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5篇
  免费   1774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22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42篇
  2017年   244篇
  2016年   12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48篇
  2012年   388篇
  2011年   345篇
  2010年   361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输尿管硬镜经术中胆总管切开处清除肝内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 方法:应用电视输尿管硬镜经术中胆总管切开处清除肝内外胆管结石3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一次性取净28例(93.3%),2例基本取尽,有效率100%。手术时间30~75 min,平均45 min。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应用输尿管硬镜经术中胆总管切开处清除肝内外胆管结石,不仅微创、高效、快速,而且安全可靠,是术中清除肝内外胆管结石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对急性胰腺炎(AP)的诊断价值。 方法:采用64排螺旋CT对86例AP患者行CT灌注成像检查,根据Balthazar分级将患者分为5组,比较各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管通透性(PS)等灌注参数,以及血尿淀粉酶(AMY)、C反应蛋白(CRP)、血细胞比容(HCT)等临床生化指标的差异,并将各灌注参数与各临床生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在AP患者中,BF与BV值随Balthazar分级增高而逐渐下降,且重症AP患者BF与BV值明显低于轻症AP患者(P=0.013,0.025),而MTT及PS值变化趋势不明显(均P>0.05);血尿淀粉酶在病程早期升高,进展为重症AP时开始下降,而CRP与HCT值随Balthazar分级增高呈逐渐升高趋势,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P患者BF,BV与HCT明显负相关(r=-0.515,r=-0.624,均P<0.05)。 结论:灌注参数BF,BV与生化指标HCT具有相关性,故螺旋CT灌注扫描对AP的诊断和严重程度的判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3.
运用精细肝脏外科理念治疗肝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运用精细肝脏外科理念治疗肝血管瘤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肝切除的52例肝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精细肝切除术23例,传统肝切除术29例。 结果:52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顺利康复,术中及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发生。精细肝切除组与传统肝切除组比较,前者手术时间延长[(128.0±25.7)min vs.(100.9±20.4)min](P<0.05),术中出血、输血例数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7.0±1.5)d vs.(8.6±1.5)d](P<0.05),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峰值[(277.5± 189.3)U/L vs.(960.0 ±635.0)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峰值[(254.2 ±191.4)U/L vs. (838.5±677.1)U/L]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降低(8.7% vs. 31.0%)(均P<0.05)。 结论:运用精细肝脏外科理念治疗肝血管瘤安全有效,较传统肝切除术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64.
目的:为探讨临床病理学因素与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从而进一步探讨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手术中同期前上纵隔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 方法:纳入5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在做颈淋巴结清扫的过程中,同时行前上纵隔淋巴结清扫取样进行临床研究,比较其与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多灶性、有无甲状腺外侵犯、有无淋巴血管侵犯,第6区淋巴结转移情况等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 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甲状腺肿瘤直径>4 cm、肿瘤有血管淋巴侵犯、6区淋巴结转移>3个,与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多灶性、有无甲状腺外侵犯无关(P>0.05)。 结论:临床病理学因素与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具有关,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手术中同期前上纵隔淋巴结清扫对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假阳性的可能因素。方法 对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期间九江地区进行的金标法(GICT)和化学发光法(CLIA)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和Ig G抗体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并分析假阳性结果的可能原因。结果 (1)胶体金法检测总抗体假阳性比例为0.03%(41/147 062),化学发光法检测IgG抗体、IgM抗体假阳性比例分别为0.08%(21/25 239)、0.06%(15/25 236);(2) CLIA法IgG抗体和IgM抗体假阳性标本复检阴性率(19.05%,13.33%)明显低于GICT法检复检阴性率48.78%(χ2=5.1746,P <0.05;χ2=5.7853,P <0.05);(3)临床诊断确定假阳性的标本检出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补体(CH50)、嗜异性抗体(forssman antibody,F. antibody)、溶菌酶(lysozyme)、甲胎蛋白(AFP)阳性标本分别为27例(58.70%)、7例(15.22%)、7例(15.22%)、3例(6.52%)、1例(2.17%)...  相似文献   
66.
我们在实验中采用NaI裂解、SiO2捕获法提取单核细胞中伤寒沙门菌DNA,与多种方法进行比较,效果较佳。1材料与方法1.1标本来源本院门诊及住院病人拟诊为伤寒沙门菌感染;标准菌株S.typhi50071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1.2PCR扩增参照...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18β-甘草次酸(GA)对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GA或阿霉素(ADM)处理肝癌细胞(Hepa1-6)及正常肝细胞(AML-12)不同时间后,分析细胞的抑制情况及半数抑制浓度(IC_(50));根据IC_(50),选择合适浓度的GA处理Hepa1-6细胞一定时间后,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低浓度GA对两种细胞增殖均无明显影响,当GA浓度8μg/m L时,对两种细胞的增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药物浓度升高、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加;ADM所有浓度对两种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浓度升高而增加,但随时间延长而减弱。GA对Hepa1-6细胞的IC_(50)低于对AML-12细胞的IC_(50),当药物作用48 h时,GA对两种细胞的IC_(50)的差值最大,而ADM对Hepa1-6细胞的IC_(50)在任何时间都高于对AML-12细胞的IC_(50);选择25μg/m L的GA处理Hepa1-6细胞48 h(该条件下,Hepa1-6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为50%,而AML-1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为3.8%),Hepa1-6细胞的明显增加,且主要是早期凋亡(P0.05)。结论:GA能够抑制肝癌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诱导肝癌细胞凋亡有关;在治疗肝癌方面,GA可能较ADM更为安全,毒副作用更小。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术后行化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5月45例术后行FOLFOX4方案化疗联合CIK治疗的直肠癌患者(CIK+化疗组)临床资料,以同期术后仅接受相同方案的45例直肠癌患者(单纯化疗组)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近期疗效、生存率以及不良反应,并分析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单纯化疗组比较,CIK+化疗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率明显升高(82.2%vs.33.3%,P0.05);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31.1%vs.22.2%,P0.05),但疾病控制率明显增加(77.8%vs.51.1%,P0.05);1、2年总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100.0%vs.97.8%;93.3%vs.80%,均P0.05),但1、2年无进展生存率明显升高(86.7%vs.62.2%;62.2%vs.40%,均P0.05);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46.7%vs.53.3%,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直肠癌术后患者的预后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及手术方式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的分化程度和病理分期是影响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术后行化疗联合CIK免疫治疗可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总体疗效,延长无进展生存时间;肿瘤的分化程度和病理分期是影响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局部切除胰体尾联合血管切除重建手术治疗晚期胰腺癌的效果。方法:将2010年—2012年收治的58例胰腺体部及体尾部晚期胰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局部切除胰体尾联合血管切除重建手术治疗后配合化疗,对照组仅接受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生存情况并分析预后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客观有效率(44.9%vs.6.9%)、疾病控制率(82.8%vs.55.2%)明显升高(均P0.05);半年生存率(79.3%vs.48.3%)、1年生存率(55.2%vs.17.2%)、平均生存时间(17.6个月vs.10.3个月)、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均明显增加(均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期、有无淋巴/血管转移是胰腺癌患者无进展生存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对于可以采取手术治疗的晚期胰腺癌患者而言,采用局部切除胰体尾联合血管切除重建手术疗效良好,可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70.
目的:评估纳米刀消融术治疗局部晚期不可切除胰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5年9月—2016年3月18例局部晚期不可手术切除胰腺癌患者行纳米刀消融术治疗,比较分析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患者术后第1天血清淀粉酶浓度明显升高(P0.05),随后逐渐降至正常水平;术后CA19-9水平呈逐渐降低趋势,且各时间点均低于术前水平(均P0.05);心肌酶指标手术前后无明显改变(均P0.05)。术后3个月内发生胰腺炎2例(11%)、低血糖、高血糖、胃排空障碍各1例(5%),对症治疗后均较快恢复,无胰瘘、出血、胆瘘等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及KP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按EORTC标准,术后完全代谢缓解2例(11%),部分代谢缓解10例(55%),代谢无变化3例(17%),代谢恶化3例(17%),客观有效率为67%,疾病控制率为83%。结论:纳米刀消融术治疗局部晚期不可切除胰腺癌安全性高,疗效显著,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