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1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59篇
医药卫生   1755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41.
目的探索高强度聚焦超声"帽式"消融兔肝组织的可行性。方法将60只健康新西兰白兔分为A、B两组,每组30只,A组根据采用功率的不同分为A1(200 W,10只)、A2(250 W,10只)、A3(300 W,10只)3个亚组;B组根据两个辐照面的夹角不同分为B1(55°,10只)、B2(90°,10只)、B3(125°,10只)三个亚组,分别辐照兔肝组织。计算总辐照时间和超声能量,观察凝固性坏死体积大小、形态变化。结果 A2亚组能形成连续线状坏死,并能组成均匀规则的椭球形坏死体;B1亚组凝固性坏死体积为(3907.85±565.53)mm3,沿近声场形成的长轴与垂直于近声场所形成的短轴(长/短轴)之比为2.14±0.25;B2亚组凝固性坏死体积为(4431.49±721.36)mm3,其长/短轴比值为1.47±0.26;B3亚组产生的凝固性坏死大小为(3729.46±1049.29)mm3,长/短轴比值为1.06±0.12。结论 "帽式"消融方法能有效缩短辐照时间,减少能量的过度投放,降低或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2.
分析不同手术入路途径对胸中段老年食管癌患者的综合疗效,将160例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左胸路径组70例和右胸路径组90例。左胸路径组患者行左胸两切口入路手术,右胸路径组患者行右胸三切口手术入路。结果显示:与左胸路径组相比,右胸路径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VAS评分明显升高(P<0.05),淋巴结清扫率明显升高(P<0.05),1年转移率、3年转移率明显降低而1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明显升高(P<0.05),而术后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性;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VEGF、VEGFR、HIFα水平均明显降低而PTEN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右胸路径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变化更显著(P<0.05)。因此,不同手术入路途径对胸中段老年食管癌患者的临床效果及血清中VEGF-HIFα-PTEN表达水平和肿瘤转移有不同影响,临床上应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43.
44.
目的了解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腔隙性脑梗死的疾病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我科住院的年龄≥65岁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46例,并对其危险因素和梗死部位进行分析。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76.0%)和糖尿病(29.5%),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或狭窄(56.2%)和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8.9%)在腔隙性脑梗死中也较多见。腔隙性脑梗死以基底节为主。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后循环腔隙性脑梗死相关性高(HR=2.552,95%CI:0.05~1.35),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前循环腔隙性脑梗死相关性高(HR=2.645,95%CI:0.76~17.9);心源性疾病可能是后循环腔隙性脑梗死的原因之一(HR=1.401,95%CI:0.08~1.83)。结论老年腔隙性脑梗死进行二级预防,大动脉粥样硬化仍是干预重点。  相似文献   
45.
目的 评估行后路内固定并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12月,对32例椎体压缩>2/3并伴脊柱后凸畸形的老年患者行后路脊柱后凸矫正及椎体成形术.对手术前后患椎高度、脊柱后凸Cobb角、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平均随访13.5个月.手术前,患椎平均剩余高度为27.8 %,脊柱后凸Cobb角25.3°,腰背痛VAS评分8.06,ODI为90%;术后1周,各项指标分别为63.1%,8.5°,3.14,59.7%;手术后3个月,分别为62.7%,8.69°,1.4,31.32%.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度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合并脊柱后凸畸形的患者,行脊柱后凸矫正及开放椎体成形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6.
寰椎提拉螺钉术中复位治疗寰枢椎脱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应用寰椎椎弓根提拉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行后路提拉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共收治27例寰枢椎脱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并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B级2例,C级17例,D级8例;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4~14分,平均8.3分。MRI示20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其中8例脊髓受压节段髓内出现T2加权像高信号改变。患者均为寰椎前脱位,术前均进行颅骨牵引,17例部分复位,10例不可复位。术前寰齿间距(ADI)4~15 mm,平均10.3 mm;颈髓延髓角(CMA)113.1°~135.7°,平均120.9°。均采用寰椎椎弓根提拉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行后路提拉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术,观察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寰枢椎复位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患者随访6~36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CT及MRI示寰枢椎序列重建满意,齿突区域脑脊液线清晰,脊髓无压迫。术后6个月随访时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2例B级患者提高至C级;17例C级患者中2例提高至E级,15例提高至D级;8例D级患者均提高至E级。JOA评分10~17分,平均14.6分,平均改善率78.4%。术后ADI 2~4 mm,平均2.6 mm;CMA139.2°~152.4°,平均144.6°。术后6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获得骨性融合;随访期间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和断裂及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结论寰枢椎脱位会造成寰枢椎不稳及脊髓受压,应用寰椎椎弓根提拉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后路提拉复位技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采用一个切口单侧减压加对侧肌间隙入路的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inter bodyfusion,MIS-TLIF)治疗下腰椎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84例下腰椎退变疾病患者资料,其中53例采用MIS-TILF,31例采用传统后路经腰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前和术后1 d肌酸激酶值、术前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及ODI评分。结果:MIS-TLIF组平均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31.5±21.0)min、(330.6±57.6)m L;PLIF组为(148.3±27.3)min、(460.1±96.4)m 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感染率显著低于PLIF组(P<0.05)。两组在术前和术后1 d CPK值、术前VAS、ODI评分及末次随访ODI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VAS评分MisTLIF组显著优于PLIF组(P<0.05)。结论:应用单侧减压加对侧肌间隙入路的改良TLIF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微创、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并发症低、医患辐射少、无需特殊器械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术式。  相似文献   
48.
在梗阻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OJ)的病理过程中,肝脏是最容易受到损害的器官。梗阻性黄疽致肝损害的机制是复杂多样的。Kupffer细胞作为肝脏内的巨噬细胞,参与了梗阻性黄疸致肝损害的诸多环节。梗阻性黄疸致肝损害的首要病理因素是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的形成。当人血的内毒素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可激活Kupffer细胞,被激活的Kupffer细胞不仅可产生大量的炎性因子导致肝损害,而且还加剧内毒素血症的形成、参与肝脏炎性反应、氧化应激等病理过程来损害肝细胞。  相似文献   
49.
目的 了解北京市平谷区40~60岁绝经期职业女性的健康状况及对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方法 2013年12 月-2014年12月对平谷区40~60岁职业女性采用统一问卷进行面对面调查。调查其绝经相关症状的发生率、自然绝经的年龄以及对绝经激素治疗的认知程度。结果 共有900例女性完成了问卷调查。出现绝经相关症状的平均年龄(47.05±3.23)岁,自然绝经的平均年龄(49.29±2.48)岁。调查对象中73.33%(660/900)的女性存在绝经相关症状,以轻、中度为主;发生率最高的5种绝经相关症状是乏力(63.67%)、失眠(57.89%)、易激动(54.67%)、骨关节和肌肉痛(53.89%)、头晕 (47.78%)。参加调查的900例女性中,出现绝经相关症状且月经规律者占23.11%(208/900);绝经过渡期者占50.11%(451/900),其中月经周期改变、同时出现绝经相关症状者占57.87%(261/451),绝经过渡期无绝经相关症状者占42.13%(190/451);绝经者占26.78%(241/900),其中绝经后无绝经相关症状者占20.74%(50/241)。认为绝经相关症状需要治疗者占63.5%(572/900),曾经或目前正在使用绝经激素治疗者占9.44%(85/900)。随着雌激素缺乏时间的延长,血压、血糖、血脂代谢异常的发生率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绝经相关知识来源于医院者仅占13.89%(125/900)。结论 平谷区40~60岁的职业女性绝经相关症状发生率高,但以轻、中度为主;随着年龄增加,更年期症状会发生改变,同时代谢异常发生率逐渐增高,因此应该重视绝经给该人群的健康带来的影响,同时,要加强医院专业人员对更年期知识的宣传,提高其对绝经危害的认知及绝经激素治疗的益处,提高绝经激素治疗的使用率,进而提高其工作效率及提高其中老年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0.
陈飞  黄利旦  徐霞  赵建南 《新中医》2021,53(7):177-180
目的:观察清热祛湿镇痛方联合TDP照射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的护理疗效。方法:将80例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塞来昔布胶囊口服,观察组采用清热祛湿镇痛方联合TDP照射治疗,7 d为1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监测指标、不良反应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7 0,P0.05)。2组干预前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后证候积分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尿酸、血沉及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的尿酸、血沉及C-反应蛋白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0 5,P0.05)。结论:清热祛湿镇痛方联合TDP照射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