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73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背景:子宫动脉栓塞术作为治疗子宫肌瘤的重要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令人满意,但对子宫动脉栓塞术的基础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系统尚不完善。应用新型栓塞剂三丙烯微球行豚鼠子宫肌瘤模型进行子宫动脉栓塞操作的相关文献报道作者尚未查到。 目的:实验设计了以三丙烯微球进行豚鼠子宫肌瘤模型子宫动脉栓塞的可行性验证。 方法:30只成年雌性豚鼠随机分为两组:盆腔动脉铸型组10只,用于行盆腔血管铸型术,了解雌性豚鼠子宫动脉起源、行程、长度、直径及分支等解剖学特征;子宫肌瘤模型动脉栓塞组20只,应用雌孕激素联合法诱导子宫肌瘤模型建立,并行双侧子宫动脉微球栓塞的技术研究及病理分析。 结果与结论:双侧子宫动脉主干由髂内动脉发出,主干和弓状支的血管直径分别为(0.350±0.022) mm及(0.160±0.012) mm。子宫肌瘤模型动脉栓塞组20只豚鼠成功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术中40~120 µm及100~300 µm三丙烯微球的用量分别为(0.040±0.005) mL和(0.017±0.002) mL。子宫肌瘤模型动脉栓塞组肌瘤成模率达75%。病理切片可见子宫动脉弓状支、浆膜下二级分支及部分三级分支动脉内均有栓塞微球存在。子宫肌层增厚,肌瘤结节处细胞呈栅栏状或编织状排列。栓塞后肌瘤缺血坏死明显,子宫肌层及内膜无缺血坏死病理改变。说明应用三丙烯微球行豚鼠子宫肌瘤模型动脉栓塞术具有可行性,栓塞效果良好。 关键词:三丙烯微球;子宫动脉栓塞术;豚鼠;子宫肌瘤;控制释放载体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08.012  相似文献   
63.
患者 女,48岁。月经量过多3年入院。超声和MRI检查提示为多发性子宫肌瘤,卵巢未见异常。无妇科手术史,在硬膜外麻醉下,经腹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宫肌瘤。常规行子宫动脉栓塞,用5F Yashim导管对子宫动脉超选插管并造影,造影条件为压力125Pa/m^2,流率  相似文献   
64.
65.
目前栓塞治疗是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之一 [1],但要密切关注卵巢功能和疗效.有报道栓塞治疗子宫肌瘤可能影响卵巢功能 [2-3],并且有6.4%的患者疗效不佳 [4].虽然目前对栓塞治疗疗效差的确切原因还不清楚,但有报道卵巢动脉供血可影响疗效 [3].  相似文献   
66.
<正>卡介苗是用于预防结核病的疫苗,是我国免疫规划疫苗之一,安全性良好,使用活的无毒牛型结核杆菌制成。接种人体后通过引起轻微感染而产生对人型结核杆菌的免疫力,在婴幼儿接种过程中引起局部异常反应的发生率为0.05%~0.22%[1],一般为皮肤接种处出现化脓、溃疡或化脓性淋巴结炎,而淋巴结结核极少见[2],可能与个别婴幼儿免疫功能低下有关。2020年4月27日15:07,  相似文献   
67.
目的比较子宫动脉化疗栓塞和髂内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根治术对宫颈癌的疗效。方法将1997年6月~2007年11月收治的81例宫颈癌患者分为2组。子宫动脉化疗栓塞组4l例,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组40例。两组均为以卡铂为主的联合方案。两组患者介入治疗后2周行宫颈癌根治术。结果子宫动脉化疗栓塞组临床有效率为73.2%,高于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组(40.0%,P=0.003)。动脉化疗栓塞组ⅠB期患者的临床有效率(86.7%)明显高于动脉灌注化疗组(28.6%,P=0.002)。子宫动脉化疗栓塞组病理完全缓解率、盆腔淋巴结转移阴性率均略高于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组,脉管侵犯阴性率略低于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动脉化疗栓塞组5年总生存率(94%)与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组(8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9)。结论子宫动脉化疗栓塞在控制宫颈癌肿瘤大小方面优于髂内动脉灌注化疗,两种介入治疗方法联合根治术治疗宫颈癌的远期生存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8.
背景与目的:子宫动脉化疗栓塞与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是临床治疗宫颈癌的重要方法.两者疗效有无差异尚无定论。本研究比较子宫动脉化疗栓塞和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综合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1997年4月至2007年11月间收治的175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分为两组。子宫动脉化疗栓塞组92例,双侧子宫动脉插管注药后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65例行子宫颈癌根治术,其中37例术前采用^192Ir高剂量率腔内后装放疗。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组83例,采用双侧髂内动脉插管注药,70例行子宫颈癌根治术,其中34例术前采用同样的腔内后装放疗。两组化疗方案均为以铂类为主的联合方案。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对51例有病理危险因素的患者加用外放射治疗。结果:子宫动脉化疗栓塞组总有效率为64.1%,明显高于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组(47.0%,P=0.023)。子宫动脉化疗栓塞组IB期患者的肿瘤缩小有效率(77.8%)明显高于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组(41.2%,P=0.037),两组Ⅱ、Ⅲ期患者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7和P=0.524)。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子宫动脉化疗栓塞组癌细胞阴性率、盆腔淋巴结转移阴性率、无复发率均略高于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脉管癌栓阴性率略低于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组(P=0.072)。子宫动脉化疗栓塞组1、3、5年总生存率与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5)。结论:子宫动脉化疗栓塞联合术前放疗可有效缩小局部晚期宫颈癌的肿瘤体积,但不能增加病理完全缓解率、不能减少淋巴结转移和术后复发,控制脉管癌栓略差于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对远期生存率尚未显示出优势,有待进一步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69.
背景:子宫动脉栓塞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多种妇产科疾病,但对于子宫动脉栓塞后子宫内膜微血管密度的有何变化及新生血管的形成至今少有文献报道。 目的:观察子宫动脉栓塞对子宫内膜微血管密度及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 方法:60只雌性豚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5)及子宫动脉栓塞组(n=45),子宫动脉栓塞组动物应用三丙烯微球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子宫动脉栓塞组再随机分为E1,E2及E3三个亚组(n=15),分别于子宫动脉栓塞后7-15 d,16-30 d及31-45 d内获取子宫标本。 结果与结论:常规病理染色显示豚鼠子宫动脉一级分支、浆膜下动脉支及子宫肌层微小动脉血管内均可见大小不等栓塞微球分布。子宫动脉栓塞豚鼠子宫内膜基底层微血管密度CD34在子宫动脉栓塞后降低,而后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P < 0.05);而子宫动脉栓塞豚鼠子宫内膜基底层微血管密度CD105在子宫动脉栓塞后增加,而后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P < 0.05)。提示随着栓塞后时间推延,新生微血管数量显著增加,基底层微血管密度有逐渐恢复趋势。  相似文献   
70.
子宫动脉栓塞术对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治疗若干问题初探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子宫动脉栓塞术对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若干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对 2 8例正常的女性盆腔血管造影进行子宫动脉的分析。对 14例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的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方法进行前瞻性分析 ,术前均行B超引导下病灶穿刺活检。结果 :正位投照子宫动脉开口显示仅 9.4% ,子宫动脉开口主要被臀上动脉掩盖为 86 .2 1% ;子宫动脉开口显示在左、右前斜位 2 5°~ 30°头侧倾斜 15°对子宫动脉显露最为理想。术前B超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肌瘤组 ( 10 /11) 91%、腺肌症组 3例均符合。单侧的子宫动脉卵巢支栓塞 ,术后性激素变化未见异常 ,月经正常来潮卵巢功能未见受损。结论 :栓塞治疗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中对组织活检病理检查利于客观及科学的评价 ;左右前斜位 2 5°~ 30° ,球管向头侧倾斜 15°是利于显示子宫动脉开口的最佳角度 ;单侧的子宫动脉卵巢支栓塞不会影响卵巢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