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6篇
医药卫生   16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0篇
  1986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4年   3篇
  1972年   1篇
  1967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丝瓜叶中丝瓜皂甙R的化学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丝瓜(Lufa cylindrica Roem.)叶中分得一种新的五环三萜皂甙和丝瓜皂甙G,用光谱和化学方法确定新皂甙的结构为2α,21β-二羟基常春藤皂甙元-3-O-β-D-吡喃葡萄糖甙,命名为丝瓜皂甙R。  相似文献   
92.
Glenoid labrum: evaluation with MR imaging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93.
用两条不同路线合成了16个2,4-二氨基-6-(N-甲基-取代苄氨基)喹唑啉衍生物,其中13个未见报道。有4个化合物剂量5mg/kg对小鼠体内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的抑制率达100%,2.5mg/kg的抑制率大于99%;有8个化合物对培养的L1210白血病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相当或优于阳性对照药物甲氨噗呤(MTX)。  相似文献   
94.
95.
96.
目的:综合分析人工胆管设计和发展的最新进展。资料来源:通过计算机检索OVID数据库1966-01/2006-10有关人工胆管的文献,检索词“artificial bile duct”,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1994-01/2006-10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有关人工胆管的文献,检索词“人工胆管”,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选择与人工胆管相关的研究对比、经验总结、最新进展等文献,力求资料全面,排除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相关国内外文献51篇,排除重复性研究19篇,采用32篇。其中关于人工胆管研究背景6篇,自体移植5篇,纳米技术相关2篇,干细胞技术相关5篇,机械胆管结构1篇,高分子材料2篇,最新进展11篇。资料综合:胆道手术一直是外科手术的难点,术后易发生胆管狭窄、反复胆道逆行感染乃至胆汁性肝硬化等并发症,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追求设计一种人工胆管来解决胆道修复与重建的难题。在自体移植、机械结构、纳米技术、干细胞技术和组织工程高分子材料等方面分别取得了各自进展。目前更加倾向于组织工程高分子材料。结论:人工胆管的设计研究虽然在多个方面获得进展,但因自体移植、机械结构、纳米技术以及干细胞技术各自存在难以克服的弊端和限制,使其无法获得突破性成果,组织工程高分子材料成为人工胆管设计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7.
目的:观察嗅鞘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感觉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尝试用嗅鞘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后受损的传导通路。方法:实验于2004-09/2006-07在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学实验中心完成。①选取成年健康SD大鼠40只,取16只大鼠用于嗅鞘细胞的培养与纯化,剩余24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嗅鞘细胞移植组、DF12培养液组,6只/组。②模型对照组、嗅鞘细胞移植组、DF12培养液组采用脊髓横切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以T10为中心的后正中切口入路,切除T10全椎板及T9,T11的部分椎板,显露脊髓,以特制探针横预置3-0丝线于待损伤脊髓腹侧硬膜外,以剃须刀片于预置线头侧0.5mm(T10水平)将脊髓横断。假手术组仅切开T10全椎板及T9,T11的部分椎板,对脊髓未作横断处理。③造模后,嗅鞘细胞移植组以距脊髓断端1mm的平面与正中线交点为进针点,每一进针点按1.75mm,1.25mm,1.00mm,0.50mm4个不同深度分别注射嗅鞘细胞培养液0.5μL,注射速度0.1μL/min,每注射位点留针5min。DF12培养液组同法注射0.5μL无血清的D/F12培养液。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未作处理。④术后8周,各组大鼠麻醉后使用DantecKeypoint型四导诱发电位肌电图仪测定感觉及运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及波幅变化。结果:2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嗅鞘细胞移植术后大体观察:术后6周,嗅鞘细胞移植组双后肢拖步爬行、双侧膝踝关节处溃疡和压疮等失神经支配征象逐渐好转,股四头肌肌力明显恢复,拖步爬行现象改善;而模型对照组、DF12培养液组大鼠失神经支配征象无改善,假手术组未见异常。②术后8周感觉诱发电位检测结果:模型对照组、DF12培养液组均未引出感觉诱发电位波形。与假手术组比较,嗅鞘细胞移植组感觉诱发电位潜伏期明显延长[(2.640±0.294),(14.575±2.117)ms,P<0.01],波幅显著降低[(3.797±0.140),(0.403±0.078)μV,P<0.01]。③模型对照组、DF12培养液组均未引出运动诱发电位波形。与假手术组比较,嗅鞘细胞移植组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明显延长[(5.825±0.350),(10.750±1.184)ms,P<0.01],波幅显著降低[(5.200±0.432),(0.10±0.001)μV,P<0.01]。结论:嗅鞘细胞移植治疗可以调节损伤脊髓的内在微环境,加强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的恢复表达,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98.
藏族老年潜在高血糖者胰岛素抵抗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代谢综合征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但其程度具有种族差异性。观察不同胰岛素抵抗指数藏族老年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指标差异,分析藏族老年人胰岛素抵抗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①实验于2006-01/08由解放军西藏军区总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共同完成。共纳入760例藏族潜在高血糖患者,男464例,女296例;年龄(66±10)岁。有糖尿病家族史;曾经发现空腹或餐后血糖异常;明确诊断为糖耐量低减或2型糖尿病;均对检测指标知情同意。②对所有参试者进行体检、询问病史及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采静脉血检测血脂及胰岛素水平,B型超声检查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稳态模型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根据该指数0.21 ̄0.77,0.78 ̄1.06,1.07 ̄1.30,1.31 ̄1.84,1.85 ̄10.57分5组进行观察。③计量和计数资料差异比较分别采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结果:患者76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胰岛素抵抗指数患者平均内中膜厚度与内膜光滑程度比较,差异明显(F=7.39,18.48,P<0.01),胰岛素抵抗指数大的患者动脉硬化程度也较高。②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增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胰岛素抵抗指数自然对数与内中膜厚度独立相关(Beta值=0.237,0.182,0.263,0.216,0.284,P<0.05 ̄0.01),其中胰岛素抵抗指数自然对数的Beta值最大,表明胰岛素抵抗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起最重要的作用。③随着胰岛素抵抗指数增加,糖耐量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患病率显著升高(P<0.01)。不同胰岛素抵抗指数参试者的血糖、血脂、胰岛素水平差异明显(P<0.01)。结论:在藏族老年人群中,胰岛素抵抗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胰岛素抵抗指数大的患者动脉硬化程度也较高。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索壳聚糖温敏凝胶缓释广谱抗菌药物氯己定的解决办法。方法:实验于2006-03/06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化学实验室进行。将小分子药物氯己定先通过饱和水溶液法与β-环糊精制备成包结物,再共混于壳聚糖温敏凝胶中,制备载药凝胶系统。根据不同配方分为4组:空白凝胶组:壳聚糖温敏凝胶溶液;β-环糊精/氯己定包结物6mg或12mg组:壳聚糖温敏凝胶溶液 6mg或12mgβ-环糊精/氯己定包结物;氯己定组:壳聚糖温敏凝胶溶液 4.8mg氯己定。检测最终的凝胶体系的流变学性质、稳定性、体外释药特性。结果:①氯己定与β-环糊精的包合率为(40.11±4.28)%。②流变学检测显示,β-环糊精/氯己定包结物6mg或12mg组凝胶黏度随温度升高而略有升高,但其变化趋势与空白凝胶组无差异;恒温37℃条件下,此2组凝胶黏度随时间波动性变化,但其变化趋势与空白凝胶组无差异。③稳定性检测结果:37℃条件下,无论是否加载药物,溶液都在8min左右形成稳定的凝胶,凝胶外观在1个月内无明显变化。④体外释放测定结果:实验条件下,氯己定组大约12h即释放完毕,而β-环糊精/氯己定包结物6mg组在40d时,仅释放药物的60%左右。结论:氯己定共混于壳聚糖温敏凝胶后,温敏凝胶系统的性质几乎未受加入药物的影响,而氯己定从凝胶系统中释放的速度大大减慢,药物持续释放可保持1个月以上,达到了缓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0.
目的:观察成年大鼠体外原代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的转化情况。方法:实验于2005-08/2006-02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研究所细胞生物工程实验室进行,取2只4个月龄Wistar大鼠,获取胫骨和股骨骨髓,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无血清和有血清培养基进行细胞克隆,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进行细胞扩增及诱导分化。采用IX-70型荧光倒置显微镜进行形态追踪观察。诱导分化后的细胞分别用巢蛋白抗体、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抗体、胶质原性纤维酸性蛋白抗体进行标记。结果:2只实验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原代细胞的生长情况和形态变化:初接种的细胞呈悬浮状态,接种后1d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逐渐开始贴壁,2d后贴壁细胞开始增殖。3d后细胞呈长梭形及扁平状,出现聚集细胞团并有纤维发出,细胞间呈单层成纤维网状结构,纯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随培养时相的推进,细胞数呈幅度性扩增,细胞分化扩增呈散在性和聚集性细胞集落,出现干细胞克隆团。②诱导分化细胞的生长情况和形态变化:两周后分别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定向性分化。第3周换液,细胞克隆球趋于衰老期呈分裂崩解过程,形成片状细胞,向神经元分化。4周后片状干细胞发出大量的轴突及树突丝状纤维向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分裂增殖。③神经细胞特异性标志的表达:镜下观察(x200/视野)结果显示:经培养一两周后,分化细胞经巢蛋白抗体标记呈棕黄色深染为神经干样细胞,约占80%;3周后,分化细胞经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抗体标记呈棕黄色深染为神经元,约占70%;4周后,分化细胞经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体标记呈棕黄色深染为神经胶质细胞,约占90%。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分化潜能,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可诱导分化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是较为理想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