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4篇
医药卫生   37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71.
72.
复旦大学著名教授贾植芳先生在回顾一生时常爱说“写好一个‘人’字”这句话,当今医学家裘沛然集一生之思想写就的《人学散墨》序言第一句话说“是专门论述如何能做一个‘合格’的‘人’而写”,可见做人要合格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73.
雄激素受体和雌激素受体在喉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雄激素受体(AR)和雌激素受体(ER)在喉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法对63例喉癌组织、20例癌旁正常组织和20例喉良性病变组织进行AR和ER的测定。结果:AR和ER在癌旁正常组织和喉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均为阴性;在喉癌组织中AR的阳性表达率为68.3%,ER为69.8%,AR和、ER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临床分型无关(均P〉0.05)。AR的表达率随喉癌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升高而增高,ER则相反(P〈O.01或P〈O.05)。有淋巴结转移者AR表达增强,ER表达降低,分别与无淋巴结转移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性激素受体的表达与喉癌的发病有关,AR和ER可作为了解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的标志;但AR及ER的表达与患者性别无关,因此,尚不能用AR及ER的表达来解释喉癌发病率在性别上的差异,说明男女喉癌在发病率上的明显差异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参与。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行介入护理的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择期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367例患者临床资料,应用介入护理措施,统计患者手术成功率并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和恢复情况。结果 367例择期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患者在精心的介入护理下均顺利完成置入,无失败病例;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突发性心脏疾病,恢复情况良好。结论择期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存在高风险和高难度,应用介入护理方法对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全面护理能够有效保障手术成功率,同时能起到预防突发心脏病、减少并发症的作用,临床效果良好,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75.
目的:用一种新的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培养方法,以满足细胞培养过程应中对各类细胞因子的需求,同时尽量减少细胞培养过程中动物源性抗原物质的引入,达到组织工程骨临床应用中细胞的数量与生物学特性要求。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3在南方医科大学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①自体富血小板血浆的获取:将抽取的自体200mL,加抗凝剂混匀,两次离心。第1次在20℃,3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及分界面下3mm部分置另一离心管中,第2次在20℃,以3600r/min离心15min。弃上层3/4余部分在旋涡振荡器上轻震荡使混匀,即为富血小板血浆。,剩将富血小板血浆与催化剂溶液(100g/L氯化钙、400IU/mL凝血酶)含以体积比9∶1混合,混匀后以0.22μm滤膜过滤即为富血小板血浆复合因子萃取液。②人骨髓基质干细胞的获取和培养:10名成年健康志愿者(排除其他系统疾病),男7名,女3名;15~35岁,平均年龄27.3岁。抽取骨髓5mL。将获得的有核细胞以2×10接种于10cm培养瓶(100mL/L72富血小板血浆配比低糖DMEM)培养。传代细胞用含100mL/L富血小板血浆,50mg/L抗坏血酸,1×10-8mol/L地塞米松,1×10-3mol/Lβ-甘油磷酸钠诱导培养,快速扩增后,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各细胞形态及细胞增值情况,碱性磷酸酶染色与钙结节染色等方法对细胞进行生物学特性检测。结果:①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人骨髓基质干细胞接种后2~4h开始贴壁,24h后细胞完全贴壁,呈多角型、梭型。6~8d后,细胞可长满瓶底并呈现单层细胞融合。传代培养后细胞生长迅速,传代诱导后,接种细胞一两天可长满瓶底。细胞为长梭型或不规则多边形,并有伪足伸出,胞核位于细胞一端。细胞生长至第8代生长明显变缓,10代以后细胞内开始出现颗粒样沉积物,并有细胞脱落飘浮于液体中。扫描电镜观察,黏附细胞为梭型或多角型表现,并有多个突起呈不规则形状。②钙结节茜素红染色结果:第3代细胞培养融合后,继续培养至形成密集的细胞团簇,中心出现细胞基质的沉积,茜素红染色可以清晰的显示钙结节。③碱性磷酸酶染色:细胞诱导培养第3代后可见胞质内有大量灰黑色颗粒或块状沉淀,呈现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结论:①以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替代动物血清体外诱导培养人骨髓基质干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与钙结节染色结果显示细胞具有良好的成骨细胞生物学特性。②其所培养的细胞数量及生物学特性能快速达到临床应用的需求,是一种良好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76.
转染人骨形态发生蛋白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采用基因转移技术将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hBMP-7)基因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方法常规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hBMP-7逆转录病毒载体,制备含目的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液,感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用原位杂交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hBMP-7在BMSc中的表达.结果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检测经hBMP-7基因转染的BMSc中出现阳性结果,未转染的BMSc中未见阳性结果出现.结论采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方法可以将hBMP-7转染至BMSc中,并有外源性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77.
背驮式肝移植术及其并发症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同种原位背驮式肝移植术(PBOLT)常见手术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4例终末期良性肝病行5次PBOLT,其中2例为肝肾联合移植,1例为肝移植术后慢性排斥行再次肝移植。结果 5次肝移植术后肝功能恢复良好,未发生与背驮式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最长存活1年,生活质量良好。结论 PBOLT可适用于任何终末期良性肝病患者,包括再次肝移植,正确处理第三肝门,以三根肝静脉成形后与供肝肝上下腔静脉吻合,术中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是减少或避免该术式有关手术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8.
目的采用血管铸型方法对组织工程技术修复中国青山羊胫骨大段骨缺损的远期血管化情况进行检测。方法中国青山羊3只,制备单侧胫骨20mm的骨与骨膜缺损,缺损部位内植入组织工程骨-珊瑚羟基磷灰石/骨髓基质干细胞(coral hydroxyapatite/bone marrow stem cells,CHAP/BMSCs)。术后3年分别行双侧后肢股动脉甲基丙烯酸甲酯血管铸型灌注,灌注后采用大体解剖、未脱钙骨片、扫描电镜等方法检测组织工程骨的远期血管化,并与健侧相同部位正常骨对照,观察其血管化效果。结果血管灌注后大体解剖观察示组织工程骨血管来源于周围软组织、髓腔血管及两端正常骨皮质。灌注后未脱钙骨磨片显示组织工程骨内微血管沿哈弗管和伏克曼管分布交织形成网状。采用图像分析仪比较组织工程骨与正常骨横切面磨片上血管相对面积,分别为(763.89±47.38)U/10万U与(788.00±65.83)U/10万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0,P〉0.05)。结论采用CHAP/BMSCs修复山羊胫骨大段骨缺损远期观察结果表明,新生骨远期血管化效果与正常骨无异,为组织工程骨下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非肝动脉栓塞性胆道缺血性损伤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对60例同种原位背驮式肝移植病人术中、术后采用改善供肝血液循环的策略。结果:术后6个月内出现胆道并发症3例,发生率为5%(5/60),1例因拔T管时发生胆漏;1例经T管胆道造影导致胆道感染,胆泥形成;1例胆道吻合口渗漏。结论:肝移植术中、术后扩张血管、改善胆管微循环是预防术后早期非肝动脉栓塞性胆道缺血性损伤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联合使用厄贝沙坦和依达拉奉在大鼠小体积供肝移植早期中对移植肝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取体重相差20~30g的150对SD大鼠作为肝移植供、受者,其中小体重大鼠作为供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移植对照组(A组)、依达拉奉实验组(B组)、厄贝沙坦实验组(C组)、厄贝沙坦联合依达拉奉实验组(D组)及假手术对照组(E组).采用大鼠30%部分肝移植模型,按二袖套法进行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观察各组受鼠的存活情况,监测门静脉压和肝功能变化,术后6和24 h,检测移植肝组织内SOD活性及MDA含量,采用逆转录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移植肝组织Egr-1 mRNA、ET-1 mRNA及Bax mRNA的表达,采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法检测移植肝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术后7d,A、B、C、D及E组累积存活率分别为8.33 (1/12),33.3%(4/12),58.7% (7/12),83.3% (10/12)和100%(12/12),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门静脉压的变化,术后6和24 h的ALT和AST水平,MDA含量和SOD活性,Egr-1 mRNA、ET-1 mRNA及Bax mRNA的相对表达量,以及肝细胞凋亡指数等指标的检测结果均较优,尤以D组最为显著,各组间上述指标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联合使用厄贝沙坦和依达拉奉可通过降低门静脉压和抗氧化作用(减轻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双重保护作用减轻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术后早期移植肝的损伤,且联合用药效果好于单用其中一种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