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7篇
医药卫生   26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软结肠镜的临床应用在肠道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上是一大进步 ,不但能诊断大肠及末端回肠疾病 ,更重要的是可以用来治疗一些经保守治疗无效的下消化道内科疾病以及一些外科疾病 ,如肠息肉、肠扭转等需外科手术才能治愈的疾病可用软结肠镜治疗。我们对 1987年 7月至 2 0 0 1年 8月采用软结肠镜诊治的低位肠梗阻、乙状结肠扭转、假性结肠梗阻、下消化道出血、良性肠狭窄及肠道息肉等 90 5 1例需外科处理的疾病加以探讨 ,以提高软结肠镜在治疗外科疾病中的安全性及疗效。1 低位肠梗阻的软结肠镜检查及治疗低位肠梗阻是指回肠末端及大肠梗阻 ,该部…  相似文献   
12.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伴发硬纤维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伴发硬纤维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6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并发硬纤维瘤患者的手术史、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随访结果,分析总结诊疗经验.结果5例患者发生硬纤维瘤前有大肠手术史,1例无腹部手术史.腹部无痛性肿块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6例均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手术治疗4例,术后2例继续服用药物治疗,期待治疗1例.术后复发2例,1例出现短肠综合征.6例患者均存活.结论FAP患者伴发硬纤维瘤并不罕见,应提高警惕,及时发现并治疗.需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和肿瘤部位,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系hMLH1/hMSH2生殖系突变的情况.方法:选择13个符合Amsterdam标准的HNPCC家系中的先证者,利用DNA 测序检测hMLH1/hMSH2基因突变情况.对其中不携带hMLH1/hMSH2生殖系突变的HNPCC 家系,利用免疫组化检测hMLH1/hMSH2基因表达、PCR-SSCP检测先证者肿瘤组织的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结果:13个HNPCC家系的先证者中有3例检测不到hMLH1/hMSH2的生殖系突变.3例无hMLH1/hMSH2突变的先证者中,肿瘤组织的微卫星不稳定检测均为MSI-H,免疫组化检测hMLH1/hMSH2基因表达正常.结论:3个严格符合Amsterdam标准的HNPCC家系中未发现hMLH1/hMSH2基因系突变,提示可能存在其他基因突变导致该3个家系HNPCC肿瘤发生.  相似文献   
14.
病理诊断与基因检测淋巴结转移的对比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角蛋白19(K19)检测淋巴结转移并与传统病理诊断相比较。方法 对6例良性疾病、4例乳腺癌、5例胃癌及12例结直肠癌共194枚区域淋巴结进行传统病理诊断和K19mRNA的RT-PCR扩增检测,并进行对比。结果 良性疾病共34枚淋巴结病理和基因诊断均为阴性。病理检查发现有转移的恶性肿瘤区域淋巴结28,其基因诊断均为阳性。病理检测未发现转移的132枚恶性肿瘤区域淋巴结中经基因检测有11枚存在微转移。结论 基因检测淋巴结微转移较传统病理检测有更高敏感性,具有诊断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大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在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5年45例FAP患者行全大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的手术方式、并发症以及结肠镜、肛肠测压等随访资料。结果45例中发生吻合口漏1例;术后平均排便频率:3个月内每日9次,6个月后每日5次,12个月后每日4次;术后平均肛管慢波静息压为5 cm H_2O,频率为13次/min,肛管收缩压平均180 cm H_2O。37例术后结肠镜随访发现,14例有贮袋息肉(14/37,38%);4例术后发生小肠系膜硬纤维瘤。结论全大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是FAP理想的外科手术方式,回肠"J"型贮袋患者控便功能良好,术后应密切随访,预防发生大肠外肿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直肠下动脉与直肠系膜的解剖学关系。方法 对10具尸体(男性7具,女性3具)的盆腔进行解剖,观察直肠下动脉与直肠系膜的解剖学关系。结果 在9例标本中发现直肠下动脉,其中单侧为6例(左侧多于右侧),双侧均存在为3例;共发现直肠下动脉12支,其中10支直肠下动脉起源自阴部内动脉;所有发现的直肠下动脉沿肛提肌表面走行,潜行在膀胱腹下筋膜与盆壁融合的筋膜弓下;6支直肠下动脉在直肠系膜外侧于直肠与肛提肌交界处进入直肠肌层,5支穿过膀胱腹下筋膜脏侧筋膜进入直肠系膜。结论 直肠下动脉是较为恒定存在的直肠血供动脉。直肠下动脉进入直肠的方式有两种:一种不经过直肠系膜,在直肠与肛提肌交界处直接进入直肠,一种穿过膀胱腹下筋膜脏面筋膜进入直肠系膜。是否进入直肠系膜,或可作为判断直肠下动脉单、双侧出现的依据。未进入直肠系膜的直肠下动脉,在直肠手术中不会受到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长海医院1991年至2001年经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了的10例病例。结果:主要表现为:阵发性腹痛、腹胀、消化不良、便血、腹部或直肠包块。病理类型:良性间质瘤2例、恶性间质瘤8例。结论:肠道间质瘤表现无特殊性、易误诊,内镜和X线钡灌肠检查是术前常用的方法,腹部核素扫描、超长型电子小肠镜可提高诊断率。治疗上应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8.
由于肠造口的方式、部位及目的不同,给肠造口患者结肠疾病的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如钡灌肠或结肠气钡双重造影,由于无肛门括约肌,造影常有失败.对一些暂时性肠造口患者,以往根据钡灌肠及时间概念来判断肠壁损伤及肠瘘的愈合,结果使一些患者行造口还纳后,由于未真正愈合,迫使其行第二次肠造口,此种情况时有发生.直肠癌行永久性乙状结肠造  相似文献   
19.
直肠恶性间质瘤的外科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直肠恶性间质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对2000年8月至2004年7月间收治的9例直肠恶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CD34、c-kit.9例均阳性,1例SMA阳性,1例SMA可疑阳性.1例S100阳性。予以腹会阴联合切除术3例,经骶直肠肿瘤切除术3例,经腹前切除加后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1例,全盆腔脏器切除术1例,经肛门直肠肿瘤切除术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者,1例术后2年死于肝转移。结论直肠恶性间质瘤应根据术前检查和术中探查结果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大肠癌术后纤维结肠镜检查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纤维结肠镜检查结直肠癌术后病人202例(284例次)。检出异时性多原发大肠癌11例、吻合口癌复发6例,息肉57例,其中腺瘤性息肉22例。这些病变多在术后2年半内检出。异时癌及吻合口复发癌均作了CEA等对照检查分析,认为纤镜是检出大肠癌术后吻合口癌复发、异时性多原发大肠癌和大肠腺癌等病变的较好方法,故定期复查,至为重要。如能早期检出病变,积极采取再次或第3次手术治疗,可延长病人的生存期。待出现症状后再查出异时癌或吻合口癌,已多属晚期,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