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7篇
医药卫生   26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1.
张卫  孟荣贵  傅传刚  喻德洪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2):104-106,T003
目的 研究黑斑息肉综合征 (PJS)错构瘤中 β catenin、p5 3、PCNA表达及在发病和癌变中的意义。 方法  18例PJS 2 9枚错构瘤 ,9例结肠癌 ,10例直肠癌和 10例正常大肠粘膜组织石蜡包埋切片 ,经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染色 ,显微镜下观察阳性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正常组织 (N)中β catenin阳性染色主要位于细胞膜 ,未见细胞核染色 ;黑斑息肉组 (Ⅰ ) β catenin异质性表达为 4 1 3 %( 12 / 2 9) ,大肠癌组 (Ⅱ )为 73 7% ( 14 / 19) ,部分细胞核染色阳性 ,细胞质中有 β catenin颗粒状聚集 ,3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Ⅰ组与Ⅱ组 χ2 =4 82 5 ,P <0 0 5 )。N组中p5 3表达全部阴性 ,Ⅰ组p5 3阳性率为 2 4 1% ( 7/ 2 9) ,Ⅱ组为 5 7 9% ( 11/ 19) ,3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Ⅰ组与Ⅱ组 χ2 =5 5 81,P <0 0 5 )。Ⅰ组、Ⅱ组PCNA指数 (PI)无明显差异 ,但均显著高于N组 (Ⅰ与N组z=- 3 96;Ⅱ与N组z=- 3 3 0 ,P <0 0 5 ) ,3组PI分别为 4 4 5 7± 2 1 15 ,3 2 96± 18 88和 10 5 6± 7 5 1。PCNA阳性细胞主要位于错构瘤腺管下 1/ 3。 结论 错构瘤中多因素作用使细胞增殖活性显著增高。p5 3及 β catenin在错构瘤 腺瘤 腺癌形成过程的早期发挥了作用 ,但可能与在结肠直肠癌中作用机理不同  相似文献   
92.
41例缺血性结肠炎的结肠镜下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0年 1 1月至 2 0 0 1年 1 1月我科共诊治了 41例缺血性结肠炎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男 1 9例 ,女 2 2例 ,年龄 32~ 82岁 ,平均 67.2岁。临床表现 :全部病例均有腹痛症状 ,为突发性阵发性绞痛 ,有时仅为饱胀感或钝痛 ,可向背部放射 ,或伴有恶心呕吐。 82 .9% ( 32 /41 )病例有血便 ,多呈鲜血便 ,个别病例为黏液血便或脓血便。少数病人首发症状为呕吐、头晕或里急后重。少见症状有肠胀气 ,便秘或腹泻。按照 Marston[1] 1 996年提出的分类法 ,分为 3型 :一过性缺血型 2 3例 ;缺血狭窄型 1 4例 ;坏疽型 4例。合并症 :70 .7% ( 2 7/…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原发性慢性假性结肠梗阻的外科诊断与治疗。方法分析以“便秘”诊断而入院治疗的69例临床资料,男12例,女57例,平均年龄45岁,总结诊治要点。结果69例分为四型:出口梗阻型(Ⅰ型)11例,慢传输型(Ⅱ型)16例,混合型(慢传输 出口梗阻)(Ⅲ型)26例,原发性慢性假性结肠梗阻(Ⅳ型)16例。Ⅳ型患者年龄轻、病程短、病史中因肠梗阻接受手术者多、最终靠手术治愈的比例高,术式以全结肠切除为主。结论原发性慢性假性结肠梗阻的临床特征与慢传输型及混合型便秘有许多相似之处,急性发作时症状容易与一般肠梗阻、Ogilvie综合征相混淆,应注意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4.
慢传输型便秘患者 5-羟色胺转运体的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慢传输型便秘(STC)与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启动子区(5-HTTLPR)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54例STC患者(SIC组)和100例正常对照者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的分布频率。结果STC组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启动子区S/S基因型和S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2.2%、83.3%,对照组S/S基因型和S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0.0%、72.5%,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C组按性别、发病年龄(小于45岁和等于或超过45岁)分组后,比较5-HTTLPR基因多态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按结肠运输试验72h后排出标志物是否达到40%分组后,未达到40%组S/S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达到组(71.7%vs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HTTLPR的S/S型可能参与了慢传输型便秘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95.
结直肠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结直肠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1994年至2005年手术治疗6例,其中全结直肠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1例,直肠乙状结肠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4例,直肠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1例。结果术后随访6月至10年,4例患者无便血,2例患者有少量的间歇性大便带血。结论肠镜和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结直肠海绵状血管瘤的重要方法,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手术是结直肠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6.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8岁,因"直肠癌术后4个月,腹泻、腹痛、发热1周加重停止排便排气3 d",急诊以"急性肠梗阻、直肠癌术后"收入院.患者于4个月前因"直肠癌"行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行4次化疗.第4次化疗(顺铂、氟脲嘧啶加四氢叶酸钙)1周后,患者出现腹泻,为黄色稀便,有黏液,每日10次以上,伴腹痛,下腹部明显,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继而发热,体温最高达39.6℃,急诊按肠炎治疗,无明显好转,3 d前排便排气减少,腹平片提示肠梗阻,胃肠减压等治疗无好转收入院.  相似文献   
97.
目的比较高、低位直肠癌术后病理近端切缘距离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2017年收治的410例接受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MRI检查显示直肠肿瘤下极至肛缘距离将患者分为低位组(7 cm,210例)和高位组(≥7 cm,200例),统计分析患者年龄、性别、MRI下肿瘤距肛缘距离、肿瘤上极距近切缘距离、肿瘤下极距远切缘距离以及环周切缘数据,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410例患者中男性259例,女性151例;中位年龄60(52,66)岁;MRI检查结果肿瘤下极距肛缘中位距离6(5,9) cm;术后病理结果肿瘤上极距近切缘中位距离10(7,13) cm,其中5cm占4.6%年龄、性别、切除肠管长度、环周切缘阳性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肿瘤下极距远切缘距离、肿瘤长径、肿瘤(14/(5/2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高位组中肿瘤(115/200),低位组中肿瘤上极距近切缘距离10 cm病例数占37.1%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直肠癌根治术近切缘不足的病例占比较高,特别是高中位直肠癌患者更易出现近切缘不足的可能,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98.
提高转基因效率,建立高效自杀基因杀伤胃癌肿瘤细胞的方法。方法:首先构建含CD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对载体进行包装、收获病毒上清并纯化。将重组病毒液转染MFC胃癌细胞进行体外抑瘤实验。结果:含CD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经酶切鉴定选出:包装纯化后,检测病毒浓度为1.2×1012颗粒/ml。体外实验中,转CD基因的MFC细胞在5-FC作用下生长明显受抑(P<0.01,n=9)。结论:腺病毒载体转导的CD基因提高了转染效率,为大量杀伤胃癌细胞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
目的分析病理科医师细致取材对直肠癌根治手术患者淋巴结检出数量的影响。方法对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肛肠外科2008年1。12月和2009年1。5月收治的原发性直肠癌患者(Ⅰ~Ⅲ期)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2008年间(2008年组)和2009年间(自2009年1月起,病理科建议每例直肠癌患者手术检出淋巴结数量不少于15枚;2009年组)患者的淋巴结检出数量。结果232例直肠癌患者入组.其中2008年组156例,2009年组76例。两组患者性别(P=0.436)、年龄(P=0.527)、肿瘤距肛缘距离(P=0.761)、肿瘤分化程度(P=0.074)和TNM分期(P=0.167)及手术方式(P=0.715)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009年组检出淋巴结数量[(16.0±0.3)枚/例]显著高于2008年组[(11.4±0.3)枚/例](P〈0.01);2009年组检出淋巴结达12枚/例者的比例94.7%(72/76例),显著高于2008年组的45.5%(71/15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未行术前新辅助治疗、且无远处转移的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病理科医师细致取材可以获得理想的淋巴结检出数量。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检测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系遴选中敏感性、特异性及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 对12例符合Amsterdam标准的HNPCC患和16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患的肿瘤标本进行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结果 若将高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及低微卫星不稳定性(MSI-L)的结直肠癌患作为HNPCC家系的诊断标准,其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75%,正确率为81%;若仅将MSI-H的结直肠癌患作为HNPCC家系的诊断标准,其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4%,正确率为95%。结论 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遴选HNPCC家系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而且两简单、经济,适合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