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3篇
医药卫生   52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21.
目的 探讨低剂量尿激酶较长时间经导管直接溶栓术(CDT)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搜集2005年1月至2011年3月间,采用CDT治疗且至少有12个月临床随访资料的,单侧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CDT期间患者出现的并发症、血栓清除率、置管灌注持续溶栓时间、尿激酶用量、患肢消肿程度以及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计数资料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LSD检验.对不同时间点的血栓清除率比较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 CDT期间没有肺栓塞和大出血发生,小的出血并发症10例(15.9%),其中沿血管鞘边缘渗血3例、穿刺点周围皮下瘀斑或血肿3例、血尿3例、牙龈出血1例.因置管引起并发症4例(6.3%),其中穿刺点周围软组织炎症表现3例、血管鞘周围继发血栓1例.53例(84.1%)患者CDT第4~8天血栓溶解程度达到Ⅲ级和Ⅱ级.CDT中,尿激酶50万U/d和75 U/d灌注溶栓获得的血栓清除率分别为(91.2±10.1)%和(91.3±12.2)%,明显优于25万U/d的(75.9 ±20.1)%(P<0.05),但尿激酶50万U/d和75万U/d二者间的血栓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激酶50万U/d和75万U/d灌注溶栓达到Ⅲ级时的平均置管时间[分别为(7.1±0.9)d和(6.2±1.3)d]与Ⅱ级时的平均置管时间[分别为(6.4±1.0)d和(6.0±0.8)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置管灌注时间的延长,平均血栓清除率有增加的趋势(P<0.05).CDT 24 h后58例(92.1%)患肢软组织张力减轻,48 h后患肢周径[大腿中部为(54.25±5.79) cm,小腿中部为(44.05 ±5.18)cm]缩小,同术前[大腿中部为(56.46±5.91)cm,小腿中部为(45.68 ±5.16)c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患肢周径[大腿中部为(49.00±4.67)cm,小腿中部为(38.41±4.15)cm]同健侧[大腿中部为(48.38±4.68)cm,小腿中部为(37.73±3.92) 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髂静脉支架通畅率91.1%(41/45).12个月时多普勒超声显示11例开通的股静脉瓣膜功能有反流征象.结论 采用低剂量尿激酶、较长时间经导管直接溶栓术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22.
背景:理想的支架材料必须对机体无毒性,无免疫排斥反应,并能适时地降解,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能否长期存留体内并发挥功能值得研究。 目的:观察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植入鼠体内后机体局部组织生物相容性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材料:实验于2006-03/2006-07在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选用18只雄性BALB/C小鼠,体质量(202)g,雌雄各半:1只昆明小鼠,体质量20g:1只雌性家兔,体质量2.5kg,以上实验动物均由吉林大学基础医院实验动物部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猪松质骨(髂骨)为市售。实验用IMDM培养基为美国Hycolone公司产品,FBS购自美国GIBCO公司,四甲基偶氮唑盐及ConA均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 方法:采用猪髂骨制备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①采用随机抽签法将BALB,C小鼠分成支架材料植入组、异种骨植入组及对照组,每组6只。支架植入组将支架植入到BALB/C小鼠的下肢肌肉内,异种骨植入组将昆明鼠骨植入到BALB/C小鼠下肢肌肉内,对照组仅将局部肌肉损伤。②术后21d取材料植入部位及周围组织,大体及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进行观察材料与组织相容性:采用刀豆蛋白A诱导各组脾淋巴细胞转化,酶联免疫检测仪在λ570nm波段检测并记录淋巴细胞刺激指数。以补体依赖性细胞毒实验评估各组小鼠免疫功能,即采用酶联免疫检测仪在λ570nm波段检测并记录各组吸光度值,计算细胞杀伤率。 主要检测指标:①植入物周围组织相容性。②刀豆蛋白A诱导后淋巴细胞刺激指数。③补体依赖性细胞毒实验各组细胞杀伤率。 结果:18只BALB/C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  相似文献   
523.
目的探讨CTA融合导航技术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EVAR)术中的应用价值,评价CTA融合导航在髂内动脉保留策略中的技术优势。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在珠海市人民医院接受CTA融合导航EVAR术治疗的12例肾下型未破裂出血腹主动脉瘤患者。术前CTA扫描确诊,术中配准术前CTA与术中DynaCT扫描重建图像后,将融合图像叠加至术中透视影像,作为导丝等器械的路径导引。融合图像可作为双肾动脉支架锚定的参照。融合导航下根据髂动脉受累程度行髂内动脉单侧或双侧保留治疗。结果12例融合导航手术均获得成功。其中5例单侧髂内动脉栓塞并保留一侧髂内动脉,1例双侧髂内动脉重建,6例支架远端固定于髂总动脉远端并保留双侧髂内动脉。术后均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CTA融合导航技术辅助EVAR手术安全可行,无需使用对比剂,有助于保留髂内动脉,技术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24.
目的为了进一步阐明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可能作用机制,探讨脑电生物反馈处理对ADHD动物模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行为学和纹状体即早期基因fosB表达的影响。方法 SHR和对照的WKY大鼠分为处理组和未处理组,处理组给予脑电生物反馈处理,每次10 min处理20次后,利用开场试验验证SHR模型的行为学表现,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SHR和对照组大鼠的脑纹状体FosB蛋白表达进行研究。结果与未处理组相比,SHR经脑电生物反馈处理后在开场实验中SHR穿越格子的次数(51.30±19.84)较未处理组(75.80±13.12)明显减少(P<0.01),而SHR处理组脑纹状体FosB蛋白阳性细胞平均吸光度表达(0.515±0.017)较未处理组(0.168±0.028)显著增加(P<0.01);WKY大鼠组脑电生物反馈处理前后,开场试验中穿越格子次数无差异(P>0.05),但fosB的表达也呈上调趋势(P<0.05)。结论脑电生物反馈处理可改善SHR多动行为及增加脑纹状体内即早期基因fosB的表达,影响神经可塑性,而其对ADHD的治疗作用可能机制之一就是通过该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525.
526.
目的:评估一种自制的下腔静脉滤过器血栓栓子的捕获率、稳定性和安全性。方法:使用下腔静脉(IVC)血流循环模型,评估滤过器在水平位和垂直位时血栓栓子捕获率和其定位稳定性。将滤过器置入猪IVC内后进行影像学检查,于1周和12周处死取材,进行大体标本观察和光学显微镜检查。结果:①滤过器在直径20mm的IVC模型中对4mm×20mm和4mm×30mm猪血栓子的捕获率在水平位时分别为(54±11.40)%和(84±11.40)%;垂直位时分别为(68±13.04)%和(88±13.04)%。滤过器捕获猪血栓子后无明显移位。②滤过器置入猪IVC内后影像学检查,IVC通畅,未见IVC内血栓形成和IVC穿孔,滤过器保持良好形态,滤过器无倾斜和移位。③滤过器置入1周,滤过器取出无明显困难,与滤过器接触的IVC内膜损伤剥脱。12周时滤过器被新生内膜完全覆盖,增生内膜光整。结论:该滤过器具有较高的血栓栓子捕获率、良好的定位稳定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27.
该文报道2例儿童脂蛋白肾病(lipoprotein glomerulopathy, LPG)病例, 2例患儿Sanger测序结果均提示载脂蛋白E基因突变[分别为c.127(exon3)C>T, p.R43C(p.Arg43Cys)、c.494(exon4)G>C, p.R165P(p.Arg165Pro)], 肾脏病理均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内大量脂蛋白栓子形成, LPG诊断成立。LPG起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 容易被漏诊误诊, 肾活检病理检查为确诊手段, 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 需接受长期降脂治疗。  相似文献   
528.
目的:探究加味升降散对儿童免疫球蛋白A肾病(IgAN)伴急性肾损伤(AKI)的免疫调控作用及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56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加味升降散治疗。观察患儿治疗1周和2周后的肾小球功能、肾小管功能、免疫系统功能、中医证候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治疗14 d后AKI中医证候评分、血肌酐(Scr)、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NAG)酶、IgA/C3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治疗14 d后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治疗7 d后eGF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C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结束,治疗组患儿感染和复发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升降散治疗儿童IgAN伴AKI效果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免疫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