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4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1.
杨沙  刘艳君  余玉明 《器官移植》2016,(4):312-314,323
碳二亚胺(ECDI)是一种化学偶联剂,近几年关于ECDI偶联脾淋巴细胞(ECDI-SP)或供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对ECDI-SP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与传统移植免疫耐受诱导方案包括淋巴细胞相关途径以及阻滞共刺激分子途径等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32.
肾移植术后患者Toll样受体4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然免疫相关分子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 TLR)是Medzzhitor和Janewary等[1]在1997年发现的人类模式识别受体,最近研究显示[2],TLR4等分子可能通过调控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的活化,CD80等第二信号的表达,在移植免疫中发挥重要角色.为了解TLR4在肾脏移植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我们对肾移植术后患者TLR4和其下游分子CD80+的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3.
心理学专业免疫学教学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索和总结适合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特点的免疫学教学,根据应用心理学的专业特点对免疫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调整,收到良好效果,深受学生欢迎。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总结应用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ATG)诱导联合标准免疫抑制方案治疗的经验,提高肾移植后人、肾长期存活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12年1月间1632例次应用ATG诱导联合标准免疫抑制方案的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术后1、3、5、10、15年人、肾存活率,移植后并发症及其处理原则,及其他影响移植效果的因素.结果 肾移植后1、3、5、10、15年的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7.0%和96.7%、93.2%和87.8%、88.2%和77.8%、78.5%和51.7%、40.2%和30.4%.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率为9.1%(149例次),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发生率7.7% (126例次),慢性移植肾功能丧失发生率为17.9%(292例次).移植后感染发生率为13.4%(219例次),恶性肿瘤发生率为1.2%(19例).死亡124例,死亡率为7.6%,其中死因为感染占53.2%(66例),心脑血管并发症占33.9%(42例),恶性肿瘤占8.9%(11例).结论 应用ATG诱导治疗联合标准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可有效预防肾移植术后早期AR,是提高人、肾长期存活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5.
目的:总结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供器官的切取方法,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999~2006年共行肝肾联合移植18例,肝胰联合移植1例,胰肾联合移植6例,均采用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技术,优先灌注腹主动脉,于小肠系膜根部分离肠系膜上静脉,插管灌注肝门静脉,整块切取肝、脾、肾、以及胰腺和部分十二指肠。结果:腹腔多器官联合切取时间为(16.0±3.0)min,热缺血时间(3±1.2)min,所有供器官、血管无损伤,灌注良好。术后移植物功能恢复顺利,无移植肝原发无功能发生,无严重胆道并发症发生。肝肾联合移植患者术后ALT恢复正常时间为(8±3.2)d,Scr恢复正常时间为(6±2.8)d)。肝胰联合移植患者1周内ALT恢复正常并脱离胰岛素治疗。胰肾联合移植患者术后1周内脱离胰岛素治疗,2周内Scr功能恢复正常。所有患者随访至今,存活1~7年,移植物功能正常。结论:采用尸体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技术能快速优质切取肝、脾、肾、以及胰腺和部分十二指肠,缩短热缺血时间,减少动脉损伤,提高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存活。  相似文献   
36.
患儿男 ,5岁 ,被沸水烫伤后在当地医院用湿润烧伤膏治疗 ,因创面感染溃烂 ,不能进食 ,日渐消瘦 ,病情垂危 ,于伤后 31d转来我院。查体 :体温 37℃ ,脉搏 130次 /min ,呼吸2 4次 /min ,体重 9.0kg。一般情况差 ,重度脱水 ,反应迟钝 ,口唇苍白 ,口腔黏膜、舌及齿龈被白色膜状物覆盖 ,舌尖及舌体两侧糜烂。烧伤面积 40 %TBSA ,均为肉芽创面 ,创面分布于前后躯干及四肢 ,药膏、坏死组织及脓性分泌物附着在创面上 ,有恶臭味 ,右髂骨外露。实验室检查 :血红蛋白 5 2 g/L ,总蛋白 2 1g/L ,球蛋白 16 g/L ,血钾 2 .8mmol/L…  相似文献   
37.
肾移植术后早期血清可溶性CD14水平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肾移植术后早期血清可溶性CD14(sCD14)水平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连续选取51例肾移植患者,检测术前1h和术后1~10d血清sCD14水平,观察肾功能恢复情况。根据术后2周内发生排斥反应与否分为排斥组和无排斥组,将2组患者的血清sCD14水平和血肌酐(Scr)水平进行比较。结果51例中发生排斥反应13例,发生排斥反应平均时间为7d。术前1h排斥组和无排斥组Scr分别为(789±221)和(742±234)μmol/L,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10d Scr水平排斥组高于无排斥组,其中第3、5~10天2组Scr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237±104)和(160±70)、(176±85)和(117±46)、(174±81)和(112±40)、(173±81)和(112±39)、(209±53)和(112±38)、(203±73)和(103±35)、(181±50)和(102±31)μmol/L。术前1h血清sCD14排斥组为(9.55±5.71)mg/L,与无排斥组(8.99±3.89)mg/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5天血清sCD14水平排斥组均高于无排斥组,分别为(15.52±6.60)和(9.85±4.11)、(15.48±5.85)和(7.53±3.79)、(12.15±4.45)和(5.88±3.95)、(10.84±4.11)和(4.88±3.17)、(7.61±5.37)和(4.66±1.91)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斥组和无排斥组术后第1天血清sCD14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而后呈逐渐下降趋势。结论肾移植术后sCD14水平升高早于临床急性排斥反应,术后前5d内的sCD14水平可作为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肝肾联合移植中肝脏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至2006年6月18例接受肝肾联合移植患者的资料,并以同一供体的对侧肾脏所完成的单独肾移植18例受者作为对照,2组患者年龄、性别、血型、冷热缺血时间、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肾病原发病、免疫抑制方案等条件基本匹配。对2组患者间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AR)、慢性排斥反应(CR)、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发生率以及出院时血肌酐(SCr)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肝肾联合移植组AR和DGF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单独肾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对33.3%,P= 0.044;0对27.8%,P=0.023);肝肾移植组CR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独肾移植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对11.1%,P=0.243)。出院时平均SCr水平肝肾移植组明显低于单独肾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1±6.0)μmol/L对(123.0±11.7)μmol/L,P=0.018)]。结论肝肾联合移植中肝脏对肾脏具有保护作用,能够维持良好的移植肾功能。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总结胰肾联合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1年10月至2004年7月行胰肾联合移植术6例,均采用供者十二指肠与受者空肠侧侧吻合的改良式胰液肠腔引流术式,术前口服吗替麦考酚酯500mg,他克莫司2mg,术中用甲泼尼龙(MP)1.0g。术后2例用2剂抗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4例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诱导治疗,术后1~3d分别用MP冲击治疗,术后第2天开始应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维持治疗。每日用那屈肝素钙(速避凝)或前列地尔等抗凝药物防止移植胰腺血栓形成。应用生长抑素预防移植胰胰腺炎。术后3~5d肾功能恢复顺利时加用更昔洛韦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术后随访15~49个月。结果 6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血糖6~16mmol/L,应用小剂量胰岛素5~10d后停用,6例患者血糖均维持在正常范围。1例术后第7天出现他克莫司浓度过高所致肾中毒,经血液透析治疗3次,他克莫司减量后,肾功能恢复正常。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第14、20、22天并发消化道出血,经对症治疗后出血停止。术后早期未发生胰瘘、肠瘘和血栓形成等并发症。6例均存活,存活4年以上者1例,3年以上者3例,2年和1年以上者各1例。胰腺功能良好,血糖正常。5例血肌酐(Scr)正常;1例Scr〉400μmol/L。结论 胰肾联合移植是治疗Ⅰ型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方法,改良式胰.十二指肠及肾一期联合移植术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更符合生理,术后并发症少。供器官质量、组织配型、胰液引流方式、围手术期合理用药和术后远期感染是影响患者术后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0.
TOLL样受体与移植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OLL样受体是最近发现的天然免疫模式识别受体,在机体抵御外来致病微生物 入侵,启动获得性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新近的研究发现,TOLL样受体在移植免疫反应中扮演 重要角色,本文就TOLL样受体与移植免疫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