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7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51.
目的 探讨不同阶段的慢性肾病(CKD)患者磷脂酰丝氨酸(PS)外翻与氧化应激水平、血管内皮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收治的CKD 2~5期患者88例。根据CKD分期分为轻度(2~3期)20例、中度(4期)15例、重度(5期)53例3组,比较其临床资料,检测血液P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分析3组患者上述指标表达水平差异,并分析其中的相关性;另选取静脉血管标本40例,CKD5期患者行自体动静脉瘘(AVF)30例,肢体外伤手术正常10例,将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GPx、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在静脉内皮细胞内的表达情况。结果 3组CKD患者血清SCr、BUN、UA水平随病情加重而升高(F=61.316、43.258、5.044,P均<0.001);血清MDA、eNOS水平随病情加重而升高,SOD、GPx表达随病情加重而降低(F/P=6.984/0...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蝉花菌丝对肾间质纤维化大鼠肾间质TGF-β1、CTGF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的方法制备单侧输尿管梗阻(UUO)肾间质纤维化大鼠模型。实验分组为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冬虫夏草组、蝉花高剂量组、蝉花中剂量组和蝉花低剂量组,实验周期为25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方法,分别检测肾组织TGF-β1、CTGF蛋白及其mRNA表达,使用图像分析系统对结果进行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统计分析。结果:UUO模型组大鼠肾间质中TGF-β1、CTGF蛋白及mRNA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5~0.01);不同剂量的蝉花菌丝组TGF-β1、CTGF蛋白及mRNA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0.01),呈明显的量效依赖关系;蝉花菌丝大剂量组的TGF-β1、CTGF蛋白及mRNA的表达量较虫草组为低(P〈0.05~0.01)。结论:蝉花菌丝可以通过下调TGF-β1、CTGF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对UUO肾间质纤维化大鼠肾脏起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蝉花菌丝联合海昆肾喜胶囊对糖尿病肾病(DN)肾小管上皮细胞自噬-溶酶体的影响与机制。 方法将24只大鼠腹腔单次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SD大鼠高血糖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DN)和治疗组(DN+蝉花菌丝联合海昆肾喜胶囊),用药24周;另外10只未诱导高血糖大鼠设为对照组。检测各组大鼠肾功能指标,取肾皮质行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Western印迹检测大鼠分离肾小管的胶原蛋白-Ⅲ、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录因子EB(TFEB)、自噬泡标记蛋白LC3和自噬底物p62表达。将HK-2细胞分为牛血清白蛋白(Co-BSA)组、Co-BSA治疗组、糖基化终末产物-BSA(AGEs-BSA)组及AGEs-BSA-治疗组。Western印迹检测各组细胞p62、TFEB表达;以TFEB质粒转染HK-2细胞,通过RT-PCR检测过表达效率,观察各组HK-2细胞溶酶体红色荧光探针荧光强度,并检测各组细胞组织蛋白酶活性。 结果与对照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血肌酐(Scr)、24 h尿蛋白水平增高、LC3、p62、胶原蛋白-Ⅲ和α-SMA表达明显增多,而肾小球滤过率(GFR)、TFEB表达明显减少。与模型组大鼠相比,治疗组大鼠的Scr、24 h尿蛋白均明显降低,GFR明显升高,LC3、p62、胶原蛋白-Ⅲ和α-SMA表达明显减少,TFEB表达明显增多。在HK-2细胞中,TFEB和p62的表达情况与在大鼠肾组织中相似。与Co-BSA组相比,AGEs-BSA组的探针荧光强度和组织蛋白酶活性明显减弱;过表达TFEB后,AGEs-BSA组的荧光强度和组织蛋白酶活性均明显增强。 结论蝉花菌丝联合海昆肾喜胶囊对糖尿病肾小管上皮细胞可能具有上调TFEB表达、调节自噬-溶酶体通路的作用。  相似文献   
54.
正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随着全球糖尿病患病率的上升,DN的发病率也正在迅速增长,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DN是目前西方国家引起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首要原因[1]。国内数据亦显示DN导致的ESR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北京市DN导致血液透析患者已从2003年的10.2%上升至2011年的35.1%[2]。中医药在治疗DN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其丰富的理论有望为DN的治疗开启新的思路。近年来,络病理论的发展为肾脏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切入点[3]。刘玉宁教授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从络病学说入手,总结出糖尿病肾病"络胀"、"络痹"、"络积"的病机发展规  相似文献   
55.
56.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预测六味地黄丸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作用靶点。方法:检索TCMSP、HIT、Swiss Target Prediction、Drugbank、Dis Ge NET等数据库挖掘六味地黄丸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和糖尿病肾病相关基因;借助Cytoscape3. 2. 1软件构建"中药化合物成分-靶点"网络,根据网络拓扑参数获得该网络中较重要的节点;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化合物靶点PPI网络;利用Cytoscape 3. 2. 1中的插件Reactome FI对化合物靶点进行通路富集。结果:六味地黄丸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关键节点有:PI3K调节亚基1(PIK3R1),PI3K催化亚基(PIK3CA),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c-Jun氨基端激酶(JUN),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和3 (MAPK1、MAPK3),转录因子p65 (RELA),酪氨酸蛋白激酶1 (JAK1),核因子NF-κBp105亚基(NFKB1),白介素4、10和13,血小板活化、信号传导和聚集,胶原蛋白降解,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活化等。结论:六味地黄丸可能降低肾脏过度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改善血流动力学、促进基质金属蛋白酶活化、降解胶原蛋白积累等多途径、多信号通路共同发挥对于DN的早期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7.
58.
目的探讨蝉花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球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ion 2homolog 1,SIRT1)表达的影响及其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蝉花组10只、DM模型组10只、DM+蝉花组10只,DM模型组与DM+蝉花组以单次腹腔注射含链脲佐菌素柠檬酸盐缓冲液60mg/kg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对照组与蝉花组单次腹腔注射等量柠檬酸盐缓冲液。蝉花组和DM+蝉花组给予蝉花菌丝提取液1.8g/(kg·d)灌胃治疗,对照组和DM模型组给予饮用水灌胃。治疗期间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于24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肾功能,取肾皮质行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肾小球SIRT1基因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DM模型组和DM+蝉花组大鼠体质量、血浆胰岛素水平较对照组和蝉花组明显降低(P〈0.01),食物摄取量、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较对照组和蝉花组明显增高(P〈0.01);DM+蝉花组尿素氮、24h尿白蛋白、24h尿蛋白、尿白蛋白肌酐比和肾脏指数((17.80±2.46)mmol/L、(789.00±103.20)μg/d、(18.20±3.05)mg/d、(64.50±8.34)μg/mg、8.00±1.36)较DM模型组((22.90±3.29)mmol/L、(1 495.00±251.30)μg/d、(25.00±3.88)mg/d、(82.20±13.32)μg/mg、8.53±1.57)明显降低,大鼠肾组织系膜面积比、肾小球硬化指数及肾小球基底膜厚度((17.80±4.87)%、56.20±17.10、(229.40±40.87)nm)较DM模型组((26.20±6.11)%、81.00±19.48、(320.70±54.09)nm)明显减少(P〈0.05),肾小球SIRT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77.80±13.84)%、(70.60±15.17)%)较DM模型组((36.80±12.03)%、(27.00±15.38)%)明显增高(P〈0.05)。结论蝉花可上调糖尿病大鼠肾小球SIRT1表达,可能是其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黄芪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获取黄芪中含有的活性成分及成分所对应的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挖掘糖尿病肾病疾病靶点,结合化合物及疾病靶点,构建成分-靶点网络图,并针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黄芪中含有24个活性成分,对应糖尿病肾病110个靶点,可通过AGE-RAGE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IL)-17信号通路等调控糖尿病肾病增殖、凋亡、炎症等过程。结论:网络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可通过多种通路途经发挥作用,可为今后开展黄芪治疗糖尿病肾病相关实验验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0.
<正>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一种以足细胞损伤以及肾小球基底膜上皮下免疫复合物弥漫性沉积伴基底膜弥漫增厚为主要特征的肾小球疾病,是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的主要病理类型,约占NS的22%~33%~([1])。MN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