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7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12.
李孝丰  郑艳  郭应坤  邓开鸿 《西部医学》2009,21(7):1118-1120
目的探讨HRCT与螺旋CT图像重建技术对颞骨中耳结构情况反映的差别,并与手术中所见情况进行对比,评估其诊断价值。方法选择59例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行颞骨HRCT检查,显示中耳情况并与术中所见情况进行对比;再选择20例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分别对听小骨行多向调整多平面重组(MPR)及表面阴影成像(SSD)多层面切割技术;对面神经、半规管行曲面重建(CPR),以显示病变破坏情况并与术中所见情况对比;以术中所见到的真实情况为金标准,分析资料、统计数据。结论对慢性中耳乳突炎听小骨的诊断,MPR的特异性、敏感性、诊断的准确率高于SSD、HRCT;CT三种影像技术对听小骨全程显示的程度,MPR优于SSD、HRCT;对镫骨的诊断价值均较弱,MPR效果优于SSD、HRCT;CPR技术对面神经的诊断明显优于HRCT,与实际相符合率高;CPR技术对半规管的诊断价值尚不能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3.
纵隔恶性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强化特征及其优势解剖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31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纵隔恶性淋巴瘤患者(包括9例何杰金氏病和22例非何杰金淋巴瘤)进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探讨纵隔恶性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强化特征及其优势解剖分布。在多层螺旋CT强化图像上观察所有病例增大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密度以及强化特征,并结合美国胸科协会(ATS)纵隔淋巴结的解剖分区,明确其优势解剖分布。结果表明,31例患者中增大的淋巴结均呈圆形或类圆形,72.7%HD和88.9%NHL淋巴结增大呈普遍均匀强化密度,27.3%HD和11.1%NHL呈部分均匀强化合并坏死密度。HD常优势地累及2R(77.8%)、3(55.6%)、4R(88.9%)、4L(55.6%)、5(66.7%)、6(55.6%)、7(66.7%)及10R(55.6%)等区域;而NHL则常优势地累及2R(68.2%)、3(54.5%)、4R(59.1%)、4L(50%)、5(54.5%)、6(54.5%)、7(54.5%)及8(50%)等区域。同时心包(19.4%)、胸膜(19.4%)、大血管(6.4%)、肺(6.4%)、胸壁(3.2%)及乳腺(3.2%)等结外器官也受累。提示纵隔恶性淋巴瘤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特征性,并存在优势解剖分布,可为临床诊断和分期提供影像学证据。  相似文献   
14.
单发性肺结核空洞和癌性空洞的多层螺旋CT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肺内单发性结核空洞和癌性空洞的多层螺旋CT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价值.通过回顾性分析51例单发性肺结核空洞和39例单发性肺癌空洞的临床资料和多层螺旋CT表现,对空洞及邻近结构的CT征象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发现结核空洞好发于上叶和下叶背段,且以洞壁钙化、边缘光滑整齐和卫星灶、病变周围炎、淋巴结钙化及病变较小、空洞壁较薄为多见, 而肺癌空洞好发部位无明显特点,以壁结节、偏心空洞、深分叶、粗短毛刺和淋巴结肿大无钙化、血管集束征及病变较大、空洞壁较厚为多见.因此得出结论,利用多层螺旋CT多平面成像特点,可以详细观察病变及其周围情况,从而提供有价值的鉴别诊断征象.  相似文献   
15.
漏斗胸畸形程度对心脏形态和位置等影响的螺旋CT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漏斗胸畸形的螺旋CT表现及胸骨凹陷对心脏形态和位置等的影响。方法 搜集 1999~ 2 0 0 3年行螺旋CT检查并经手术治疗的漏斗胸 32例。在CT图像上 ,观察和测定漏斗胸的胸骨凹陷深度、CT凹陷指数 [左胸矢状内径 (b)与胸椎体前缘至胸骨后缘距离 (a)的比值 ]、心脏旋转角度 (胸椎体前缘至心尖连线与胸矢状线的夹角 )和左下肺静脉干轴线与胸矢状线的夹角 (PV角 ) ,评价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  32例漏斗胸显示了不同程度的胸骨凹陷 ,平均凹陷深度为 (2 1± 7)mm ,CT凹陷指数 (b/a )为 2 9± 1 8,心脏旋转角为 (5 5 9± 9 8)° ,静脉角为 (49 8± 14 0 )°。胸骨轻度畸形 11例 (b/a <2 4 )、中度 12例 (b/a =2 4~ 2 9)、重度 9例 (b/a >2 9) ,胸骨平均凹陷深度分别为17、2 1、2 7mm ,三者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F =5 39,P <0 0 1) ;心脏旋转角分别为 4 9 7°、5 5 5°和6 6 9° ,三者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F =7 4 4 ,P <0 0 1) ;而PV角分别为 5 8 7°、4 6 5°和 4 2 4° ,三者间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 (F =3 33,P <0 0 5 )。随着CT凹陷指数的增加 ,心脏旋转角度也增大 ,两者的相关系数为 0 73(P <0 0 1)。结论 螺旋CT扫描可准确显示漏斗胸的胸骨畸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律对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及其后处理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687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所有图像进行回顾分析。按照心率波动幅度将其分为4组,比较各组图像质量。对部分心律不齐或异常患者采用了多时相重建(n=76)及心电编辑技术(n=21),并对其图像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各组间图像质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5.040,P〈0.001),心率波动幅度越大,图像质量越差。采用心电图编辑软件处理后图像质量有明显提高(Z=-3.385,P=0.001)。76例患者采用了多时相重建技术,对于75%R-R间期重建不满意的病例,40%R-R间期重建有助于提高右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Z=-4.209,P〈0.001)。结论心律是影响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质量的重要因素,但采用合适的后处理技术有利于图像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律对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及其后处理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687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所有图像进行回顾分析。按照心率波动幅度将其分为4组,比较各组图像质量。对部分心律不齐或异常患者采用了多时相重建(n=76)及心电编辑技术(n=21),并对其图像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各组间图像质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5.040,P<0.001),心率波动幅度越大,图像质量越差。采用心电图编辑软件处理后图像质量有明显提高(Z=-3.385,P=0.001)。76例患者采用了多时相重建技术,对于75%R-R间期重建不满意的病例,40%R-R间期重建有助于提高右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Z=-4.209,P<0.001)。结论心律是影响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质量的重要因素,但采用合适的后处理技术有利于图像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管电流调制技术降低多层螺旋CT(MSCT)胸部扫描剂量的程度,以及对CT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受检者随机等分成两组(管电流调制组和管电流恒定组).分别统计CT剂量权重指数(CTDIw)、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毫安秒(mAs).图像质量分为优、良、差三级进行评判,并记录评价结果.数据资料采用成组t检验和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管电流调制组有效mAs为(87.69±2.74)mAs,较恒定组(100 mAs)降低约12%(P<0.001).管电流调制组CTDIw(6.16±0.23 mGy),明显低于恒定组(7.0 mGy)(P<0.001).管电流调制组DLP(202.03±18.27mGy·cm)约为恒定组(230.13 mGy·cm)的87.7%(P<0.001).相同扫描条件和图像后处理方式下,管电流调制组的图像质量不仅未降低,而且还可选择性地改善(P>0.05).结论管电流调制技术可有效降低CT剂量,并不牺牲图像质量,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对心肌纤维化的干预甚至逆转已成为心脏病防治的新靶标.目前,心肌纤维化的检测临床常用心肌活组织检查和血清代谢物检测,但限制较多,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求.分子影像学技术可实现活体、无创、量化和靶向特异性评价心肌纤维化的有无、程度及转归,以便早期进行临床评估和干预.现阶段可用于心肌纤维化评价的分子影像技术主要包括SPECT、PET及MRI,不久的将来有望出现相应的分子影像探针用于心肌纤维化的超声靶向评价.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T2 mapping技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I/R)后心肌水肿长期动态改变的监测作用.方法 对7只恒河猴进行I/R手术.所有动物于术前、术后7 d、30 d及90 d接受一系列心脏磁共振(CMR)检查.扫描序列包括T2 mapping、电影及钆对比剂延迟强化序列.将心肌分为梗死区、过渡区和远端心肌,测量不同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