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2篇
医药卫生   8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四肢骨纤维异样增殖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病灶清除自体骨移植治疗四肢骨纤维异样增殖症的近期疗效。方法:1994年10月-2000年4月采用截骨、直视下病灶清除自体骨移植治疗13例(21处)骨纤维异样增殖症患者,结果:术后随访2-5年,1处复发,余患者植骨愈合,患肢功能正常,取肋骨后肋骨再生。结论:截骨病灶刮除植骨治疗纤维异样增殖症方法简单,复发率低,肋骨植骨,骨量大,易爬行替代,彻底清除病灶是防止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62.
目的研究颈部臂丛神经入路的解剖特点,探讨臂丛神经的显露方法,使其显露更加简便、安全和充分。方法取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21具,解剖观察颈筋膜浅层与颈神经浅丛的位置关系,解剖观察颈后三角颈筋膜浅、深层之间的脂肪层的结构、内容,颈筋膜深层的质地及其与臂丛神经的解剖关系。取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21具,制成颈部连续断层标本,观察不同断面颈后三角颈筋膜浅层深面蜂窝组织的边界、内容、与臂丛神经的解剖关系。结果在颈中部及其以下,颈后三角的颈筋膜浅、深两层之间的脂肪层界限清晰完整,其内无重要结构,颈筋膜深层质地致密,臂丛神经紧位于其深面。结论利用颈筋膜与臂丛神经解剖关系,可使颈部臂丛神经的显露更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63.
目的观察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近、长期疗效。方法 22例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3年;进行术前VAS评分、出院时VAS评分,测量术前压缩椎体前、中、后缘椎体高度及Cobb's角;记录穿刺侧别、应用器械种类、骨水泥注入量及并发症情况;随访时进行VAS评分,测量随访时X线片治疗椎体前、中、后缘椎体高度及Cobb's角,骨水泥位置,相邻椎体情况,是否发生其他椎体骨折。结果疼痛缓解率术后是91%,术后平均2.3年是95%;术前与术后,术后到随访时VAS评分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应用Kyphon球囊和SKY;经左、右侧椎弓根穿刺;注入骨水泥量、骨水泥位置之间VAS评分无差异。术前、术后椎体前、中、后缘高度、Cobb's角,均无统计学差异;渗漏率是23%;其他椎体骨折发生率是13.6%。结论 1.单侧穿刺止痛效果明显、长期效果肯定;2.何侧穿刺、器械种类、骨水泥注入部位、注入量,与止痛效果无关;3.对于右手操作者,左侧穿刺更容易达到理想位置。4.骨水泥椎间隙渗漏不影响长期疗效;5.术后1~12个月是再骨折高发阶段。6.PKP总体未达到使骨折部分复位,改善后凸目的 。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下腰痛症状在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的诊断意义,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回顾2002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392例,观察有无骨折局部疼痛症状及下腰痛症状。前瞻观察2010年1月~2011年12月急诊收治的70岁低能量腰部外伤患者369例,考察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发生率。结果回顾性观察392例患者中,仅有骨折局部痛205例(52.3%),仅有下腰痛77例(19.6%),二者均有110例(28.1%)。前瞻性观察369例中94例确诊为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占受伤总人数24.0%。结论下腰痛症状对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其发生机制是腰椎传入神经的传导通路和牵涉痛原理。  相似文献   
65.
王贵宾  关凯  李放  单建林  赵广民  刘秀梅 《医学综述》2012,18(12):1943-1944
目的观察小剂量甲泼尼龙(MP)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PLIF)术后对坐骨神经痛是否有效。方法将30例行PLIF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10例,A组:术后应用MP160 mg/d,连续6 d;B组:术后应用MP 160 mg/d,连续3 d,以后每天减量40 mg,共应用6 d;C组:不应用,作为对照组。观察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 d的视觉模拟评分。结果三组术前与术后比较下肢视觉模拟评分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PLIF术后应用小剂量MP是安全的,但对腰椎围术期缓解坐骨神经痛无明显帮助,术后下肢疼痛的缓解主要是手术解除了神经根压迫。  相似文献   
66.
Dynesys系统治疗单节段与多节段腰椎退变疾病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 Dynesys 系统治疗单节段与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至2011年3月采用 Dynesys 系统治疗的腰椎退变疾病患者46例。根据患者手术节段分为单节段组(32例)和多节段组(14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评分,摄腰椎正侧位和前屈后伸位片,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高度、活动度以及近端相邻节段的椎间活动度。结果46例患者平均随访30(24~52)个月,两组患者 ODI 指数术后3个月:单节段组(20.5±5.7)%,多节段组(21.2±9.8)%;末次随访:单节段组(12.2±4.3)%,多节段组(15.3±6.9)%,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0.05);VAS 评分术后3个月:单节段组2.9±1.3,多节段组3.2±1.4;末次随访:单节段组1.4±0.3,多节段组1.6±0.4,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0.05)。末次随访时 ODI 与 VAS 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手术节段椎间高度术后3个月单节段组(11.3±2.7) mm,多节段组(11.1±2.0) mm;末次随访单节段组(10.8±3.1) mm,多节段组(10.3±2.2) mm,较术前均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节段的活动度在术后3个月单节段组(4.3±2.4)°,多节段组(4.6±2.7)°;末次随访单节段组(4.8±2.2)°,多节段组(5.3±2.0)° 均显著下降( P<0.05)。两组近端相邻节段活动度在术后3个月时单节段组(9.1±2.1)°,多节段组(8.5±1.8)°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仅在末次随访时单节段组(10.3±2.7)° 较术前显著增加,并且单节段组大于多节段组(9.1±3.0)° ( P<0.05)。结论单节段与多节段 Dynesys 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均能获得满意的短期临床疗效,并保留部分椎间活动度,术后近端相邻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均有所增加,单节段组增加更显著,这可能存在相邻节段退变的风险。  相似文献   
67.
目的:评价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2月~2007年12月采用颈椎间盘置换方法治疗颈椎病9例,平均随访14个月.回顾性分析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影像学评价病变节段活动度及上位椎间盘高度的变化.结果:9例术后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的改善,VAS评分较术前平均降低3.7分,JOA评分平均提高5.2分,颈椎屈伸侧位X线片显示病变节段活动度由术前的平均1.3°到术后最近一次随访时的1.9°,上位椎间盘高度由术前的平均6.30 mm至术后最近一次随访时的6.25 mm.9例均未发生任何近期并发症.结论: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可以保留病变节段的活动度,预防或减慢邻近节段的退变.  相似文献   
68.
目的:通过对已公开基因芯片表达谱数据进行研究,探究正常及退变椎间盘组织间的基因表达差异,并对差异表达基因所涉及的生物学过程进行预测分析。方法经GEO数据库选取与椎间盘退变相关的基因芯片表达谱数据GSE23130,对GSE23130包含的样本数据进行质量分析,选取GSM569833等10例样本数据纳入实验。采用GeneSpring 13.0软件对正常及退变样本间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针对差异表达基因构建聚类分析树及热图,并采用GO分析、KEGG PATHWAY分析及DAVID功能注释簇集分析等方法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3182个,其中1735个基因在退变椎间盘内表达上调,1447个表达下调。针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了VEGF信号通路、激活T细胞的核因子等数个存在研究价值的生物学过程。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椎间盘退变过程中存在大量基因的异常表达,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相关的生物学过程也出现明显异常,某些生物学过程的异常改变可能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探讨诊断检体教学中腕关节不同屈伸角度对Hoffmann征检查结果的真假阳性干扰影响.方法 对34例明确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及40名正常人的双手在腕关节掌屈15°、中立0°、背伸30°、背伸60°位分别行Hoffmann征检查,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腕关节中立0°、背伸30°、背伸60°位Hoffmann征检查结果无显著差异,而与掌屈15°位Hoffmann征检查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腕关节不同屈伸角度对Hoffmann征检查结果有明显影响,而以腕关节背伸30°位为可靠.  相似文献   
70.
目的:分析棘突间融合撑开固定术与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同时评价2种术式卫生经济学。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400例腰椎间盘突出伴狭窄症患者,其中男190例,女210例,年龄50~87岁,平均年龄67.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