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比较锁定钢板与双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81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锁定钢板组,n=40)和实验组(双钢板组,n=41)。记录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内翻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 MPTA)、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 angle, PTSA)、并发症和骨折愈合时间,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 HSS)评价膝关节功能,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指标。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和并发症优于实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的MPTA、PTSA以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比较,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骨折断端固定可靠,能有效维持下肢力线,获得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腓骨钩钢板治疗腓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1例踝部骨折中腓骨远端骨折进行切开复位腓骨解剖型带钩钢板内固定,术后观察腓骨远端骨折治疗后一些并发症的情况,如伤口感染、内固定外露、内固定失败、骨折不愈合、神经损伤、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对踝关节功能进行相应评分。结果:所有病人随访5月~3年不等,平均12.9个月,近期临床观察获得较满意的结果,踝关节Kofoed评分,其中,优,15例;良,10例;可,2例;差,1例,失访3例。优良率为89.3%。结论:对于腓骨远端骨折,腓骨解剖型带钩钢板具有术中复位好、固定可靠、操作简单、术后功能满意的优点,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和病例的积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闭合性Danis—WeberB和C型三踝骨折的最佳手术时机及固定后踝骨折块对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11月至2011年11月接受手术治疗的61例Danis—WeberB和C型三踝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38例,女性23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43岁。分为急诊手术组(A组)28例,择期手术组(B组)33例,对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并发症及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标准进行比较;根据后踝骨折块固定与否将患者分成后踝骨折固定组(C组.26例)和后踝未固定组(D组,35例),对两组术后疗效及需行下胫腓固定患者的比例进行比较。结果61例患者术后获得1~3年(平均随访时间1.7年)随访,在手术时间上A组明显少于B组[(102.50±10.13)min vs(146.80±11.73)min],而在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C、D两组优良率分别为76.92%和6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多数闭合性Danis—WeberB和C型三踝骨折.早期手术安全有效.固定后踝骨折块对重建踝关节稳定性及踝关节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内固定术两种方式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31例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骨折类型按Evans-Jenson分类。13例采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其中男性6例,女性7例;年龄74~88岁,平均年龄80.3岁;18例采用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其中男性7例,女性11例;年龄65~79岁,平均年龄71.8岁。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术后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Harris评分)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施行手术,平均随访12.6个月(5~21个月)。PFNA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少(P〈0.05),负重时间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较PFNA组早(P〈0.05)。术后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果显示两种手术方式均可用于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应严格掌握病例选择标准,选用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胸腰椎转移瘤的疗效。方法对25例胸腰椎转移性肿瘤患者,根据术前Tokuhashi评分、肿瘤侵犯的节段、范围和有无神经症状,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术前与术后均对患者的疼痛、脊髓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2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5~60个月。患者术后疼痛均较术前减轻或消失,VAS评分:术前平均为(7.2±2.1)分,术后1个月为(2.4±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脊髓损伤的患者术后3个月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评估:14例分别提高1~2级,2例无改善。骨水泥渗漏6例,未引起临床症状。随访期内未出现骨水泥下沉、松动、椎体塌陷及成角畸。1例术后1年出现原位复发,行二次手术。8例术后6~12个月出现其它节段椎体转移,均带瘤生存,无神经受损症状,未行外科治疗。结论根据患者术前Tokuhashi评分、肿瘤侵犯的节段、范围和有无神经症状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能稳定和重建脊柱稳定性,减轻或缓解疼痛,维持和改善神经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