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5篇
医药卫生   140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异体半月板移植的手术适应证、康复训练计划和免疫反应等问题。方法建立国人异体半月板组织库,对12例半月板损伤后切除半月板的患者,在关节镜下实施异体半月板移植微创手术,制定康复计划,观查其临床效果,结合文献讨论异体半月板移植术的围手术期相关问题。结果本组患者均无手术副损伤,早期关节轻度肿胀,无伤口渗液。术后2周,伤口愈合良好。术后6周,关节肿胀基本消失。随访6—17个月(平均10.3个月),患者行走功能正常,膝关节活动度均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膝关节疼痛评分(VAS)术后明显低于术前(P〈0.01)。Lysholm评分术后明显提高(P〈0.05)。术后各项免疫学指标均在正常范围。MRI示移植半月板位置良好,固定可靠。1例患者术后12周关节镜检查,见移植半月板形态正常,与关节囊愈合良好。结论鉴于目前对半月板切除术后(半月板缺损)的并发症治疗存在很大困难,异体半月板移植可能成为一项重要的临床治疗技术。异体半月板移植可获得较好的近期临床效果,临床未见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但有关异体半月板移植手术适应证、康复训练及远期效果等围手术期的相关问题还需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年龄及固定范围对单节段胸腰段A型骨折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27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AO分型均为A(A_1或A_2)型,均无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其中T_(11) 3例,T_(12) 7例,L_1 11例,L_2 6例.所有患者按年龄分为:A组(青壮年组)12例,年龄16~55岁,平均(32.6±10.7)岁;B组(高龄组)15例,年龄56~78岁,平均(66.8±9.2)岁.采用后路经椎弓根椎体内同种异体骨植骨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固定范围分为长节段固定(骨折椎体上、下方相邻各2椎体)和短节段固定(骨折椎体上、下方相邻1椎体).记录并比较A、B两组不同固定节段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及术后1周、1年骨折椎体高度及骨折节段后凸角度变化以及并发症等.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34个月,平均(29.6±9.1)个月.采用短节段固定者,A、B两组椎体前方压缩比术前分别为(41.3±14.0)%、(38.5±11.2)%,术后1周分别为(5.4±1.0)%、(8.3±2.1)%,术后1年分别为(13.6±1.1)%、(21.4±5.2)%;脊柱后凸角度术前分别为17.5°±1.0°、16.3°±2.1°,术后1周分别为4.2°±1.0°、6.0°±1.1°,术后1年分别为11.5°±1.0°、13.4°±3.0°.采用长节段固定者,A、B两组椎体前方压缩比术前分别为(40.8±11.5)%、(44.3±10.2)%,术后1周分别为(4.6±1.2)%、(9.7±2.1)%,术后1年分别为(8.3±1.0)%、(11.2±3.0)%;脊柱后凸角度术前分别为20.7°±2.0°、16.4°±3.1°,术后1周分别为3.1°±1.0°、8.3°±1.0°,术后1年分别为6.1°±1.0°、11.1°±4.0°.无论长节段固定还是短节段固定,两组患者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及矢状位角度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1年时骨折椎体前方高度及骨折节段后凸角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年与1周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壮年单节段胸腰段骨折患者无论采用短节段还是长节段固定手术,治疗效果均满意;对于高龄患者采用长节段固定较短节段固定疗效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观察环形减压后椎管的形态学变化,探讨椎管塑形的方式及完成塑形的时间.方法 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采用椎管环形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76例,其中53例获得随访.骨折部位:T11 1例,T12 15例,L1 18例,L2 15例,L3 3例,L4 1例.脊髓损伤程度按ASIA标准评定:A级27例,B级7例,C级6例,D级2例,E级11例.术前及不同随访时间行X线和CT检查,测量伤椎平面的椎管最小矢状径及伤椎相邻的上下椎管矢状径平均值.计算伤椎椎管狭窄率,同时测量塑形后的伤椎椎管矢状径并与理论值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塑形后椎管欠状径的恢复程度. 结果 53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4.2个月(12~60个月)随访.15例脊髓不完全损伤患者,ASIA分级分别提高1~3级,27例脊髓完全损伤患者中,8例部分神经根功能有所恢复,术后CT复查显示伤段椎管减压充分、脊髓受压完伞解除.术后12个月椎管形态均表现不同程度的再塑形现象.术后24个月同一层面CT示再塑形的椎管管径与伤椎正常椎管矢状径理论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胸腰椎爆裂骨折环形减压后不规则的椎管出现了明显的再塑形现象,冉塑形过程发生于伤后12个月左右,且这一过程不受神经系统损伤程度的影响,即骨折平面和伤后ASIA分级不影响椎管的再塑形过程.塑形后的椎管接近正常形态,椎管矢状径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评价经椎板关节突切除椎间盘术、扩大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2000年4月至2009年5月手术治疗且获得随访的胸椎间盘突出症44例.采用经椎板关节突切除椎间盘术治疗25例(A组),其中年龄<60岁的16例(A1组),年龄≥60岁的9例(A2组);采用扩大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19例(B组),其中年龄<60岁的12例(B1组),年龄≥60岁的7例(B2组).统计分析各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1.0-6.5年,平均2.1年,用胸椎JOA评分(11分法)及Otani分级方法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手术时间:A1与B1、A2与B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出血量:A1与B1、A2与B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A1与B1、A2与B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后JOA得分与术前JOA得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改善率:A1与B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与B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tani分级评估:A1组临床优良率87.5%,A2组临床优良率77.8%;B1组临床优良率66.7%,B2组临床优良率71.4%;A1与B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与B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对中青年患者,经椎板关节突切除椎间盘术临床疗效优于扩大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对于老年患者,两种手术方法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X线监视下经皮穿刺活检胸腰椎椎体病灶,分析其在脊柱疾患诊断中的作用与意义.方法 145例脊柱椎体病灶患者,胸椎87例,腰椎58例,其中单一椎体94例,多发椎体51例.为明确病理诊断,常规行X线监视下(C型臂或G型臂)穿刺活检,使用骨穿刺针(意大利Gallini S.R.L公司).结果 本组145例,其中141例穿刺成功,4例中途放弃或穿刺失败.穿刺用时10-45min,平均20min.穿刺标本送检后,获得明确病理学诊断130例,阳性率为89.7%.结论 X线监视下穿刺活检是胸腰椎椎体病变明确诊断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量T4椎弓根-肋骨复合体的横纵径相关数据并探讨其意义。方法:12例随机成人胸椎,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23岁(19~28岁)。采用病例自身对照分组,即同一病例、同侧T4椎弓根与椎弓根-肋骨复合体对照。所用设备为GE公司Lightspeed16排螺旋CT,自T3至T5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参数:椎弓根横径、椎弓根-肋骨复合体横径、椎弓根纵径、椎弓根-肋骨复合体纵径、椎弓根-肋骨复合体重叠纵径。结果:T4椎弓根-肋骨复合体中的椎弓根与肋骨部分重叠,椎弓根横径与椎弓根-肋骨复合体的横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弓根纵径与椎弓根-肋骨复合体纵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弓根-肋骨复合体重叠纵径与椎弓根纵径或复合体纵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4椎弓根-肋骨复合体中椎弓根与肋骨是部分而非完全重叠,且椎弓根或复合体的纵径均不能等同于重叠纵径。  相似文献   
17.
胸腰椎爆裂骨折并脊髓不全损伤24例的早期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天君  史亚民  侯树勋  姚长海  孙彦 《医学争鸣》2002,23(12):1139-1139
1 临床资料  1993年以来我所对 2 4 (男 8,女 16 )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并脊髓不全损伤患者施行早期手术 .年龄 2 0~ 5 4(平均 33)岁 .骨折部位及类型 :T1 2 6例 ,L1 12例 ,L2 4例 ,L3及 L4 各 1例 ,均为爆裂骨折并脊髓不全损伤 .术前 ASIA分级 :A级 2例 ,B级 6例 ,C级 7例 ,D级 9例 .手术距受伤时间 5~ 2 4 h.术前行 X线照片与 CT检查以确定脊髓受压部位及范围 .确诊后 ,iv大剂量的激素和甘露醇 .局麻加强化或全麻俯卧位手术 .常规显露伤椎及相邻上下各一节段椎体棘突、椎板及横突 .于相邻椎体安置椎弓根螺钉 ,椎板切除根据有无棘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回顾性分析建筑事故伤致胸腰椎骨折的特点。方法对1994年1月~2003年12月我院收治的228例建筑事故伤致胸腰椎骨折患者(手术治疗203例)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显著性差异。结果 骨折多发部位为L1和T12(P〈0.01);爆裂骨折是最常见的骨折类型(P〈0.01);不同坠落高度所致的合并伤及脊髓损伤发生率差异显著(P〈0.01),但脊髓完全损伤的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23);不同触地部位所致的合并伤、脊髓损伤以及脊髓完全性损伤的发生率差异均显著(P〈0.05);按ASIA分级,手术前后比较,各组间患者例数变化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建筑事故伤致胸腰椎骨折有其自身特点,对其受伤机制进行分析有利于正确的诊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普瑞巴林用于治疗神经刺激引起肢体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近期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78例明确诊断肢体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的资料。本组患者均在手术前使用普瑞巴林口服进行镇痛治疗。观察口服普瑞巴林48h后患者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疼痛程度评估分别使用VAS评分(0为无痛,10为疼痛不能忍受)和LANSS评分(即利兹评分,0为无痛,16分为剧烈疼痛)。结果用药后大部分患者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改善率为81%(63/78)。用药后48h患者的平均VAS评分从用药前的6.8±2.4降到了用药后的3.8±3.2;平均LANSS评分从用药前的11.1±3.4降到了用药后的6.3±4.7,用药前后2组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1。本组病例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普瑞巴林治疗神经源性肢体病理性疼痛疗效明确,不良反应较轻,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在国内更好地开展前外侧肌间隙入路髋关节微创置换术,研究国人相关解剖结构,探讨手术技术并观察临床效果. 方法 解剖3具(6髋)新鲜成年尸体标本,观察国人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周围解剖结构.对16例患者实施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总结临床结果 和手术操作技术. 结果 尸体解剖见手术入路为长三角形间隙,其上内角处臀中肌前缘与阔筋膜张肌后缘有部分肌纤维连接,是臀上神经下支经臀中肌进入阔筋膜张肌的关键部位,手术切口上缘不应超出此范围.临床手术切口长7~10 cm(平均8.8 cm),术中出血250~550 ml(平均350 ml).术后3~5 d下床活动.7例术中发现臀中肌前缘肌纤维部分挫裂伤,予以修剪.随访18~39个月(平均27.7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多数假体位置良好,1例髋臼前倾角偏大,2例髋臼外展角偏大,但均无并发症和明显功能障碍.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前为(39.1±6.7)分,术后6个月为(80.6±11.3)分,术后12个月为(88.7±9.6)分,术后24个月(11例)为(91.4±13.5)分.所有患者未发现臀中肌无力现象. 结论 前外侧肌间隙入路髋关节微创置换术具有解剖层次简单、手术创伤小、不剥离或损伤肌肉、术后康复快等优点,有实用价值并适合在体形较小的国人中推广.但术中需避免因大转子撞击敏髋臼锉修的前倾角偏大及切口远端软组织限制致髋臼外展角增加.注意准确定位皮肤切口,并使用微创技术专用手术器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