例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比较刃针和干针干预上斜方肌肌筋膜激痛点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7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脱落2例)和研究组(36例,脱落3例)。研究组应用刃针干预治疗,对照组运用干针干预治疗,治疗点均为双侧MTrP3、MTrP5共四个激痛点。结果 ⑴刃针组总有效率90.9%,干针组总有效率88.2%,刃针组VAS评分、McGill疼痛积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干针组(P<0.05)。即刻疗效上刃针组的颈椎活动度改善及激痛点疼痛值极差增大程度明显优于干针组。总疗程结束后刃针组左侧MTrP3疼痛值极差较干针组显著增大(P<0.05),其他激痛点疼痛值极差无明显差别(P>0.05)。刃针组颈椎活动度改善程度较干针组无显著差异(P>0.05)。⑵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McGill疼痛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颈椎活动度改善,激痛点疼痛值极差增大程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刃针组总有效率90.9%,干针组总有效率88.2%,刃针组VAS评分、McG...  相似文献   
68.
目前,针灸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无论是研究热度还是文章发表数量都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本文总结了已经发表的相关文献,发现针灸治疗PTSD具有如下的规律:①在穴位的选择上,头穴应用最为广泛,督脉和心经以及心包经的穴位应用最多,另有国外的研究者较多的使用了背俞穴,这或许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②在PTSD的针灸治疗中,电针和耳针应用最多,但是目前电针的使用参数较为混乱,尚缺乏规范统一的电针参数组合方案,而耳针在PTSD的治疗中尚缺乏更高级别的证据;③目前针灸治疗PTSD的手法研究鲜有报道,这可能是研究者未来要关注的重点问题;④新技术和新方法在PTSD的针灸研究中层出不穷,近年来比较热门的情绪释放技术或许可以为针灸和现代心理学结合治疗PTSD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69.
方顺源  刘庆敏  宋凯 《心脑血管病防治》2011,(1):I0002-I0002,24
目的:了解杭州市居民现阶段高血压流行状况,为制定心血管病防治的相关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以社区为基础的整群随机抽样调查方法,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探讨神经微环境对腺样囊性癌(ACC)细胞侵袭、生存能力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ACC嗜神经侵袭体外模型、结合基因芯片技术,对临床病理标本及肿瘤细胞进行研究。结果 32例ACC中有25例(78.1%)发生了嗜神经侵袭,其中实性型与筛孔型的嗜神经发生率较管状型高(P = 0.03);神经组织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可以提高肿瘤细胞的生存能力、减少凋亡;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在ACC-M与神经相互作用过程中筛选出369个表达上调的基因和920个表达下调的基因,其中许多基因已经证实参与调节细胞生长、凋亡、运动以及黏附等重要的生物过程。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神经组织与ACC细胞相互作用为肿瘤细胞提供了生存优势条件,为进一步对ACC嗜神经侵袭机制的研究提供了部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