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2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52篇
医药卫生   1695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18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目的 研究不同比例益气活血药对舒张性心力衰竭(DHF)大鼠的疗效,探讨其对心肌细胞钙稳态的影响机制.方法 采用改良缩窄腹主动脉术制备压力负荷致DHF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益气组(黄芪3 g、党参1.5 g)、益气活血1:1组(黄芪3 g、党参1.5 g、丹参3g、三七1g)、益气活血2:1组(黄芪6g、党参3g、丹参3g、三七1g),每组20只,连续干预12周.治疗4、12周进行心功能检测,测量舒张期左室前壁厚度、舒张期左室后壁厚度、舒张期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及舒张早期跨二尖瓣血流速度(E)与舒张早期二尖瓣环运动幅度(e)比值(E/e);12周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测,分别在静息状态和盐酸多巴胺负荷状态下记录左室压力下降速率、左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以评价左室舒张功能,记录左室压力上升速率,左室收缩压力(LVESP)以评价左室收缩功能,并记录心率及颈动脉压力;12周后处死大鼠,检测心肌细胞舒缩功能及钙转运情况,测量心肌细胞的收缩速率、舒张速率、收缩50%时间(CT50)和舒张50%时间(RT50);测定钙释放速率、钙回摄速率、钙释放50%时间(CaT50-on)和钙回摄50%时间(CaT50-off),分析钙瞬态数据;Western blot法检测钙转运相关蛋白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蛋白激酶A(PKA)、16-丝氨酸位点磷酸化受磷蛋白(PLBS16)、17-苏氨酸位点磷酸化受磷蛋白(PLBT17)表达水平.结果 干预12周后,全部治疗组均改善大鼠舒缩功能LVEDP、RT50、CT50,益气活血2:1组改善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E峰/舒张早期二尖瓣环纵向运动速率e峰(E/e)比值、多巴胺负荷下LVEDP和逆转心室重构(降低左室前壁和后壁厚度).在细胞水平,全部治疗组均缩短心肌细胞CT50、RT50、CaT50-on和降低CaMKⅡ表达,两组益气活血治疗组还可降低PKA过表达,益气活血2:1组可降低CaT50-off和改善PLBS16低磷酸化.结论 益气和活血药物以2:1比例配伍比1:1配伍治疗DHF具有更好的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钙转运有关.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讨影响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树突状细胞功能异常的基因,为ITP治疗寻求新方法。 方法 随机选取ITP患者(ITP组)8例和同期入院体检健康者8例正常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分离外周单个核细胞并在体外诱导分化为单核细胞源性树突状细胞(moDCs),选取ITP组和正常对照组moDCs样本各3例,使用Illumina Hiseq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完成生物信息学分析。其他moDCs样本分为对照组、ITP组和ITP+雷帕霉素处理组,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体1(mTORC1)信号通路激活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oDCs表面分子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moDCs细胞因子分泌能力。 结果 差异性表达分析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TP组患者moDCs中有161个基因表达上调,320个基因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和分子通路注释,结果表明差异基因主要集中在T细胞分化、T细胞共刺激、T细胞活化等生物学过程和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信号途径。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显示,ITP组患者树突状细胞中mTORC1信号通路基因表达上调。进一步验证发现,ITP组患者moDCs中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和mTORC1活化标志物磷酸化核糖体蛋白S6激酶(S6K)相对含量升高,同时ITP组患者moDCs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促炎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12(IL-12)的表达增加,而白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达降低。使用mTORC1抑制剂雷帕霉素可以抑制moDCs共刺激分子CD80、CD86的表达和促炎因子IL-6、IL-12的分泌,并上调IL-10的表达,而对TGF-β的分泌无明显影响。 结论 ITP患者moDCs中mTORC1信号通路高度激活,使用mTORC1抑制剂雷帕霉素可以改善moDCs的免疫调节能力。因此,mTORC1信号通路可能是调节ITP患者moDCs功能异常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63.
影像解剖学课程是医学影像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多且杂,解剖识记信息量大且难,是将人体系统解剖学、断面解剖学与各种影像资料图片相关联的形态学学科,对空间思维整合能力要求较高。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只注重单纯解剖部位知识点的讲授,并未将其与临床影像诊断思维紧密结合,亟待进行教学改革。本校通过网络平台的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与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相结合,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层次融合,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法的模式改革,发现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交流协作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64.
目的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花椒精油,制备花椒精油固体制剂,并对花椒精油固体制剂的抗真菌作用进行研究,以期为中草药及食品的储藏提供安全、绿色、高效的杀菌剂。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花椒精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不同产地花椒(甘肃大红袍花椒、韩城大红袍花椒、汉源红花椒和茂汶大红袍花椒)精油中化学成分及其相对质量分数进行分析,选用Agilent HP-5毛细管柱,程序升温进行分离(初始温度60 ℃,保持2 min,以10 ℃·min-1上升至280 ℃,保持5 min),扫描范围m/z 35~590。利用纳米分子筛吸附法制备花椒精油固体制剂,考察花椒精油固体制剂对黄曲霉菌及其分生孢子的抑制作用;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UPLC-FLD)分析花椒精油固体制剂对黄曲霉毒素的抑制作用,激发波长360 nm,发射波长440 nm。结果 4个不同产地花椒的平均精油提取率5.2%;(+)-柠檬烯、芳樟醇和乙酸芳樟酯是不同产地花椒精油的主要成分。含花椒精油体积分数为0.1%时,花椒精油固体制剂对黄曲霉菌分生孢子的抑制率(16.41±8.89)%;含花椒精油体积分数为0.2%时,花椒精油固体制剂对黄曲霉菌的生长抑制率(8.11±2.70)%;当花椒精油固体制剂含花椒精油体积分数为0.5%时,对黄曲霉菌的生长抑制率(21.62±5.41)%,对黄曲霉菌分生孢子的抑制率(45.43±5.67)%,对黄曲霉毒素的抑制作用可达(90.47±12.77)%。结论 不同产地花椒精油的化学成分存在一定差异。花椒精油对黄曲霉菌分生孢子的形成及黄曲霉毒素B1的产生均有抑制作用,可将花椒精油开发成抑菌制剂,运用于中药材、食品的存储。  相似文献   
65.
刘璐  李军 《淮海医药》2014,(2):199-2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儿童肥胖率迅猛增长。近60%~85%的儿童肥胖将发展为成人期肥胖,而且儿童肥胖与其成人后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直接相关。儿童肥胖尚无有效治疗措施,其防治重点主要是积极寻找影响因素进行干预。目前,国内关于儿童肥胖的研究对象主要在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研究学龄前儿童肥胖及其危险因素的并不多。学龄前期是发展认知、形成各种习惯和行为的重要阶段,也是建立和培养正确营养意识、良好饮食行为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关键时期,该时期儿童的可塑性最强,因此,学龄前期是预防和控制儿童肥胖乃至全人群肥胖的关键时期。本文就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究320层容积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在评估随访期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负荷变化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2013年8月~2020年12月淮北矿工总医院拟诊断为冠心病的78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期间采用320层容积CT对其进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同时详细记录其年龄、BMI、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并对其血脂指标和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测定。根据复查期间的2次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结果,将2次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均为阴性的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n=18),其余患者在随访期结束时发现至少有1个冠脉节段存在斑块,对比第一次检查原有斑块范围增大、管腔狭窄程度增加,作为斑块进展组(n=60)。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斑块进展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并对比78例患者在随访期间的冠状动脉狭窄、斑块性质和负荷变化。  结果  斑块进展组和正常对照组患者的平均随访间隔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斑块进展组中吸烟患者的比例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各项危险因素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部分血脂[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脂蛋白(a)]指数异常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增高增加了冠状动脉斑块负荷增加的风险,导致管腔狭窄。78例患者在随访后的各血管分支狭窄程度较随访前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随访后,钙化斑块的比例(26.80%)低于随访前的56.52%,非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的比例(分别为42.27%、30.93%)高于随访前的23.19%、1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78例患者在随访后的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回旋支以及总体斑块负荷高于随访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对于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患者来说,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能够在随访期间较好地对其冠状动脉狭窄以及斑块性质和负荷变化进行评估,对于预测其病情发展和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7.
目的总结和探讨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带涤纶环双腔导管后的应用效果及维护。方法选取贵州省人民医院肾内科2010年10月-2012年4月长期留置导管术的65例血液净化患者,术前均行颈内静脉B超,颈内静脉在7 mm以上入组。入组后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颈内静脉并置入Cuff管,右侧60例,左侧5例。留置双腔导管通过撕脱鞘或引导导丝送入颈内静脉血管。结果 65例患者中,置管总成功率为94%,留置导管最长时间达22个月,平均导管留置时间为10.5个月。手术1周内常见并发症:导管由撕脱鞘送入组隧道局部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导管直接由导丝送入组,导管位置功能不良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导管直接由导丝送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并发症,如气胸、血气胸和导管内血栓形成,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气胸、血气胸和导管内血栓形成可能与导管的置入方式无关。结论长期深静脉置管操作安全,简便,并发症少,能达到满意的透析效果,使用时间长,形成血栓及栓塞率低,感染率低,可满足血管条件差的、不能行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患者。  相似文献   
68.
目的 对比分析晚期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 ISR)与无ISR患者的临床特点、血脂水平、载脂蛋白E (apolipoprotein E, ApoE)以及SLCO1B1基因的多态性,探讨影响晚期ISR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 入选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晚期ISR的患者共61例,另外入选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无晚期ISR的患者共119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血脂水平以及ApoE以及SLCO1B1基因的多态性。所有患者根据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水平分为<1.4mmol/l组,1.4~1.8 mmol/L组以及>1.8 mmol/L组,=比较不同组别晚期ISR的发生率。结果 晚期ISR组与无ISR组患者ApoE、SLCO1B1基因型以及等位基因的频率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将不同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别进行组内两两对比,结果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LDL-C、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 ApoB)、ApoB/ApoA比值以及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n-HDL-C)水平均有统计学差异,晚期ISR组上述指标均比对照组偏高(P<0.05)。3. <1.4 mmol/L组的ISR发生率为17.9%,1.4~1.8mmol/l组的ISR发生率为31.3%,>1.8 mmol/L组的ISR发生率为39.4%。不同LDL-C水平的组间总体ISR发生率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行组间两两对比,小于<1.4mmol/l组的ISR发生率为与>1.8mmol/l组的ISR发生率有差异(P<0.05)。 结论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患者,其ApoE或SLCO1B1的基因多态性与晚期ISR的发生率无明确关系。晚期ISR患者血脂水平较无ISR患者升高明显,将LDL-C降至1.4mmol/l以下可能有助于减少晚期ISR的发生。  相似文献   
69.
摘要: 目的 探讨术前血清sST2浓度以及sST2联合左心房前后径(LAD)对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方法 研究2019年2月至2019年10月间在我院心内科住院并且进行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84例患者,其中阵发性房颤57例,持续性房颤27例,男性48人,女性36人,平均年龄64.24±10.168岁。收集所有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和血液学指标。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sST2浓度。心脏超声于收缩末期胸骨旁长轴切面测量左心房前后径。所有入选的房颤患者于消融术后3、6、12月定期随访。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sST2联合LAD对房颤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结果 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提示血清sST2(HR 1.014,95%CI 0.986-1.035, P=0.035)、LAD(HR 1.271,95%CI 0.946-1.378, P=0.036)是影响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sST2联合LAD预测房颤复发的能力进一步提升,ROC曲线下面积为0.907,灵敏度0.846,特异度0.894。 结论 术前检测血清sST2浓度以及sST2联合超声测量LAD可对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提供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0.
目的研究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7年10月至2020年2月诊治的60例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病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非随机临床同期对照研究及患者自愿原则法分为氧疗组28例和对照组32例,其中对照组接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氧疗组接受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炎症因子以及生命指标水平,并比较临床疗效和舒适度情况。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H无显著差异(P>0.05),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氧分压(PaO2)均较治疗前明显提升,二氧化碳分压(PaCO2)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氧疗组提升或下降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率(HR)、呼吸频率(RR)、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降钙素原(PCT)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氧疗组患者的下降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氧疗组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呼吸窘迫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应用于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治疗中,可有效改善其血气分析指标,降低RR和HR,减轻炎症反应,提高患者使用舒适度,整体疗效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