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5篇
医药卫生   11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背景与目的:中国及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患者的预后显著低于欧美人群,主要是因为肢端型黑色素瘤(acral melanoma,AM)无论是在生物学行为、临床特征、预后以及药物的疗效(主要是免疫治疗)上都差于皮肤型黑色素瘤(cutaneous melanoma,CM)。近5年在MM外科治疗和药物辅助治疗选择方面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本文回顾性分析近5年单中心经手术治疗的AM及CM患者的生存变化和相关的独立预后因素。方法:对2017—2021年在复旦大学肿瘤医院黑色素瘤诊治中心接受外科治疗的MM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病史回顾和随访收集患者完整的基本信息、原发灶特点、淋巴灶转移特征和生存状态,剔除黏膜型、原发不明、随访时间短于6个月的病例。通过生存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探讨患者生存的差异和相关预后因素。结果:本研究共入组585例黑色素瘤患者,其中AM 397例,CM 188例。中位年龄59(19~89)岁,女性占54%。AM和CM在性别、年龄、原发灶位置、基因突变分布和辅助治疗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Breslow深度、溃疡、淋巴结转移等肿瘤负荷因素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中位无疾病生存期为36个月,1、2年无复发生存期(relapse-free survival,RFS)分别为75.6%和61.2%。但两亚型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M中RFS的独立风险因素包括:原发灶溃疡(HR=2.265,95% CI:1.257~4.080),NRAS基因突变(HR=1.816,95% CI:1.211~2.725),较晚的N分期(N1、N2、N3相较N0的HR分别为1.850、4.085、4.191);保护因素为女性(HR=0.636,95% CI:0.433~0.933)和上肢原发灶(HR=0.259,95% CI:0.105~0.639)。CM中RFS的独立风险因素包括:原发灶溃疡(HR=4.073,95% CI:1.718~9.654),较晚的N分期(其中N3期的HR=5.482,95% CI:2.385~12.601)。结论:预后分析发现,原发灶的肿瘤负荷仍旧与CM和AM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而NRAS基因的突变状态则提示AM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52.
目的对比研究副神经移位膈神经与膈神经原位吻合后远端运动纤维通过率的变化特点,为副神经移位膈神经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后呼吸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250~270g。随机分成1、2、3、4、5、6月六个时间组。经颈前路正中切口显露右侧膈神经干于起始部切断,将右侧副神经在锁骨下水平发出内、外侧支之前切断,移位缝接膈神经。左侧膈神经平锁骨水平切断后原位吻合。术后第1、2、3、4、5、6月各组均取颈部正中切口显露两侧吻合的神经。分别于吻合口远、近端5mm处取材。用亚铁氰化铜法进行乙酰胆碱酯酶(AChE)组织化学染色。利用VIDS-Ⅲ型图像分析仪对运动纤维计数,远端与近端相除后得出远端运动纤维通过率。并将左、右两侧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神经吻合后随着时间的延长,两侧吻合口远端运动纤维通过率均逐渐增加。右侧第1个月的通过率为(43.86±5.21)%。第6个月为(97.55±6.93)%。左侧第1个月的通过率为(45.03±5.65)%。第6个月为(98.02±5.51)%。两侧间的差异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神经移位后吻合口远端运动纤维通过率的角度观察,副神经可作为动力神经缝接膈神经来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后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53.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42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男24例,女18例;年龄为22~73岁,平均38.2岁。其中胸椎结核11例,胸腰段结核14例,L2以下腰椎结核17例。术前采用四至六联正规抗结核治疗至少3周,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矫形内固定、椎板间植骨(人工骨),同期行前路病灶清除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术。前路手术切口根据病变节段分别采用经胸腔入路、胸膜外腹膜外入路、经腹膜外肾切口、经腹直肌旁腹膜外切口及腹正中腹膜外入路。平均手术时间为23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550ml。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术后4周下地行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8~46个月随访,平均24.3个月。全部患者植骨融合,腰背痛症状缓解,神经功能明显恢复,复查血沉及CRP均正常。结论对于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后路矫形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的一期手术方式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4.
颈椎病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前路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颈椎病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前路切除减压的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治疗颈椎病合并颈椎OPLL患者61例,其中男42例,女19例,平均57岁(45~74岁).术前明确诊断颈椎病合并OPLL者49例,术中发现合并有OPLL者12例.OPLL椎管狭窄率32%~70%,平均52%.神经功能JOA评分术前4~14分,平均9.6分.手术在常规颈前路经椎间隙或椎体次全切除减压的基础上,切除骨化后纵韧带彻底减压.结果 本组41例患者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6例经椎间隙扩大减压,14例采用椎体次全切除结合经椎间隙减压的手术方式.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3年,平均16个月.术后JOA评分8~16分,平均12.8分,神经功能恢复率25.0%~87.5%,平均65.2%.5例患者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经保守治疗后均获得痊愈,无1例出现脊髓功能损害加重.结论 颈椎病合并颈椎OPLL增加了手术难度和风险,在颈椎前路常规减压的基础上再将骨化的后纵韧带切除,保证了前路减压的彻底性,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大剂量甲基强地松龙㈣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内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 125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五组:单纯手术组30只、MP对照组30只、脊髓损伤组30只、MP治疗组30只、空白对照组5只,在实验开始后6个时间点:2h、6 h、12h、24h、48 h、72h(空白对照组任选一个时间点)取出脊髓标本进行脊髓病理形态学观察.并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脊髓组织中HSP70的表达.结果 使用MP治疗后,大体标本及HE染色观察显示脊髓的继发性损伤减轻.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空白对照组和MP对照组的脊髓组织中基本没有HSP70的表达:单纯手术组各时间点见少量HSP70表达;脊髓损伤组损伤后2h脊髓组织内出现HSP70的表达,损伤后24 h脊髓组织中HSP70表达达到高峰,并维持至损伤后72 h,HSP70表达主要出现在脊髓灰质的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中;MP治疗组脊髓组织中HSP70的表达在所有的时间点较脊髓损伤组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达高峰提前至12h.同时脊髓白质神经纤维网内也可见HSP70的表达.结论 大剂量MP可以显著增强损伤的脊髓组织中HSP70的表达,提前其表达高峰时间,扩大其表达范围.通过诱导损伤后脊髓组织大量表达HSP70可能是MP保护脊髓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56.
<正>全脊椎整块切除(total en-bloc spondylectomy,TES)技术的出现及发展,为脊柱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方向,是骨肿瘤外科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虽然TES技术越来越受推崇,但是仍然有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其近年的进展作一综述。1脊柱肿瘤整块切除的意义脊柱肿瘤切除方式包括囊内/病灶内切除、边缘切除、广泛切除[1]。由于脊柱结构中脊髓、马尾、神经根的阻挡,使得脊柱肿瘤的广泛切除难以实现,临床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脊柱转移癌局部复发伴脊髓及/或神经根压迫患者再手术治疗适应证的选择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对19例局部复发的脊柱转移癌患者行再手术治疗(局部肿瘤彻底切除或肿瘤大部切除环形减压),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对患者神经功能水平进行评价,并通过MRI,CT及X线片等评估肿瘤局部复发情况。分析患者局部复发原因、手术适应证及预后。结果 16例患者行局部肿瘤彻底切除,平均手术时间142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 447 m L;3例患者行肿瘤大部切除环形减压,平均手术时间107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783 m L。术后所有患者平均随访34.7个月,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患者局部复发主要由于初次手术未能彻底切除病灶及缺乏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结论对于脊柱转移癌局部复发伴脊髓及/或神经根再次压迫的患者,在全身状况较好的情况下,仍可考虑再次手术并结合多学科综合治疗,控制肿瘤局部复发,挽救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甚至延长生存期,但对于手术适应证需严格把握。  相似文献   
58.
枕颈部后路不同内固定的生物力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不同内固定重建枕颈部稳定性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12具新鲜人体枕颈部标本,在标本完整、枕寰枢不稳、枕颈部植骨块钛缆固定(A组)、枕颈部经关节螺钉内固定(B组)、SUM-MIT枕颈部内固定系统固定(C组)五种状态下,依次用脊柱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试其OcC1、C1,2节段的运动参数。同时对固定后的OcC1经关节螺钉(OcC1TA组)、C1,2经关节螺钉(C1,2TA组)、枢椎椎弓螺钉(C2IS组)和枕骨螺钉(Oc Screw组)在生理载荷下三维六自由度运动时,运用电测法测定四种螺钉的拔出应力,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OcC1节段,B组在屈伸运动中的运动范围和中性区显著大于C组。在侧屈和旋转运动中,A组的运动范围和中性区均明显大于B、C组。在C1,2节段,B组各方向运动的运动范围和中性区均明显小于A组。B组在旋转运动中的运动范围和中性区均显著小于C组。电测法结果显示,侧屈状态下所有螺钉局部应变均接近0;前屈和旋转时螺钉承受不同程度的拉应力,后伸时螺钉承受压应力。Oc Screw组在屈伸和旋转运动状态下,所承受的任何载荷应力均大于其他三种置钉方法。结论枕颈部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和SUMMIT枕颈内固定在控制旋转和侧屈的稳定性上有优点。枕骨螺钉承受的拉应力最大,生理环境下枕骨螺钉可能更易发生松动和断裂。  相似文献   
59.
枕颈融合内固定技术的研究是近年来脊柱外科领域的热点之一。临床上常用的枕颈融合内固定系统基本上可分为以钢丝结扎技术为基础的内固定系统和以螺钉技术为基础的钉板、钉棒系统。随着生物材料、生物工程和影像技术的进展,枕颈融合在内固定理念上有了新的突破,主要是主张有效合理的内固定,在操作上引进微创技术和影像辅助导航技术。  相似文献   
60.
目的:观察羟基磷灰石涂层人工髋关节应用于中青年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1例64个髋使用同一种羟基磷灰石涂层人工髋关节假体的中青年患者进行临床和放射线随访观察。随访时间为24~59个月(平均40个月)。结果:最后一次随访时,病人术髋的关节功能评估均为优良,平均Harri评分93分。股骨髓腔内骨化的发生率为89%;股骨柄及髋臼骨假体界面的评估均为骨性稳定。结论:羟基磷灰石涂层的人工髋关节应用于中青年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短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