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2篇
医药卫生   13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伤口并发症的处理和各种对策。方法本组共58例患者(69膝),男55例,女3例,年龄39~79岁,平均64.8岁。其中深部感染的患者有10例,1例骨外露;47例患者伤口裂开,12例血肿。有3例患者以局部肌瓣治疗,1例以筋膜皮瓣治疗。58例患者均进行局部伤口护理,6例行清创并二次闭合,筋膜皮瓣及皮肤移植1例。根据Knee Society Objective scores评分进行临床评价。结果10例患者因深部感染需行二期翻修术,9例患者伤口愈合良好;1例假体取出,以钢板行膝关节融合。所有患者的伤口均愈合良好。随访1~2.5年(平均1.9年),优良率达94.2%。结论TKA术后皮肤伤口的并发症需要早期认识,积极干预,及时闭合以拯救假体。预防措施包括选择恰当的皮肤切口,轻柔应对软组织,闭合伤口时应避免张力过大。依据伤口的自然状况、大小、位置和深度使用个性化的处理方法,包括局部伤口护理、清创、皮肤移植、筋膜皮瓣、肌瓣覆盖伤口等。  相似文献   
62.
半月板损伤是关节外科中最常见的损伤之一,半月板的组织工程学修复成为了研究重点。笔者就半月板组织工程涉及的种子细胞、支架材料、细胞因子、机械刺激等最新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63.
背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进行康复功能锻炼,可以最大限度改善膝关节功能。目的:观察主动和被动功能锻炼对全膝置换后早期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26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2组,置换后分别使用可控主动运动夹板和持续性被动运动器进行关节功能康复,置换后1.5,3,6个月记录两组关节活动度、术后疼痛目测类比VAS评分及KSS功能评分。结果与结论:置换后3个月可控主动运动组KSS功能评分优于持续性被动运动组,置换后6个月两组间KSS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置换后1.5,3个月可控主动运动组关节活动度优于持续性被动运动组,置换后6个月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全膝关节置换后使用可控主动运动夹板进行功能训练,可以促进膝关节功能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64.
关节内注射镇痛混合剂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内鸡尾酒式镇痛混合剂注射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骨关节炎患者进行随机分配:试验组行关节内鸡尾酒式镇痛混合剂(包括吗啡、布比卡因、复方倍他米松、肾上腺素)注射,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做对照。所有患者术后48 h均接受吗啡自控式静脉镇痛泵镇痛,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静息和活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麻醉剂使用情况、主动直腿抬高时间、屈曲到90°时间、活动度以及并发症。结果采用关节内鸡尾酒式镇痛混合剂注射后,可以显著减少术后0~36 h各时间段和总的麻醉剂使用量,并推迟术后第一次使用麻醉剂的时间。在术后视觉模拟评分的比较上,静息痛在术后第6、10、24、36 h关节内试验组疼痛评分显著小于对照组,活动痛在术后24、36 h试验组疼痛评分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在可以行主动直腿抬高的时间、髋关节主动活动达90°时间以及术后15 d髋关节活动度的比较上,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在术后伤口愈合、感染发生率、血压、心率、皮疹、呼吸抑制和尿潴留的监测上,两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恶心、呕吐发生率试验组小于对照组。结论关节内鸡尾酒式镇痛混合剂注射有助于减少术后麻醉镇痛剂使用量,减轻术后早期疼痛,有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65.
止血带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止血带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连续入院的拟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使用止血带(止血带组,40例),一组不使用止血带(非止血带组,40例).全部采用后十字韧带替代型骨水泥固定人工膝关节(Smith-Nephew),手术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深静脉血栓和肺动脉栓塞发生率、术中栓子面积百分率%Ae(即总栓子面积占右心房面积的百分率).术前及术后第1~10天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术中使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监测右心房,评估止血带释放后的%Ae.结果 止血带组患者术中失血最小于非止血带组患者,但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止血带组患者和非止血带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均未发生肺动脉栓塞.止血带组患者%Ae在释放止血带后的1 min达到高峰;非止血带组患者%Ae仅在扩髓和植入假体时出现高峰,然后缓慢下降;止血带组患者%Ae在释放止血带后大于非止血带组患者.结论 止血带的使用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并无明显影响,不增加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6.
股骨髓腔吸引对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减少栓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股骨髓腔负压吸引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减少栓塞的作用.方法 通过前瞻性研究,将2009年4月到2009年9月拟行初次单侧TKA的30例骨关节炎患者作为试验组,术中采用股骨髓腔吸引,将2008年2月到2008年10月行初次单侧TKA的29例骨关节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术中未采用髓腔负压吸引.两组患者均采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监测右心房评估术中栓子产生情况.评价指标为术中栓子形成数量(总栓子面积与右心房面积的百分比,%Ae)、相应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数以及肺栓塞发生数.结果 在TKA术中,两组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氧饱和度、二氧化碳分压无统计学差异,止血带释放后5分钟时试验组氧分压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股骨髓内定位后开始监测到栓子,在整个监测时间窗内试验组栓子%Ae 均低于对照组,在释放止血带后3′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肺栓塞病例.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在股骨髓内定位后开始在血液循环中监测到栓子,股骨髓腔负压吸引能够明显减少骨髓入血,有效减少栓子数量,操作简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7.
目的评价股骨髓腔负压吸引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减少栓塞的作用。方法通过前瞻性研究,将2009年4月到2009年9月拟行初次单侧TKA的30例骨关节炎患者作为试验组,术中采用股骨髓腔吸引,将2008年2月到2008年10月行初次单侧TKA的29例骨关节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术中未采用髓腔负压吸引。两组患者均采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监测右心房评估术中栓子产生情况。评价指标为术中栓子形成数量(总栓子面积与右心房面积的百分比,%Ae)、相应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数以及肺栓塞发生数。结果在TKA术中,两组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氧饱和度、二氧化碳分压无统计学差异,止血带释放后5分钟时试验组氧分压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股骨髓内定位后开始监测到栓子,在整个监测时间窗内试验组栓子%Ae均低于对照组,在释放止血带后3′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肺栓塞病例。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在股骨髓内定位后开始在血液循环中监测到栓子,股骨髓腔负压吸引能够明显减少骨髓入血,有效减少栓子数量,操作简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8.
目的 观察围手术期不同镇痛方法 对实验犬的影响,摸索最佳的实验犬围手术期镇痛方案.方法 以电锯在犬胫骨中段处造成横断骨折,再以四孔钢板固定,分别给予随机使用四种镇痛方法 中的一种,再对犬疼痛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实验组采用的围手术期综合多模式镇痛方案,给予镇痛药物的实验犬体重和饮食摄入、社会化行为和受刺激时反应情况所受的影响明显降低.所受生理干扰影响较小.而未给予综合镇痛药物的对照组实验犬,生理功能受到明显影响.结论 就对实验犬来讲而言,围手术期给予充分的综合镇痛围手术期给予充分的多模式镇痛,能够有效降低动物实验过程中的并发症,使实验动物舒适的完成整个研究过程,充分体现了对实验动物的人道主义关怀,能够有效提高实验动物福利.  相似文献   
69.
目的评价关节镜下盘状软骨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膝盘状软骨损伤的中期临床结果以及少儿与成人盘状软骨手术后的疗效差异。方法我们对1997年1月至2000年12月4年间施行关节镜手术治疗的243例(278膝)膝关节盘状软骨损伤的病例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结果54例(57膝)接受盘状软骨成形的患者获得7年以上随访,其中少儿患者38例,成人患者16例。Lysholm评分:少儿组从术前平均(62.41&#177;3.24)分提高到术后的(84.89&#177;3.77)分;成年组术前(54.88&#177;4.15)分,术后提高到(69.18&#177;4.10)分。平均8.2年随访结果显示,少儿组无明显主观症状与客观体征以及膝关节骨关节炎改变,而成人组14膝出现关节退变的X线特征性改变,其中6膝伴有不同程度的骨关节炎症状与体征。结论以关节镜下盘状软骨成形术治疗症状性盘状软骨可有效改善关节症状与功能。  相似文献   
70.
关节镜在膝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治疗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关节镜在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000年4月至2006年1月用关节镜进行诊断和治疗的32例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32例病人中有15例术前即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并在关节镜检查后确诊,另17例术前未获诊断,术中发现并诊断痛风,所有的病例在关节镜下行清理术,术后予以药物治疗,随访3~31个月,疗效满意。结论以膝关节起病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并非少见,关节镜技术对膝关节痛风具有重要的诊断与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