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3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观察BMP-2基因在静脉移植模型中的动态表达及与内膜增生的关系。方法建立兔自体静脉移植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后3、7、14、28d取材。Verhoeff染色观察各时间点内膜厚度及管壁厚度;Western blot检测BMP-2蛋白的变化,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BMP-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术后7d内膜明显增厚,14d内膜增厚达到高峰(P<0.01)。BMP-2蛋白在正常对照血管可见表达,术后3d内无表达,术后第七天开始表达,第十四天明显增高,28d达到高峰(P<0.01)。PC-NA的表达于术后7~14d达到高峰。结论 BMP-2基因的表达可能是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环节之一,可能成为治疗移植血管再狭窄的目的基因。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研究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基因局部转染后,BMP-2基因蛋白过表达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的抑制作用,探讨防治移植静脉再狭窄的新途径。方法:以包载BMP-2基因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的纳米级粒子混合物(BMP-2-PLGA)转染培养的兔VSMC,作为BMP-2-PLGA纳米粒子组,同时设空白PLGA纳米粒子组及对照组,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建立自体静脉移植兔模型,随机分成转基因组、空白载体粒子组及单纯静脉移植对照组,分别于术后3、7、14和28 d取出移植静脉,Verhoeff染色检测血管内膜厚度,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BMP-2蛋白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MP-2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BMP-2-PLGA纳米粒子组细胞发生明显的G1期阻滞(P<0.05),细胞增殖抑制率及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与空白载体粒子组及单纯静脉移植对照组比较,转基因组兔血管内膜平均厚度明显减少(P<0.05),空白载体粒子组与单纯静脉移植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载体粒子组及单纯静脉移植对照组比较,转基因组兔移植静脉组织BMP-2蛋白表达于术后3、7和14 d明显增多(P<0.05),PCNA表达于术后7~28 d明显降低(P<0.01);空白粒子组与单纯静脉移植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P-2基因的表达能够有效抑制自体静脉移植后内膜增生及VSMC的增殖,促进体外培养VSMC的凋亡。
  相似文献   
13.
精氨酸对大肠癌病人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精氨酸(arginine,Arg)对大肠癌病人的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大肠癌病人4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每日静脉输注Arg25g、连续3d。免疫组化方法(S-P法)观察肿瘤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表达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周期各时相百分比。结果:实验组PCNA表达显著下降,由55.3%降至43.9%(P<0.01),S期%及(S+G2+M)期%亦显著降低,而对照组各指标均有显著变化(P>0.05)。结论:短期应用药理剂量的Arg可以抑制大肠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提示Arg在大肠肿瘤的综合治疗中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4.
经典whipple手术的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我院自2001年6月至2005年10月,开展保留胰腺的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s—sparing duodenectomy,PSD)9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单药治疗肺癌骨转移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46例肺癌骨转移患者进行随机临床研究,试验组23例,应用注射用唑来膦酸4mg;对照组23例,应用注射用帕米膦酸90mg。对治疗前后第7d和第14d的主要有效指标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轻微缓解MR、无缓解NR、总有效率、加用止痛剂和QOL、KPS情况以及次要有效指标临床获益率、三个月骨放疗发生率,三个月后骨相关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并分析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第7d试验组11例CR,6例PR,总有效率73.92%;对照组12例CR,5例PR,总有效率73.91%,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第14d试验组12例CR,6例PR,总有效率78.26%;对照组12例CR,5例PR,总有效率73.91%,无统计学差异。在加服即释吗啡人数比较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例。治疗7d后,患者QOL评分增加,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与对照组间无差异;治疗14天后,QOL及KPS评分均增加,且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与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三个月试验组骨放疗事件4例,发生率17.39%;对照组7例,发生率30.43%,无统计学差异。三个月后试验组骨相关事件(SRE)5例,发生率21.74%;对照组12例,发生率52.17%,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唑来膦酸能够有效缓解肺癌骨转移患者的疼痛,总体疗效与帕米膦酸相当;可提高患者的体能状况和生活质量,减少放疗等骨关事件的发生,不良反应较轻,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从而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对笔者所在地区药检局2008年1月。2009年2月发生中药不良反应的32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中药的不良反应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主要集中在中青年阶段人群中;中药不良反应涉及人体多组织器官损伤,其中过敏反应最常见,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损伤和消化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损害所占比例最少。中药不良反应的药品剂型以注射剂居首位,用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引发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是超量使用,其次为药物自身因素、剂型因素、人为因素、个体差异。结论中药不良反应应该受到重视,加强宣传教育和中药的管理,合理使用中药,谨慎选择使用静脉注射药物,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能量红激光局部照射对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取80只大鼠,随机分为单纯自体静脉移植组(对照组,n=40)和低能量红激光局部照射组(激光组,n=40).两组大鼠分别于术后第3 d、7 d、14 d及28 d取移植静脉段(每时相组各l0只)固定,行HE染色、弹力纤维染色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染色,应用光学显微镜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测定其内膜厚度和管腔面积.结果术后第3 d,两组管腔横截面积及内膜平均厚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激光组术后第7 d、14 d、28 d内膜平均厚度低于对照组(P<0.05),管腔横截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PCN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激光组移植静脉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受到明显抑制(P<0.01).结论低能量红激光局部照射可以抑制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及VSMC的增生,减少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以纳米粒子为载体的人p27kip1基因转染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包载p27kip1基因,制备纳米级粒子混合物.转染培养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建立自体静脉移植动物模型,随机分成转基因组、空白载体对照组、单纯静脉移植组.分别于术后3、7、14、28 d取材,进行苏木素-伊红(HE)及Verhoeff 染色检测内膜厚度、Western blot检测p27kip1基因蛋白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外周血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E2F表达.结果转基因组表达蛋白,3、7、14 d较其他俩组明显增多(P<0.05);转基因组内膜平均厚度较其他组明显减少(P<0.01),对照组及单纯静脉移植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基因组PCNA的表达7~28 d较其他组明显降低(P<0.01),其E2F的表达7~14 d较其他组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及单纯静脉移植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粒子可以作为转基因载体,p27kip1抑癌基因的表达能够有效抑制自体静脉移植后内膜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揭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纳入自2014年10月4日至2015年9月30日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消化内科门诊符合NERD诊断的17例患者及健康志愿者17名。使用内镜联合Endo Flip技术对胃食管交界的横截面面积(CSA)、球囊内压力和顺应性(Δv/Δp)进行测定。结果随球囊容积增加,胃食管交界处的顺应性NERD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横截面积和球囊内压力变化不明显。结论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的胃食管交界的顺应性增加可能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正>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又称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是一种较新的高分辨率、非接触性、无创的生物组织成像技术。OCT技术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眼部的光学特点,OCT技术在眼科临床应用发展得最快。近年消化内镜技术飞速发展,包括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