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6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61.
姚晨  戴进  秦江辉  徐勇  史冬泉  蒋青 《江苏医药》2008,34(12):1198-1199
目的 评估江苏汉族人群中转化生长因子5(GDF5)非翻译区域的一个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104T/C;rs143383)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相关性.方法 对313例具有原发症状并有影像学证据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及485名年龄相匹配的对照组进行+104T/C基因型测定,并检测+104T/C等位基因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之间的关系.结果 江苏汉族人群中,GDF5基因5′非翻译区域的一个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104T/C;rs143383)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显著相关(P<0.01),含有+104C的等位基因转录能力下降.结论 江苏汉族人群中GDF5基因5′非翻译区域+104T/C等位基因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易感性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2.
 目的 评估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及其二者比值(D/F值)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9年8月至2011年12月接受全髋或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第3至5天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的患者273例,根据造影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66例(男15例、女51例,中位年龄66岁)和非DVT组207例(男70例、女137例,中位年龄63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3至5天血浆D-D值(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Fg值(凝固法检测)及D/F值的差异,并对术后血浆D-D和D/F值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结果 术前血浆D-D值及Fg值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血浆Fg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血浆D-D值及D/F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VT组高于非DVT组。术后血浆D-D和D/F值诊断DV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8和0.6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浆Fg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急性DVT没有诊断作用;而血浆D-D值和D/F值对筛查诊断有一定价值,但准确性较低。  相似文献   
63.
男,30岁,因"左膝外伤后关节不稳伴疼痛感3个月"入院.入院查体:身高180 cm,体重100 kg,血压127/85mmHg(1 mm Hg=0.133 kPa);左膝关节无明显肿胀,左股四头肌轻度萎缩,左膝外侧间隙压痛,内外翻试验阴性,麦氏征阳性,前抽屉试验阳性,Lachman试验阳性,末梢血运良好,左足趾屈伸活动良好.  相似文献   
64.
CALM1基因及钙调素与骨关节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骨关节炎(OA)以进行性关节软骨丢失、骨赘形成等退行性变为主要特征。多功能受体蛋白钙调素(CaM)在真核细胞Ca~(2 )信号转导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关节软骨内Ca~(2 )-CaM信号对软骨细胞的分化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给予关节软骨适当的压力负荷刺激能诱导软骨基质合成增加,而这一反应似乎必须依赖于Ca~(2 )-CaM信号通路。软骨细胞内Ca~(2 )-CaM信号通路一旦发生异常,可能会引起软骨细胞分化形成、软骨细胞粘附能力、关节软骨修复及对压力负荷刺激的反应性等方面的异常,进而促进OA的发生、发展。近期研究表明,编码CaM的CaM基因之一CALM1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OA易感性相关,这一发现从基因和分子转录水平提示CaM及Ca~(2 )-CaM信号通路异常在O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5.
干细胞不仅是研究机体发育、组织形成的良好模型,也是用于组织再生和修复的理想种子细胞.一些黄酮类化合物对干细胞的增殖、凋亡、分化起到调控作用.该文就近年来黄酮类化合物对干细胞成骨分化、成软骨分化、成心肌分化、成神经分化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作一综述,为提高干细胞的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6.
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解剖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解剖分布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2年5月接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或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经下肢静脉造影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27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全膝关节置换组110例,全髋关节置换组162例.观察静脉造影中两种术式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部位及其差异.结果 全膝关节置换组中,中心型血栓10例、周围型血栓94例、混合型血栓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组中,中心型血栓3例、周围型血栓140例、混合型血栓19例.两组血栓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996,P=0.007).全膝关节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栓最易累及部位依次为肌间静脉193例(71.0%,193/272)、胫后静脉98例(36.0%,98/272)、腓静脉85例(31.3%,85/272)、胫前静脉24例(8.8%,24/272)、腘静脉24例(8.8%,24/272)、髂股静脉20例(7.4%,20/272).周围型血栓中,全膝关节置换组比全髋关节置换组更容易累及多支静脉,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712,P=0.000).在孤立性血栓中,无胫前静脉血栓形成.在多支静脉血栓中,两组均以累及胫后静脉、腓静脉、肌间静脉血栓中的两支或三支常见.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解剖分布不同.  相似文献   
67.
背景:Zweymüller钛制双锥面螺旋臼以其良好的初始稳定性在人工髋关节松动翻修病例中取得良好效果,但其用于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底磨损翻修病例的报告鲜见。目的:探讨Zweymüller钛制双椎面螺旋臼用于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底磨损翻修术中的应用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Zweymüller钛制双椎面螺旋臼翻修术治疗14例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底磨损病例,男8例,女6例;年龄59~78岁,平均71.2岁;均为单髋;术前Harris评分18~64分,平均42.5分。术后根据髋臼假体安装的牢固程度决定下床时间。术后评估:①评估手术满意度;②X线片观察假体位置、与周围骨质匹配情况以及假体骨界面愈合情况;③并发症及副作用;④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6年,平均48个月。无一例出现感染、脱位等并发症。①随访时均无关节疼痛,患者自我满意度评价非常满意9髋,满意4髋、基本满意1例;②X线片示髋臼假体位置良好,假体与周围骨质匹配良好,无松动和感染征象;③无一例出现伤口感染、脱位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④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提高至78~95分,平均84.5分。结论:双椎面螺旋臼适用于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底磨损病例的翻修术,方法简单,成功率高,早期稳定性良好,中期随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8.
目的 分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及分析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8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运动医学与成人重建外科116例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栓发生情况,其中男性12例,女性104例,纳入标准为诊断明确,行标准全膝关节置换术,有完整术前术后血栓筛查,排除诊...  相似文献   
69.
在相关文献分析基础上,阐述可穿戴设备定义和关键技术、基本结构以及在骨科康复护理领域中的应用情况、特征、优势,提出相关建议,为可穿戴设备在骨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