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0篇
医药卫生   127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目的:观察大肠杆菌内表达的pTYB2-T42重组质粒经纯化后获得的肿瘤抑素相关肽T42,在体外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及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于2006-06/11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完成。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肿瘤抑素相关T42肽并用几丁质亲和层析纯化。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研究10~200mg/L肿瘤抑素相关肽T42、T19、T21、T19 T21半量联合和顺铂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人SGC-7901胃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40mg/LT42肽作用24h后对细胞形态的影响,划痕修复实验研究40mg/LT42肽和40mg/L的T19肽 T21肽半量联合分别作用24,48h后对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①四甲基偶氮唑盐试验表明10~200mg/LT42肽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人SGC-7901胃腺癌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IC50分别为45mg/L和51mg/L。②40mg/LT42肽作用24h后可见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人SGC-7901胃癌细胞单个凋亡细胞与周围细胞分离,细胞皱缩呈圆形或卵圆,深染,染色质边集。③40mg/L的T42肽单独作用24h或者48h均可明显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人SGC-7901胃癌细胞的迁移(P<0.05),与40mg/L的T19肽 T21肽半量联合组比较对两种细胞的迁移能力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T42肽能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人SGC-7901胃腺癌细胞的生长及迁移,其抗肿瘤细胞作用强于T21肽,抑制内皮细胞增殖作用强于T19肽,抑制细胞增殖活性与T19肽 T21肽半量联合用药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差分回归分析技术适用于生理学相关函数未知的复杂脑高级功能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实验应用差分回归分析技术观察人脑嗅觉活动时相关中枢的动态激活区。方法:实验于2005-11/2006-01完成。选择对13例右利手、无嗅觉障碍的健康志愿者进行嗅觉刺激功能磁共振成像实验。①实验方法:刺激方式采用组块设计,先给予30次Scan(S)刺激,再给予第二次刺激15次S,之间有55次S作为控制任务;每位被试先给予愉快气体(乙酸戊酯),间隔足够长时间后,再给非愉快气体(吡啶)。采用GE Signa 1.5T echospeed MR/i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功能图像扫描。②数据分析:在AFNI平台上,数据经头动校正、空间标准化、空间平滑等处理后,再用差分回归分析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获得嗅觉实验脑激活图。阈值P=0.005。结果:11例受试者的数据进入结果分析。①嗅觉实验激活脑区(双侧皆有)为海马、眶额回、丘脑背内侧核、扣带回的背侧及喙、杏仁核、前额叶及额内侧回、颞叶、岛叶、枕叶、脑干和小脑,各脑区反应时间均较刺激时间有不同程度的延后。②愉快气体与非愉快气体激活的脑区无显著差异(P>0.005),均以右侧大脑半球激活明显(P<0.005)。结论:差分回归分析技术是嗅觉等复杂的脑功能研究可行的实验分析方法,人脑嗅觉刺激是复杂的延迟反应过程,右侧大脑半球为嗅觉"优势半球"。  相似文献   
103.
复合材料人工骨在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研制理想的人工骨材料修复骨缺损,已经成为医学和生物材料领域的研究重点。介绍几种单一及复合材料人工骨,以了解其生物相容性及其在骨缺损修复中应用的特点。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01/2007-06有关人工骨的性能、生物相容性及其在骨缺损修复中应用的相关研究文章,检索词"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磷酸钙人工骨,陶瓷人工骨,复合材料,生物相容性,骨缺损",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中文。纳入标准:①单一及复合材料人工骨在骨缺损修复中应用。②不同材料人工骨的研制、性能、安全性、生物相容性评价的研究文章。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最终纳入27篇符合标准的文献。结果:①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具有良好成骨能力和生物相容性,然而单一材料很难以满足骨缺损修复及骨组织工程细胞外基质材料的要求,将几种单一材料进行适当组合形成的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人工骨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②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作为骨移植替代物具有骨引导作用,但具有脆性大,机械强度低的缺点,通过改变理化条件,使其性质发生改变,可以提高其成骨能力,降低移植后的炎症反应和排斥反应,无毒副作用。③磷酸钙骨水泥人工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rhBMP-2/PLGA微球/磷酸钙骨水泥新型复合人工骨与单纯rhBMP-2/磷酸钙骨水泥材料相比有较高的可降解性和成骨活性,并可作为细胞因子、抗菌素等的理想载体。④陶瓷人工骨具有生物活性和骨传导作用,但存在成形不理想、强度低、韧性差等缺点。与不同材料进行不同形式复合后的陶瓷人工骨,其性质与人骨相近,可取得较好的骨修复效果。结论:单一类型材料人工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及成骨能力,但存在机械强度低、脆性大、韧性差等缺点,将不同性质的材料经过复合加工形成的复合材料人工骨,可以提高人工骨的生物学性能,便于临床骨缺损修复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4.
目的:肾移植术后糖尿病已成为影响患者术后短期及长期存活率的一项严重并发症。总结肾移植术后糖尿病的发病率及独立危险因素,并分析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其发病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选择2000-01/2004-01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肾移植,术后服用他克莫司的患者58例,均知情同意。实验分组:①预防组(n=15):移植术前处于术前免疫功能高危状态。他克莫司起始剂量为10-12μg/L。②治疗组(n=25):移植术后出现耐激素性排斥反应,需要抗体治疗。他克莫司起始剂量为10-15μg/L。⑨转换组(n=18):移植术后出现高血脂、顽固性高血压、慢性移植肾功能减退等情况,传统药物疗效欠佳,需将环孢霉素A转为他克奠司。他克奠司起始剂量为8-10μg/L。进行随访观察,分析3组患者服用他克莫司1年内出现的肾移植术后糖尿病的发病率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发病率。结果:58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58例患者中肾移植术后糖尿病的发病率为12.08%,服用他克莫司后出现肾移植术后糖尿病的平均时间为52d;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发病率为15.52%,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中肾移植术后糖尿病的发病率高于非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44.44%,6.12%,P=0.001)。②丙型肝炎的发病率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预防组及治疗组移植术后糖尿病发病率显著高于转换组(20%,16%,0%,P〈0.05)。⑧多变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肾移植术后2个月内服用他克莫司的患者,丙型肝炎病毒与他克莫司的剂量是导致肾移植术后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出现肾移植术后糖尿病的危险性比非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高出8.3倍,他克奠司浓度每增加1μg/L,患者出现肾移植术后糖尿病的危险性将增加12%。结论:肾移植术后服用他克莫司的患者肾移植术后糖尿病的发病率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5.
Immune responses to the expressed products of the CSP antigen gene of Plasmondium falciparum south in China isolate FCC1/HN in Hela cell@Yu XB @Liu YW @Luo SH  相似文献   
106.
107.
108.
AIM: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the safety of umbilical cord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 (UC-MSC) im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retinitis pigmentosa (RP). METHODS: This prospective, single-center, phase 3 clinical study enrolled 124 eyes of 82 RP patients. The patients received 5 million UC-MSCs to the suprachoroidal area with a surgical procedure.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on the 1st day, 1st and 6th month postoperatively.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 anterior segment and fundus examinations, color photography,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and visual ?eld (VF) tests were carried out at each visit. Fundus ?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 and 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phy (mfERG) recordings were performed at the end of the 6th month. Ocular and systemic adverse events of the surgical procedure were also noted. RESULTS: All of the 82 patients completed the 6-month follow-up period. None of them had any serious systemic or ocular complications.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BCVA and VF during the study (all P<0.05). The amplitudes of the P1 waves in the central areas show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mfERG recordings. There were also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implicit times of P1 waves in the central areas. CONCLUSION: Suprachoroidal administration of UC-MSCs has beneficial effect on BCVA, VF, and mfERG measurements during the 6-month follow-up period. Cell mediated therapy based on the secretion of growth factors (GFs) seems to be an effective and safe option for degenerative retinal diseases.  相似文献   
109.
目的:定量及显微观察三维多孔β-磷酸三钙支架在构建组织工程骨时的组织相容性。方法:实验于2002-07/2005-07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颌面外科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将兔的骨髓基质细胞,按一定量分置在培养板的各孔内,将多孔β-磷酸三钙支架材料置入孔内共培养,采用MTT法和碱性磷酸酶试剂盒检测骨髓基质细胞活性,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在β-磷酸三钙支架表面的微观形态。结果:①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接种前的细胞形态基本均匀一致。②接种后6d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材料表面可见较多细胞和细胞合成的丝状细胞外基质。③细胞接种后6d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基本长满材料的表面,同时在孔隙中,也有大量细胞长入。④β-磷酸三钙对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作用:培养第5天,β-磷酸三钙组对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作用(A)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0.47±0.02,0.52±0.02,t=2.281,P<0.05)。⑤β-磷酸三钙对骨髓基质细胞的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比较:在骨髓基质细胞诱导培养5,7,9d,β-磷酸三钙组碱性磷酸酶的活性(A)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5.18±0.31,6.05±0.54;12.35±0.62,14.17±0.70;15.68±0.87,17.13±1.14,t=3.302,6.025,6.019,P<0.05)。结论:三维多孔β-磷酸三钙支架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为其应用于临床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0.
目的:观察携带小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cDNA表达片段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xCA-BDNF,转染大鼠坐骨神经后基因表达的情况。方法:实验于2000-03/2002-04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完成。实验材料:体质量200g左右的Wistar大鼠90只,雌雄不限。实验方法:①制备坐骨神经损伤模型:用1%戊巴比妥钠(40mg/kg)腹腔注射麻醉大鼠。在大鼠右侧股后部作纵行切口,无菌条件下显露坐骨神经,自股中部切除10mm坐骨神经,然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30只,按不同方式处理:A组:坐骨神经缺损 硅胶管 AxCA-BDNF原液8μL;B组:坐骨神经缺损 硅胶管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溶液8μL;C组:坐骨神经缺损 硅胶管 空白病毒稀释液8μL。②灌注固定和组织切片制备:分别于术后3d、7d、14d、1个月、2个月、4个月共6个时相点,每组各取5只大鼠进行灌注。另外取5只正常Wistar大鼠作为正常对照。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等手段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和蛋白水平,定性和半定量分析测定坐骨神经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表达。结果:9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A组3d、7d、14d、1个月时近、远端神经干和脊髓(L3~6)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水平均远远高于B、C组(近端神经干:A组:90.70±3.32,108.32±3.95,110.51±2.13,60.39±3.24;B组:15.46±1.89,20.50±2.31,94.37±2.45,48.32±2.37;C组:14.49±2.03,22.42±2.24,95.28±3.66,46.47±2.11;远端神经干:A组:96.24±4.58,113.10±5.83,116.28±5.22,66.91±3.87;B组:21.37±3.39,28.56±2.67,105.62±4.31,52.54±4.15;C组:20.75±3.56,27.33±2.52,104.45±4.98,53.40±3.76;脊髓:A组:100.43±4.17,109.69±6.06,103.47±5.47,60.84±4.84;B组:50.51±4.32,37.36±3.15,35.05±3.82,35.82±3.35;C组:51.03±3.91,38.98±3.75,39.36±3.34,34.64±2.84,P<0.05,P<0.0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也高于C组。结论:通过腺病毒介导转染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在大鼠坐骨神经内得到了有效表达,并通过轴突逆行转运到了相应的脊髓神经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