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0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4篇
医药卫生   58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骨折的愈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能否成功愈合取决于多种内源和外源因子,愈合过程中的一些因素改变往往导致骨折的延迟愈合甚至骨不连。骨不连的发生率在5%~10%之间,随着严重损伤患者数量增多,骨不连发生率亦在随之增加。骨不连有很高的社会经济负担,主要是由间接成本造成的,如由于治疗时间长而造成的生产力损失。近年来,对于骨不连发病的影响因素、诊断及治疗方式的研究加深了外科医师对骨不连的认识。随着对骨不连认识的不断深入,外科医师对骨折的早期处理也进行了改善,从而降低了骨不连发生的风险,另外对骨不连本身的处理方式也得以进一步改良。本文的目的即在于回顾目前已发表的文献,以期增加临床医师对骨不连这一骨折并发症的认识以及为临床上选择恰当合理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2.
余斌 《医学信息》2002,15(1):31-31
目的 确定转移性前列腺癌及转移性肾细胞癌中肿瘤新生血管是否表达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 (PSMA)。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 (Prostatespecificmem braneantigen,PSMA)是近年来克隆出的一种膜结合糖蛋白 ,分子量为 10 0 KD,是一种细胞膜表面标志物 ,和转铁蛋白有序列同源性 ,其含量在前列腺癌细胞中最高 ,近年来发现在非前列腺原发的恶性肿瘤的新血管生成细胞中亦有 PSMA的表达。方法 取 2 2例转移性前列腺癌及 2 0例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别取其骨、淋巴结、肝、肺及软组织。利用生物素 -抗生物素的结合反应 ,研究抗 PS…  相似文献   
83.
熊元  米博斌  闫晨晨  李卉  周武  孙云  夏天  曹发奇  侯志勇  于腾波  喻爱喜  赵猛  谢肇  赵劲民  吴新宝  蒋协远  余斌  张殿英  吴丹凯  刘光耀  刘国栋  花奇凯  刘梦非  胡益强  程鹏  薛航  卢力  楚翔宇  胡良聪  陈朗  查康康  林传陆  余臣焱  陶然阳  林泽  谢旭东  韩艳玖  郭晓东  叶哲伟  周启胜  刘勇  王俊文  夏平  车彪  胡冰  何承建  王光林  王栋梁  林凤飞  倪江东  王爱国  傅德皓  董世武  陈林  许新忠  苏佳灿  唐佩福  姜保国  张英泽  付小兵  刘国辉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专业委员会创伤骨科与多发伤学组 《中华创伤杂志》2023,(6)
慢性难愈性创面(CRW)因其发病机制复杂、病程较长及预后差等原因, 是临床上面临的最具挑战性难题之一。针对CRW病因复杂、疗效不佳的现状, 相关领域诊疗专家有必要对CRW的诊疗方法进行系统性总结, 并制订规范化诊疗指南。为此,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及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专业委员会创伤骨科与多发伤学组共同组织相关专家, 依据需求牵引及循证医学的原则针对临床问题形成推荐意见, 最终制订《创伤骨科慢性难愈性创面诊疗指南(2023版)》, 从CRW的流行病学、诊断、治疗、术后管理、并发症预防与合并症管理及康复治疗与健康教育等方面提出9条推荐意见, 为CRW的诊疗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探讨新型神经阻滞针在老年下肢关节置换术行连续股神经阻滞麻醉及术后镇痛中不同定位方法的优势。方法 选择择期行膝和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65岁)共60例,ASA分级Ⅰ~Ⅲ级,随机分成3组,应用新型神经阻滞针,分别使用鞘膜突破定位、B超引导定位和二者结合的定位方法行患肢连续股神经阻滞并留置导管术后镇痛。观察3组患者一次操作置管成功率、平均操作时间,术后安静/活动时镇痛效果、恶心呕吐发生率、穿刺置管部位有否感染、神经损伤、局麻药物毒性反应、其他镇痛药物使用量、导管平均留置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等。结果 鞘膜突破定位组一次操作成功置管为75%,置管平均操作时间(3.1±0.4)min;超声引导组一次操作置管成功率90%,置管平均操作时间(4.9±0.7)min;鞘膜突破结合B超定位组一次操作置管成功率90%,置管平均操作时间(3.5±0.5)min,置管平均操作时间每两组之间互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一次操作成功率鞘膜突破定位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毕6、12、24、48h静止/活动时VAS镇痛评分、镇静评分、恶心呕吐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均无显著区别;3组患者均未出现穿刺置管部位感染、局麻药物毒性反应及呼吸抑制等并发症,也均未使用其他止痛药物。3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4.27±6.6)h;镇痛结束拔除留置导管后仅超声引导组有1例患者大腿前部及膝关节内侧皮肤略感麻木,余患者均异常症状。结论 使用新型神经阻滞针在老年下肢关节置换术后行连续股神经阻滞麻醉及术后镇痛,采用鞘膜突破定位、超声引导定位及两者结合定位镇痛效果相似。鞘膜突破定位与超声引导定位相结合的定位方法可缩短置管操作时间,一次操作成功率高,可供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85.
前臂中段断肢再植后,因损伤断裂的远端肌组织失神经支配,必然发生变性、粘连,阻碍近端正常肌组织的伸缩效应,引起手伸屈功能障碍。目前尚无理想的补救办法。我们将远端失神经支配的变性、粘连组织切除,保留远侧肌腱,利用骼胫束条桥接远端肌腱和近端肌组织及肱三头肌、肱二头肌,肱肌恢复手的伸屈功能及肌力,获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1 病例摘要 例 1男性, 29岁,例 2男性, 18岁,均前臂中段断肢再植。两患者手的抓、握、捏功能丧失。治疗方法 (1)将远端失神经支配变性、粘连的肌组织切除,保留肌腱、肌腱膜,并将各肌腱分离备用。…  相似文献   
86.
陈旧性肱骨解剖颈骨折并肩关节前脱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陈旧性肱骨解剖颈骨折并肩关节前脱位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手术切开行肩关节复位、解剖颈复位及螺丝钉固定,肩关节稳定性差者以克氏针固定,术后行康复治疗。结果:随访18~36月,未发现肱骨头坏死,肩关节功能大部恢复,肩部活动时痛3例,合神经损伤病例肌力恢复至Ⅳ级。结论:制定细致的手术及康复方案能治愈陈旧性肱骨解剖颈骨折并肩关节前脱位,并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7.
应用缝匠肌治疗伸膝功能障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应用缝匠肌前移治疗髌骨向外移位和加强伸膝力量。方法 游离缝匠肌下1/3段、下2/3段,其止点不切断,移至髌骨前固定。结果 治疗髌骨软化症8例10膝,随访7例8膝,髌股关节痛消失;髌骨半脱位7例9膝,随访6例7膝,髌骨无再半脱位;复发性髌骨脱位15例18膝,随访12例13膝,髂骨无再脱位;股四头肌瘫痪53例,随访34例,伸膝平均肌力由术前0.89级,增至2.76级;膝关节伸直型僵硬12例,随访  相似文献   
88.
双侧胸脐皮瓣修复手及前臂巨大创面1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院自 1995年以来 ,应用双侧带蒂胸脐皮瓣修复手及前臂部巨大创面 10例 ,其中女性 3例 ,男性 7例。年龄 18~ 41岁。损伤性质 :机器伤 6例 ,碾压伤 3例 ,烧伤 2例。部位 :全手皮肤缺损 5例 ,全皮手肤缺损加前臂下 1/ 3皮缺损 3例 ,全手皮肤缺损加前臂下 1/ 3前部和后 1/ 3部皮肤缺损各 1例。病程 :急诊 6例 ,中晚期 4例。创面性质 :新鲜创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肌腱及骨外露 ,陈旧性损伤有不同程度的骨及肌腱外露和创面感染。创面大小 :手及前臂掌面 :(12~ 2 0 ) cm× (5~ 7) cm,手及前臂背面 :(12~ 2 1) cm× (5~ 8) cm。皮瓣大小 :双侧 (1…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探讨新型内镜鼻面罩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气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60例拟行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气管插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试验组(n=30): 对照组采用鼻导管供氧右美托咪定联合低剂量丙泊酚静脉麻醉,试验组采用新型内镜鼻面罩供氧右美托咪定联合低剂量丙泊酚静脉麻醉。记录两组患者SPO2<90%发生率、插管时间及麻醉前(T0)、麻醉后(T1)、纤维支气管镜进入气道即刻(T2)、气管导管送入即刻(T3)、气管插管后5min(T4)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心率(heart rate, HR),比较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估患者麻醉效果评估。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气管插管。试验组SPO2<90%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插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麻醉前(T0)相比,两组MAP、HR在T1时点降低(P<0.05);组间比较,两组MAP、HR在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效果均较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组方法均能安全有效地用于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气管插管。新型内镜鼻面罩可有效防止静脉麻醉所引起的舌根后坠,保障呼吸道通畅,且供氧充分便捷,值得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气管插管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