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263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3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81.
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陈孝平教授、裘法祖院士等共同完成的“肝外科手术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肝脏外科手术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传统的观点和临床实践中形成的手术惯例认为:在常温手术过程中阻断肝血流的时间不能超过15-20分钟,但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进行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索胆汁或/和胰液与肠道隔离对大鼠血浆脑肠肽含量和胰腺炎症变化程度的影响。方法 观察对比胆胰管结肠组(A组)及胆胰管加胆总管结扎组(B组)、胆胰管结扎加胆总管结扎及胆汁内引流组(C组),胆总管结扎组(D组)和对照组(E组)血浆胆囊收缩素八肽(CCK-OP)及生长抑素(SS-OP)在不同时点的含量及胰腺组织学变化。结果 A,B,C,D组血浆CCK-OP及SS-OP在术后3h明显高于E组(P〈0  相似文献   
83.
肝脏双悬吊技术在原位右半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年,Belghiti[1]等提出用肝脏悬吊技术(liver-hanging maneuver)帮助在原位肝切除术时控制肝断面深部的出血。Belghiti技术的要点是,在肝下下腔静脉前方与肝实质间用长弯血管钳盲目分离作一隧道,上方于肝右静脉与肝中静脉之间穿出,再用血管钳将一条带自上而下经隧道拉出。牵  相似文献   
84.
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门静脉癌栓(PVTT)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等方法分别对HCC伴有和不伴有PVTT的组织标本252例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分析多种基因在PVTT形成中的意义。标本分为:A组,未发现转移和PVTT的原发肝细胞癌组织,78例;B组,伴PVTT的原发肝细胞癌组织,50例;C组,PVTT,92例;D组,癌旁组织。32例。结果 内皮钙黏附蛋白(E-CD)的表达为癌旁组织(D组)>伴PVTT的原发癌组织(B组)>门静脉癌栓组织(C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其受体(uPAR)的表达规律为门静脉癌栓组织(C组)>伴PVTT的原发癌组织(B组)>无转移肝癌组织(A组)(P均<0.0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为门静脉癌栓组织(C组)>伴PVTT的原发癌组织(B组)>无转移肝癌组织(A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为门静脉癌栓组织(C组)>伴PVTT的原发癌组织(B组)>无转移肝癌组织(A组)(P均<0.01)。结论PVTT组织中VEGF、PCNA、uPA/uPAR高表达,E-CD低表达为共同参与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85.
对48例胆道出血的诊治结果进行了分析。近年来因病因的变迁,医源性损伤、肝动脉瘤出血等报道增多,感染性胆道出血比例相应减少。根据本组资料分析,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术治疗9例(15次),最终均达到止血;肝切除术治疗12例,9例获立即止血。以此两种方法的疗效为好。  相似文献   
86.
<正> 溃疡病行胃大部切除术后溃疡复发的发生率各家报导不一,约为1~9%。溃疡可复发于残胃,但多见于胃肠吻合口邻近的胃、十二指肠(毕Ⅰ式)、空肠(毕Ⅱ式)或吻合口边缘处,习称为吻合口溃疡。吻合口溃疡的诊断一般并不困难,主要根据是溃疡病症状重现。根据我院资料其症状多在术后1~2年发生,但也有短于1月,长于5年者。疼痛性质与原有溃疡病相似而尤为严重,规律性不如原来明显。约半数病人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但由于胃切除术后失去幽门括约肌的作用,2/3的病人表现为反  相似文献   
87.
外伤性肝破裂非手术治疗的选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外伤性肝破裂非手术治疗的选择熊成龙吴在德陈孝平严群外伤性肝破裂在腹部创伤中颇为常见,剖腹探查手术是诊断和治疗肝外伤的常规方法.如何有选择地对肝外伤施行非手作者单位:430030武汉,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外科术治疗,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创伤,及时合理有...  相似文献   
88.
1959年前,先天性胆道闭锁为不治之症,一般于出生后12~24个月由于胆管炎、肝功能衰竭或出血而死亡。1959年,Kasai创用了肝门空肠Roux-en-Y吻合术治疗本病。后来又有人采用皮肤空肠造口或双桶空肠造口对Kasai氏术进行改良,使术后胆管炎发病率降低。但Kasai氏术的成功率仅为20~50%,一般为30%。而Kasai氏术失败者,90%患儿将在5岁内死亡,从而推动了开展肝移植治疗本病。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时机在小儿肝移植中,胆道闭锁是最主要的手术适应证。Brolsch等报告8例中,3例系胆道闭锁。Asc-her等报告30例中,8例为肝外胆道闭锁,男性2例,女6例,年龄为8~19个月,体重5.4~10公斤。8例移植前均施行过Kasai氏手术,其中1次手术者  相似文献   
89.
1985年1月~1990年12月肝切除术187例,其中13例发生肝切除术后膈下感染,发生率为6.95%。对187例肝切除术的回顾性研究表明,与肝切除术后隔下感染发生有关的高危因素为:肝切除范围,伴发肝硬化的原发性肝癌,术中估计出血量超过1 500 ml者,术后膈下引流;其中膈下引流是否通畅为影响肝切除术后膈下感染发生的至关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0.
小儿原位肝移植的临床效果优于成人.主要原因可能与小儿发病时间短及其与成人之间的免疫状态差异有关.由于手术技术的改善和新一代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当前小儿原位肝移植在临床应用方面得到迅速发展.本文就其手术适应证、供受体手术操作特点、围手术期处理及目前的临床应用进展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