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34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41.
患者男,65岁。因肝细胞肝癌第6次TACE术后半年余,复查MRI发现肝右叶病灶增大伴下腔静脉癌栓形成而入院。患者有乙型肝炎病史30余年,于2007年12月随访AFP升高,CT发现肝左右叶肿瘤,在我院行肝左叶切除术,病理示肝细胞肝癌,分化Ⅱ~Ⅲ级。术后于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共行6次TACE,手术顺利,术后恢复均可。2009年9月  相似文献   
42.
43.
目的 观察125I粒子条-门静脉支架联合经皮经肝曲张静脉栓塞(PTVE)预防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主干癌栓(MPVTT)患者上消化道再出血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接受125I粒子条-门静脉支架植入联合PTVE治疗的原发性HCC伴MPVTT患者,统计治疗后随访期间上消化道再出血、支架通畅性和生存时间。结果 16例均成功接受125I粒子条-门静脉支架植入联合PTVE,未见严重治疗相关不良事件。随访15~1 620天,中位随访时间207天;期间10例发生上消化道再出血(其中4例死亡),中位再出血时间为185天,治疗后1、3、6及12个月累积无上消化道再出血率分别为87.50%、68.18%、53.03%及26.51%;5例门静脉支架闭塞,11例支架均通畅,中位支架通畅时间为252天,治疗后1、3、6及12个月累积支架通畅率分别为100%、93.33%、84.00%及31.50%。共14例死亡,中位生存时间为210天,治疗后1、3、6及12个月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3.75%、74.04%、60.58%及13.46%。结论 125I粒子条-门静脉支架联合PTVE对预防HCC伴MPVTT患者上消化道再出血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44.
肝癌介入治疗的远期疗效和影响因素分析(附400例报告)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本文通过400例肝癌选择性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介入治疗)的长期随访,探讨其远期疗效及影响因素,以便进一步提高肝癌的介入疗效。1材料和方法本文400例,男348例,女52例,男女之比为67:1,年龄20~74岁,平均年龄50岁,均经B超、...  相似文献   
45.
不同介入方法治疗兔VX-2 肝肿瘤模型疗效的螺旋CT 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用螺旋CT评价不同介入方法治疗兔VX-2肝肿瘤疗效。方法 24只兔分为三组,单纯灌注化疗7只、化疗性栓塞8只、生理盐水9只。分别于介入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行螺旋CT扫描,计算不同介入治疗后肿瘤增长率。结果 单纯灌注化疗、化疗性栓塞、生理盐水治疗后1周肿瘤平均增长率分别为90.88%、75.45%、350.96%。术后2周肿瘤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83.49%、237.99%、845.43%。结论 化疗性栓塞治疗兔VX-2肝肿瘤疗效优于单纯灌注化疗,单纯灌注化疗优于生理盐水。螺旋CT扫描是评价兔VX-2肝肿瘤介入治疗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6.
目的对比评估常规MRI(T2WI)、DWI及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探查结直肠癌肝转移灶的价值。方法共32例患者行3.0T MRI腹部扫描,两名放射医师独立分析所有受检者肝脏的常规MRI序列(T2WI),DWI序列及DCEMRI序列,以手术病理、术中超声及治疗前后影像图像的综合评价作为金标准,评判各个序列探查肝转移灶的阅片间一致性,并两两比较各序列探查肝转移灶的敏感性、阳性预测值(PPV)及AUC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结果探查所有肝转移灶时,DWI及DCE-MRI序列均获得了很好的阅片者间一致性并明显高于T2WI,在探查直径小于1cm的肝转移灶时,DWI的阅片者间一致性明显高于DCE-MRI及T2WI序列;探查所有肝转移灶时,DWI及DCE-MRI序列的敏感性、PPV及AUC面积均高于T2WI;探查直径小于1cm的肝转移灶时,DWI的各参数均明显高于T2WI,敏感性及AUC高于DCE-MRI序列,DCE-MRI序列的阳性预测值及AUC高于T2WI序列。结论非增强DWI序列可以有效探查结直肠癌肝转移灶,且与增强DCE-MRI序列无明显差异;而在探查直径小于1cm的肝转移灶时,DWI序列的整体价值较其他序列更高。  相似文献   
47.
钇-90(90Y)微球经导管动脉放疗栓塞术(TARE)治疗不可手术切除的原发性和继发性肝癌在欧美,尤其是美国已成为主要局部治疗方法之一.大量研究证实TARE具安全性及有效性,其疗效甚至优于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目前中国大陆暂无临床可应用的90Y微球,但开展这项治疗已势在必行.由于90Y微球产品特殊性,单靠国外进口难以使该治疗得以推广.20世纪90年代国内曾有研制90Y微球的经验,为此应集中力量,多方合作努力,使之能够早日国产化,为广大肝恶性肿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比较血管内近程放疗(EVBT)与序贯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门静脉主干癌栓(MPVTT)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对2012年5月至2014年6月接受支架植入和TACE治疗的176例肝细胞肝癌合并MPVTT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23例(A组)同期在门脉主干内植入125I粒子条,余53例行序贯3-DCRT(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期、疾病无进展生存期、支架通畅期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无严重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平均随访(11.7±8.3)个月,A组及B组的平均生存期分别为(11.7±1.2)和(9.5±1.8)个月(P=0.002),平均疾病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5.3±0.7)和(4.4±0.4)个月(P=0.010),平均支架通畅期分别为(10.3±1.1)及(8.7±0.7)个月(P=0.003).结论 相对序贯3-DCRT,EVBT联合支架植入和TACE能显著延长HCC伴MPVTT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49.
目的:评价弹簧圈漂流法治疗脾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5—2010年介入治疗25例共28个脾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性16例,男性9例;年龄33-86岁,中位年龄54岁。真性动脉瘤占85.7%(24/28个),单发者占76%(19/25例),囊状占89.3%(25/28个),伴门脉高压者占36%(9/25例);瘤体直径15-65mm,中位直径32mm,瘤体位于脾动脉近端8个,中段9个,脾门以远11个。20例患者行经导管载瘤动脉远近段栓塞术+动脉瘤腔栓塞术,1例行动脉瘤腔填塞术,1例采用瘤腔完全填塞+远端脾动脉栓塞术。其中15例采用弹簧圈漂流法栓塞脾动脉远端分支,脾动脉近端采用NESTER弹簧圈+普通弹簧圈彻底栓塞;2例行覆膜支架植入术+远端脾动脉栓塞术;1例合并肝动脉瘤者因脾动脉瘤体直径〈2cm选择临床随访。结果:24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有10例(28%)患者中出现轻度栓塞后综合征,其余病例无明显手术相关并发症。栓塞术后随访2-37个月(平均18.1个月)未见动脉瘤复发、增大或破裂出血。2例覆膜支架植入患者分别随访12和18个月,支架血流均保持通畅,瘤腔未见造影剂再灌注。1例未干预动脉瘤者随访48个月,动脉瘤体无明显增大。7例出现〈30%的脾梗死,无其他动脉瘤相关并发症。弹簧圈漂流法栓塞治疗组与非弹簧圈漂流法栓塞治疗组相比在一次手术成功率、30d病死率、栓塞后综合征、脾脏梗死例数、随访出现内漏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结论:经导管弹簧圈漂流法治疗脾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0.
经皮穿肝胆管引流术指南的建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经皮穿肝胆管引流术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手段,随着各种新颖的穿刺器械不断开创、操作技术的提高及医学理念的更新,该方法在临床上被广泛地应用于缓解胆道梗阻。为更好地应用此项技术,本文就经皮穿肝胆管引流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术后处理、并发症及预防、注意事项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作为制订经皮穿肝胆管引流术指南讨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