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5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48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TACE)广泛应用于不可切除肝癌患者中。以往临床上最常用的栓塞剂是碘化油和明胶海绵,最近新型栓塞剂,如载药微球和Y-90放疗栓塞微球引入临床,显示了良好的肿瘤治疗效果。同时分子靶向药物出现,与化疗栓塞联合使用,这种协同治疗效果也正在研究中。TACE治疗后的疗效评价十分重要,各种影像检查手段,如超声、计算机断层显像(computedtomography,CT)、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PET)等,在治疗反应评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功能成像手段,如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weightedimaging,PWI)和PET等检查手段,日益受到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22.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能在受损害更小、支付费用较低的情况下得到更高水平的诊疗服务。医学影像学科随着大型诊断仪器的不断研发,进展更加快速。人们刚刚熟悉了“CT”,它又要更新换代了。  相似文献   
23.
经动脉灌注化疗或栓塞治疗恶性胰岛素瘤肝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动脉灌注化疗或栓塞治疗恶性胰岛素瘤肝转移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9例恶性胰岛素瘤肝转移患者,采用5-FU、表阿霉素、丝裂霉素C和IL-2的化疗方案进行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2例患者还接受了肝动脉化疗栓塞,共2~8个疗程.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介入治疗,无严重并发症.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显效2例、有效7例;影像学疗效评价显效1例、有效7例、无效1例.结论 经动脉灌注化疗或栓塞治疗恶性胰岛素瘤肝转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4.
经动脉钙剂刺激试验术前定位诊断胰岛素瘤的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评价经动脉钙剂刺激试验对胰岛素瘤术前定位的诊断作用。方法:对16例临床颖为胰岛素胰腺B超和CT检查均阴性的患者,术前应用经动脉钙剂刺激肝静脉取血测定胰岛素(ASVS)的方法进行肿瘤定位。经各供胰动脉分别注射葡萄糖酸钙,在注射前及注射后30,60,90,120,150s分别取2ml肝静脉血测定胰岛素。动脉刺激后血胰岛素水平的峰值超过基础值2倍以上,则确定肿瘤位于该动脉供应的胰腺区域,结果:16例患者,手术和病理证实孤立胰岛素瘤12例和胰岛细胞增生1例,除1例胰岛素瘤外,ASVS对肿瘤均做出了准确定位,另3例经手术探查或随访排除胰岛素瘤,ASVS结果亦为阴性。因此ASVS术前定位胰岛素瘤或胰岛细胞增生的敏性为92.3%(12/13),特异性为100%(3/3),准确性为93.7%(15/16)。结论:经动脉钙剂刺激肝静脉取血测定胰岛素的方法安全准确,适用于其他影像学检查阴性的胰岛素瘤的术前定位。  相似文献   
25.
肿瘤的基因治疗主要包括自杀基因治疗、抑癌基因治疗、反义癌基因治疗和免疫基因治疗等,相应的载体可选用病毒类或非病毒类载体。在临床与研究中,介入手段实现的局部转导主要包括转基因载体的肿瘤瘤体内注射和经导管血管内灌注,具体手段的选择与治疗机理、载体以及肿瘤特性等多种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26.
介入放射学在中晚期胰腺癌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前言胰腺癌是常见的恶性消化道肿瘤 ,近年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根据我国 1990年至 1995年 2 0家医院统计调查 ,胰腺癌患者由 16 3例 (1990年 )上升到 2 0 9例 (1995年 ) [1]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类似的调查结果显示了相同的趋势。英国 1982年 5 0 0 0万人口中死于胰腺癌者为 5 72 0例 ,1992年 5 10 0万人口中死于胰腺癌者则超过 6 2 0 0例[2 ] 。由于胰腺的特殊解剖位置、生理特点及胰腺癌症状的非特异性 ,尽管近年来影像和内镜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胰腺癌的早期诊断仍很困难。据统计 ,80 %的胰腺癌患者诊断时已属于局部进展期 ,5 0 %…  相似文献   
27.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用于动物模型淋巴结病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评价动物模型的正常淋巴结、淋巴结炎与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及其作用. 资料与方法 20只健康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建立淋巴结炎模型和淋巴结转移模型,以炎症组的对侧下肢不作任何处理作为正常对照.测量各组淋巴结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同时在T2WI、DWI图像及病理检查中分别测量各组淋巴结的大小,并进行病理结果分析. 结果 DWI可清晰显示各组动物模型的腘窝及髂内淋巴结,测量的大小与T2WI及病理检查所测得大小无显著差异(P>0.05).炎症组和转移组淋巴结的大小无明显差异,两者均大于正常淋巴结.三组淋巴结均表现为为等T1长T2信号,DWI呈高信号.正常淋巴结、淋巴结炎及淋巴结转移的ADC值分别为(1.35±0.15)×10-3 mm2/s、(1.14±0.02)×10-3 mm2/s和(0.78±0.07)×10-3 mm2/s,三组间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兔模型DWI图像较高;DWI对兔淋巴结炎及淋巴结转移能提供功能信息.  相似文献   
28.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治疗阑尾周围脓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阑尾周围脓肿的安全性和效果. 资料与方法 38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接受CT导向下经皮穿刺引流.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置管数目、引流量、带管时间、并发症和随访结果. 结果 对5例脓肿<4 cm者行细针单独抽吸,另33例各经皮置入一根引流管;引流脓液25~270 ml,平均80 ml;带管6~24天,平均9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1例,2例复发给予抗生素治愈. 结论 对液化完全且局限的阑尾周围脓肿,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9.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经臀途径引流盆腔深部脓肿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 自2000年4月至2007年8月,12例盆腔深部脓肿患者接受了CT导向下经臀途径穿刺引流.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置管数目、引流量、带管时间、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 对每例患者均成功经臀置人1根引流管,引流量30~180 ml,平均52 ml;带管6~34 d,平均11 d;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CT引导下经臀途径引流盆腔深部脓肿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低心率患者应用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进行CT冠状动脉造影的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方法 对连续75例心率≤65次/min且稳定的患者进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螺旋CT扫描冠状动脉造影.75例患者按扫描时平均心率分成两组:A组(≤60次/min)55例、B组(60~65次/min)20例.扫描参数:层数2×128,层厚0.6 mm,旋转时间0.28 8,管电压80~120 kV,管电流370 mAs/转.前瞻性心电触发选在60%R-R间期,螺距3.4.采用75 ms时间分辨率进行图像重建,层厚0.75 mill,间隔0.5 rnm,图像质量评价采用4级评分法(1=优秀,4=不可评价).结果 患者平均心率为(57.2±4.8)次/min,平均扫描时间为(0.42±0.02)s.75例患者的1103个冠脉节段中图像质量为1级的934段(84.7%)、2级135段(12.2%)、3级18段(1.6%)、4级16段(1.5%).A、B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1.19±0.52,B组1.22±0.55;Z=-1.107,P=0.268).A、B两组的可评价节段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98.5%,B组98.6%;χ2=0.000,P=1.000).所有患者平均剂量长度乘积为(67.2±30.4)mGy×cm,平均有效放射剂量为(0.94±0.43)mSv.结论 对于心率慢且稳定的患者,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CT扫描可以在较低的放射剂量下提供高质量的图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