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医药卫生   31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构建大鼠MMP1 3重组腺病毒载体。方法 将MMP1 3cDNA目的片段插入腺病毒柯氏质粒中 ,再将此质粒与腺病毒DNA末端蛋白复合物共转染 2 93细胞 ,通过同源重组构建MMP1 3 重组腺病毒载体。结果 MMP1 3 重组腺病毒载体经PCR鉴定正确 ,包装纯化后 ,检测病毒滴度为 4× 1 0 9PFU/ml。结论 成功地构建了RatMMP1 3 重组腺病毒载体 ,为下一步行MMP 1 3转基因治疗低顺应性膀胱的研究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22.
目的比较绝经前后成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尿动力学特点,探讨绝经前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机制的差异.方法对116例经临床确诊的成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行腹压漏尿点压测定(ALPP)以及尿道压力图测定,按是否绝经分为未绝经组66例和绝经组50例,比较两组尿动力学特点.结果未绝经组的ALPP值、最大尿道关闭压(MUCP)较绝经组高,控制面积(CA)较绝经组大(P<.05);而两组功能尿道长度(FUL)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绝经前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有不同的尿动力学特点,提示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机制在绝经前后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3.
清醒状态膀胱测压在大鼠逼尿肌不稳定模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清醒状态膀胱测压建立大鼠逼尿肌不稳定 (DI)模型中的应用。方法 成年雌性大鼠会阴部尿道部分结扎 ,6周后耻骨上膀胱造瘘 ,清醒状态下行充盈性膀胱测压 ,观察容量、压力变化及逼尿肌不稳定的发生情况。结果 正常大鼠保持排尿反射 ,梗阻组逼尿肌不稳定发生率 76 17%,膀胱最大压力和容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 (P <0 0 1)。结论 膀胱造瘘、清醒状态测压是建立大鼠逼尿肌不稳定模型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24.
复杂性后尿道狭窄的外科治疗,是泌尿外科临床工作的难题之一。虽有多种手术方法介绍,常因狭窄位置高、狭窄段长,或其它局部病理情况,使尿道的修复不够理想。我们从1961年开始,采用膀胱颈-尿道直针吻合法修复复杂性后尿道狭窄,至今已13例。获得随访的病例均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膀胱梗阻大鼠逼尿肌不稳定(detrusor instability ,DI)与三磷酸肌醇[inositol(1,4,5)-trisphosphat ,IP3]含量变化的关系.方法建立DI大鼠模型,分别检测DI大鼠、逼尿肌稳定(detrusor stability, DS)大鼠及经卡巴可(Carbachol) 处理的DS大鼠逼尿肌原代培养细胞IP3含量.结果DI大鼠逼尿肌原代培养细胞IP3含量显著高于DS大鼠(P<0.01),经10-5mmol/L卡巴可刺激后,DS 大鼠逼尿肌原代培养细胞IP3含量较刺激前显著升高(P<0.01).结论肌醇脂质信号传导通路可能参与了逼尿肌不稳定的形成,IP3含量的升高可能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6.
21例原发性输尿管癌的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总结9177年6月至2000年3月收治的21例原发性输尿管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均为移行细胞癌,其中1级4例、2级11例、3级6例。Ta-1期、T2期11例、T3-4期3例。随访17例,失访4例。随访时间5个月至13年。其中1年内死亡5例,1年至5年死亡6例,存活超过5年6例,5年生存率疗效药行膀胱或肾盂灌注治疗是预防肿瘤复发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27.
骶髓上损伤(suprasacral cord injury,SSCI)常伴发逼尿肌反射亢进(detrusor hyperrflexia,DH),这与原发脊髓损伤有关.但与此同时,逼尿肌自身兴奋性发生何种继发性改变,这种改变与DH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目前尚缺乏研究[1].本实验建立骶髓上损伤后DH动物模型,进行在体和离体膀胱充盈性测压及离体逼尿肌条机械牵拉实验,观察SSCI后逼尿肌兴奋收缩功能变化,探讨DH的发生机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8.
29.
临床前列腺评分对膀胱出口梗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提高传统方法诊断良性前列腺增生致膀胱出口梗阻 (BOO)的客观性。 方法 通过年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 (IPSS)、前列腺体积 (Vp)、最大单纯尿流率 (Qmaxz)和剩余尿指数(PVRr)等传统指标与尿动力学压力 流率分析结果之间及传统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以组特异性尿道阻力因子 (URA)作为应变量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 ,拟出多元回归方程 ,计算临床前列腺评分(CPS)并检测其诊断BOO的客观性。 结果 年龄、IPSS、Vp、Qmaxz 和PVRr等传统诊断指标均与客观梗阻相关 ,但单一指标不适于客观诊断BOO ;多元回归方程为CPS =4 9.8- 3.3Qmaxz 0 .5IPSS 0 .2Vp 7.5PVRr,CPS与客观梗阻的相关系数为 0 .6 2 9,明显高于单一传统诊断指标。CPS≥ 35时 ,诊断梗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83.7%和 85 .8% ;CPS <2 5时 ,BOO可能性仅为 8.6 %。 结论 综合多个传统诊断指标的CPS对BOO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0.
膀胱出口梗阻所致逼尿肌尿动力学及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膀胱出口梗阻(BOO)后逼尿肌尿动力学及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通过改良法,建立BOO后引起逼尿肌不稳定(DI)的动物模型,根据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分为DI组和正常对照组,在了解逼尿肌功能变化基础上,利用透射电镜观察逼尿肌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DI组逼尿肌细胞间连接以缝隙连接(GJ)为主要方式,正常对照组细胞以中间连接(IJ)为主。结论:BOO后膀胱逼尿肌功能改变与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有关,且GJ通道在DI发生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