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6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21.
目的 研究大剂量顺铂动脉灌注联合血液透析在提高肢体肿瘤化疗药物剂量强度,减少药物在正常组织器官分布方面的作用。方法 体外实验中,将顺铂加入血浆,经血液透析,测定透析前后血浆中及透析液中的铂浓度;体内实验中16只犬随机分为2mg/kg对照(A组)和实验组(B组),及4mg/kg对照(C组)和实验组(D组)。分别经右股动脉顺铂灌注,实验组右殷静脉插管接血液透析机。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不同时间血液透析机动、静脉端及外周血样、各脏器组织中的铂浓度。结果 在各剂量组中,实验组外周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及外周器官中铂浓度均低于对照组,而灌注化疗肢体局部组织中铂浓度无显差异。D组中灌注化疗肢体局部组织中铂浓度高于B组,而AUC值及外周器官中铂浓度则无显性差异。结论 与普通顺铂股动脉灌注相比,联合血液透斫治疗可以明显降低实验动物外周血药浓度和组织器官药物浓度,在不增加外周药物分布的前提下,有效提高肢体局部用药剂量。  相似文献   
22.
目的 考评慢性病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测定量表体系中的高血压量表PROISCD-HY(V1.0)的信度、效度及反应度.方法 在2020年5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对111例初患高血压的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PRO量表的2次调查(降压药物治疗前和治疗后)填写,基于量表得分评价其信度、效度和反应度.结果 总量表的克朗巴赫系数α为0...  相似文献   
23.
背景:人工关节置换术是骨肿瘤切除术后骨缺损的主要重建方法,目前有关骨肿瘤患者接受人工关节保肢术后继发截肢的报导较少。目的:分析骨肿瘤患者接受人工关节保肢术后继发截肢的风险因素。方法:随访1995年10月至2011年10月接受人工关节保肢治疗的骨肿瘤患者1459例。收集包括病史、诊断、治疗过程、术后并发症情况、转归等临床资料,并对上述资料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1459例中70例保肢失败而接受二期截肢手术,继发截肢率为4.80%。截肢手术的原因包括肿瘤局部复发54例;人工关节周围深部感染14例;保肢术后肢体远端急性缺血坏死2例。人工关节保肢术距离截肢手术的时间为6d至122个月,平均18.1个月。结论:人工关节保肢术可有效重建骨肿瘤患者的骨缺损,其远期并发症较少,但仍有保肢失败继发截肢的风险。肿瘤局部复发和深部感染是继发截肢的主要因素。病理性骨折是肢体肿瘤患者接受人工关节保肢术后继发截肢的重要危险因素。降低人工关节保肢术后局部复发和深部感染的发生率可有效降低继发截肢的风险。继发截肢的风险随保肢术距离截肢手术的时间间隔延长而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24.
定制型人工肘关节重建肘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卫  唐顺  杨荣利  姬涛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2):1734-1737
目的 探讨肘关节周围肿瘤切除术后行全肘关节成形术的疗效及并发症处理.方法 1998年6月至2007年6月,19例患者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了肿瘤切除后全肘关节置换术.其中男性13例,女性6例;转移癌6例,骨巨细胞瘤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2例,骨肉瘤4例,尤文肉瘤3例,恶性淋巴瘤1例,滑膜肉瘤1例,骨的硬纤维瘤1例;年龄15~71岁,平均43岁;肱骨远端9例,尺骨近端5例,肱骨远端及尺骨近端均受累5例.结果 除1例失随访外,18例患者均至少随访1年或随访至死亡,平均随访时间37个月.根据Mayo评分标准,平均疼痛评分从3.6降至2.0.肘关节的平均屈伸范围由29°改善为73°(范围:55°~105°).14例患者手术效果优良(14/18,77.8%),4例患者手术效果可以接受(4/18,22.2%).尚无患者出现术后感染及伤口并发症.在随访期间,2例肺癌、1例直肠癌及1例卵巢癌骨转移患者均分别死于术后2年内.2例尤文肉瘤、1例MFH及1例骨肉瘤出现肺转移(4/18,22.2%),肿瘤局部复发2例(11.1%).3例患者术后随访中出现并发症(3/18,16.7%),1例患者术后5年出现肱骨假体柄穿出骨皮质,1例患者术后4年出现尺骨假体柄穿出骨皮质,2例均经设计较长假体柄行假体翻修术.1例患者术后4年出现肱骨假体柄松动,行假体翻修术后功能良好.结论 肿瘤切除后实施全肘关节成形术能够显著减轻疼痛,改善功能.转移瘤的患者,特别是其他方法 均不能缓解症状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影响成人膝部骨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及统计DVT的发生率。方法对2011年2月至2012年1月75例成人膝部骨肿瘤患者术后DVT发生情况进行分析。75例患者均未采取任何药物抗凝措施。男45例,女30例,平均年龄(35.55±16.75)岁。其中,良性肿瘤39例,恶性肿瘤36例;26例行肿瘤刮除植骨(或未植骨)内固定术,49例行肿瘤切除肿瘤型膝关节置换术(或膝关节假体翻修术)。术前及术后14d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双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情况及DVT的发生。对15项临床因素与膝部手术后DVT形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发生DVT的患者为21例,总发生率为28%(21/7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有2个:年龄≥40岁、术前存在深静脉返流。两者使术后DVT形成的风险分别增加到13.337、13.538倍(P〈0.05)。结论年龄≥40岁和术前存在下肢深静脉返流是成人膝部骨肿瘤术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本身因素、是否采取过抗肿瘤治疗(化疗及放疗)、手术方式、是否使用骨水泥或异体骨等因素与DVT的形成无显著相关性。术前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意义重大;应对年龄≥40岁或术前存在深静脉返流的患者积极采取药物抗凝措施以预防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白头翁汤水煎液通过调控经典Hedgehog(Hh)信号通路诱导人结直肠癌细胞HCT116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白头翁汤(25、50、100、200、500、750、1 000 mg·L-1)处理HCT116细胞24 h,然后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白头翁汤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分别设置空白组、白头翁汤组(125、250、500 mg·L-1)和五氟尿嘧啶(5-FU)组(40 mmol·L-1),显微镜观察细胞给药前后形态变化;划痕实验检测白头翁汤对细胞迁移的影响;Hoechest 33324/碘化丙锭(PI)染色法评价白头翁汤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白头翁汤对HCT116细胞凋亡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相关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的表达水平及Hh信号通路关键因子音猬因子(SHh)、GLI家族锌指蛋白1(Gli1)、G蛋白偶联受体蛋白Smoothened(Smo)、苏氨酸蛋白激酶Fused抑制因子(SuFu)、c-核蛋白类基...  相似文献   
27.
  目的  通过研究在本中心治疗的27例间叶性软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探讨间叶性软骨肉瘤临床治疗的合理方案。  方法  自1997年10月至2011年3月,本院骨肿瘤科共治疗了27例间叶性软骨肉瘤的患者,并对随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和统计学相关分析。  结果  在27例间叶性软骨肉瘤中,包括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18例,平均年龄30.4岁(14~51岁)。平均随访时间42.6个月(6~104个月)。其中22例为骨来源,5例为软组织来源。除2例患者外,其余25例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但其中只有17例达到了广泛性切除的外科边界。16例患者接受了辅助化疗;13例患者接受了局部放疗。随访术后3年和5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5.0%和49.5%。  结论  间叶性软骨肉瘤是一种少见的骨与软组织的恶性肿瘤,易于出现远期的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对于间叶性软骨肉瘤的治疗需要制定标准化的治疗方案,目前认为外科手术是否能达到广泛切除的外科边界是肿瘤治疗的金标准,辅助化疗及局部放疗是否能够有效控制肿瘤的局部复发和转移,仍需得到进一步确认。   相似文献   
28.
背景:18FDG-PET可为骨和软组织肿瘤的良恶性鉴别,病变定位,恶性程度评价,活检部位的确定,治疗效果评估和判断预后提供重要信息。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18FDG-PET在术前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疗效评估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ce、CNKI、万方数据库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获得PET用于骨与软组织肿瘤诊治方面的临床研究。结果与结论:对符合纳入标准的9项临床非随机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文献质量评价循证医学推荐级别3项研究为B级,6项为C级,检验提示无发表偏倚。将治疗前后最大标准摄取值SUV2/SUV1≤0.5作为预测术后肿瘤坏死率≥90%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82(95%CI,0.72~0.89)和0.61(95%CI,0.49~0.71)。SROC为6.17(95%CI,2.84~13.39)。说明将化疗前后最大标准摄取值比值作为评价术前疗效的敏感性较好,但缺乏特异性;应综合18FDG-PET检查结果与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对术前疗效进行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29.
背景:^18FDG-PET可为骨和软组织肿瘤的良恶性鉴别,病变定位,恶性程度评价,活检部位的确定,治疗效果评估和判断预后提供重要信息。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18FDG-PET在术前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疗效评估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ce、CNKI、万方数据库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获得PET用于骨与软组织肿瘤诊治方面的临床研究。结果与结论:对符合纳入标准的9项临床非随机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文献质量评价循证医学推荐级别3项研究为B级,6项为C级,检验提示无发表偏倚。将治疗前后最大标准摄取值SUV2/SUV1≤0.5作为预测术后肿瘤坏死率≥90%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82(95%CI,0.72~0.89)和0.61(95%CI,0.49~0.71)。SROC为6.17(95%CI,2.84~13.39)。说明将化疗前后最大标准摄取值比值作为评价术前疗效的敏感性较好,但缺乏特异性;应综合18FDG-PET检查结果与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对术前疗效进行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30.
脊柱副神经节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是一种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神经嵴细胞[1]。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头颈部最常见。脊柱副神经节瘤是一种极为少见的肿瘤,主要位于硬膜内髓外间室,大部分发生在马尾[2、3]。我中心近期收治3例脊柱副神经节瘤,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