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7篇
医药卫生   26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患者 女性,50岁,已婚,因尾骨外伤术后1的半,骶尾部出现可复性肿块1年,于2004年9月1日以尾骨切除术后骶尾部疝收入院。患者2003年3月因尾骨部外伤疼痛,保守治疗无好转,在当地医院行第4、5骶骨及尾骨切除术,术后出现感染,经清创缝合后伤口仍迁延不愈且形成窦道,2003年再次行手术治疗,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62.
结直肠癌在发达国家是第三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也是致死的第二种恶性肿瘤 ,在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及病死率亦呈上升的趋势。虽然手术、化疗、放疗技术在逐渐提高 ,但是大部分进展期结直肠癌还不能治愈。当务之急是结合其他治疗方法 ,而免疫治疗则是一种有潜力的治疗手段。有相当多的临床和试验证据表明[1] ,免疫系统缺陷、宿主对肿瘤抗原缺乏反应恰恰是结直肠癌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就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进展综述如下。1 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分类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分为主动和被动免疫方法[2 ] 。①主动免疫治疗 :提高机体免疫反应达到…  相似文献   
63.
发生;其他手术并发症包括输尿管损伤1例和骶前脓肿1例,予再行乙状结肠造口并引流伤口后痊愈;骶部切口疝1例予补片疝修补术后痊愈.结论 经骶入路切除低位骶前肿瘤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4.
目的 研究直肠癌患者术前淋巴化疗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观察淋巴化疗后局部和全身症状、心肝肾及造血功能变化、术后吻合口愈合情况以及检测淋巴化疗前30 min和淋巴化疗后48 h血CD3+、CD4+、CD8+、CD4+/CD8+、CD(16+56)+.结果 淋巴化疗对局部和全身症状、心肝肾及造血功能、术后吻合口愈合无明显影响;比较淋巴化疗前30 min与淋巴化疗后48 h,CD4+/CD8+升高(t=7.145,P<0.05),CD3+、CD4+、CD8+、CD(16+56)+无明显变化(t=1.782,1.151,1.184,0.955,P>0.05).结论 淋巴化疗具有安全性,短期内对机体免疫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5.
直肠及乙状结肠癌术后吻合口漏332例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肠及乙状结肠癌术后吻合口漏是术后早期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5年我院肛肠外科进行的初次直肠及乙状结肠癌根治性切除患者332例的临床资料,探讨直肠及乙状结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降低 80 岁以上老年大肠癌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率的治疗经验.方法:收集分析长海医院 1997 年 4 月至 2003 年 11 月 50 例 80 岁以上老年大肠癌围手术期资料,包括病史、肿瘤分期、手术方式、并发症及死亡率等.结果:50 例中发生并发症共 16 例(32%),其中切口感染 7 例(14%),肺部感染 5 例(10%),吻合口瘘 1 例(2%),切口疝 1 例(2%),尿路感染 1 例(2%),尿潴留 1 例(2%),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1 年和3 年生存率分别为84.4%和55.0%.结论:80 岁以上老年大肠癌的择期手术预后尚佳,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围手术期积极防治心肺及切口并发症,选择适宜手式方式及麻醉方法,合理应用抗生素,加强营养支持,可显著降低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67.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临床特点及研究现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大肠疾病,如不及时诊断,采取预防性治疗,大肠内息肉100%都将癌变,其特征性肠外表现对患者的诊治及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该病的临床特征及研究现状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68.
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诊治探讨(附3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方法:对部分顽固性便秘患者的临床症状、纤维结肠镜检查、结肠传输试验和排粪造影等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确诊为结肠慢传输型患者30例,并对其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全结肠切除、回肠与直肠吻合术9例次全结肠切除、盲肠与直肠吻合术19例,左半结肠切除2例。结果: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病理见肠壁神经丛有变性、减少。回直肠吻合术后患者大便次数偏多,多数>3次/d,个  相似文献   
69.
结,直肠息肉研究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0.
目的:研究p53基因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中的表达,以了解其在HNPC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标本取自13个严格符合Amsterdam标准的HNPCC家系的22例大肠癌、10例良性肠道病变及20例散发性大肠癌病人的肿瘤组织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p53基因表达研究,其结果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63.7%的HNPCC病人中p53免疫组化呈阴性表达,仅27.2%呈阳性表达,说明在HNPCC病人中p53多呈野生型存在;而在散发性大肠癌中,90%病人p53呈阳性表达,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p53的变异在HNPCC发病中可能不起主导地位。p53阴性的大肠癌病例应进一步随访研究其是否属HNPCC家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