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2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面积骨密度(aBMD)和髋部肌肉面积及密度与髋部骨折后2年内再发髋部骨折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首次髋部骨折后48 h内就诊患者278例为研究对象,分为2年内再发髋部骨折组(A组)、2年以上再发髋部骨折组(B组)、随访期内未再发骨折组(C组)。采用扫描的CT图像评估再发髋部骨折的风险。Osirix软件测量臀大肌肌肉(G.MaxM)和臀中小肌肌肉(G.Med/MinM)的横截面积和密度,计算机断层X射线吸收技术(CTXA)测量股骨近端的aBMD。logistic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再发髋部骨折风险,多变量逻辑回归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A组年龄高于C组(P<0.05),肌肉参数和骨密度均低于C组(P<0.05),但上述指标与B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各组肌肉面积、密度及股骨近端各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Med/MinM密度在校正年龄、性别和第1次髋部骨折前PMS评分后仍与2年内再发髋部骨折风险相关(OR=1.88,95%CI:1.20~2.94,...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软组织黏液纤维肉瘤的临床、影像、病理特点及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8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软组织黏液纤维肉瘤31例。分析其临床、影像、病理特点及治疗预后。结果男14例,女17例,中位年龄:59岁(21~80岁)。发生在上肢10例,下肢20例,躯干1例,深筋膜深层19例,深筋膜浅层12例;20例行单纯手术,6例(手术+术后放疗),4例(手术+术后化疗),1例(手术+术后放疗+术后化疗),外科边界广泛25例,边缘6例,保肢26例,截肢5例,根据FNCLCC病理分级,低度恶性为13例,中度恶性8例,高度恶性为10例。随访6~97个月,局部复发2例,占6.5%,转移3例占9.7%,Kaplan分析5年生存率为93.2%,肺转移与患者生存率相关(P0.05)。结论软组织黏液纤维肉瘤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肿瘤学预后较好,肺转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肢体骨肉瘤新辅助化疗前后髓腔MRIT1像上信号的变化。方法回顾研究58例肢体骨肉瘤,将新辅助化疗前后髓腔的MRI T1像进行对比,记录化疗前患者的MRI T1像肿瘤与正常髓腔是否有清晰边界,化疗后分界是否仍清晰,不清晰出现的比例及信号变化。部分患者进行了双侧肢体 MRI检查,对比双侧MRI信号的异同。获得瘤段截除标本后,对化疗后出现信号改变的部位进行病理取材,研究这种信号改变的组织学构成。结果髓腔MRIT1信号形态可分为清晰、连续弥漫、间断岛状、间断弥漫4种,58例患者入院MRI上均为清晰的髓腔分界。化疗后MRI边界清晰22例,占37.9%,36例为化疗前MRI清晰而化疗后变为不清晰,占62.1%。其中连续弥漫20例,占34.5%;间断岛状4例,占6.9%;间断弥漫12例,占20.7%。9例化疗后 MRI 可显示双侧股骨,健侧股骨髓腔内也出现了与患侧股骨类似的斑片状弥漫信号。对33例MRIT1加权像上显示异常的区域进行取材,组织学显示为增生的骨髓造血细胞,无肿瘤细胞。结论新辅助化疗前后MRI T1像上显示的骨肉瘤髓内异常信号范围可发生变化,部分患者在新辅助化疗后出现瘤旁异常信号,对于这些肿瘤外的、形态上呈岛状及弥漫斑片状的异常信号,如在 MRI T1像上较脂肪信号低,较骨骼肌信号高,临床上要考虑到有可能发生了骨髓逆转换,是骨髓的正常变化,不能将这种增生骨髓误认为肿瘤的进展而造成截骨长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定量CT(quantitativecomputedtomography,QCT)测量股骨近端的松质骨骨矿物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对股骨近端内固定物头钉的选择的指导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股骨颈骨折或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骨折组,其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17~94(63.8±16.3)岁;招募75位年龄匹配的健康受试者作为健康组,其中男18例,女57例,年龄23~76(61.2±10.4)岁。使用QCT分别对骨折组健侧和健康组双侧股骨近端的不同兴趣区域内的BMD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骨折组健侧股骨头、股骨颈及粗隆部的骨密度分别为(153.0±37.6)mg/cm3、(24.9±39.7) mg / cm3、(26.6±30.6) mg / cm3,健康组(左侧股骨近端)股骨头、股骨颈及粗隆部的骨密度分别为(220.2±46.1) mg/cm3、(74.8±49.1) mg/cm3、(70.8±41.3) mg/cm3,骨折组各部分骨密度均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头与股骨颈和股骨粗隆部的骨密度下降的平均值不平行。结论骨质疏松是股骨近端骨折的危险因素;股骨粗隆部的骨密度并不能完全反映股骨头的骨密度;QCT 是目前测量股骨头骨密度的惟一方法;术前使用QCT评估股骨头的BMD对于内固定物头钉的正确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增强扫描CT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从2461例行CT增强扫描的骨肿瘤和瘤样病变中筛选出408例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病变的患者.每例患者选择3个ROI,把增强后CT值均值和CT值增加值均值作为观测值.使用软件从408例中随机抽选30例,由2名医师分别测量,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2名医师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计算CT值测量方法的总体精密度.将142例骨巨细胞瘤按照对比剂分为碘海醇组(350 mg I/ml)、碘普胺组(370 mg I/ml)和碘比醇组(350 mg I/ml),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2个观测值进行分析,同样将408例分为3组并进行分析.将408例患者按照病理诊断分为骨巨细胞瘤组和非骨巨细胞瘤组,利用ROC曲线分析获得骨巨细胞瘤的增强后CT值均值和增加值均值的诊断临界值以及诊断临界值各自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 2名医师间测量增强后CT值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8,P>0.05),CT值增加值均值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t=0.682,P>0.05),CT值测量的总体精密度为11.94%.3组对比剂间:142例骨巨细胞瘤增强后CT值均值3组分别为(126.41 ±27.13)、(128.90±23.12)、(127.61±23.02) HU,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O,P>0.05),CT值增加值均值3组分别为(82.72±24.83)、(81.94±21.71)、(84.06±19.45) HU,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F =0.05,P>0.05);408例病变增强后CT值均值3组分别为(99.15 ±36.44)、(107.08 ±39.28)、(105.75±31.17)HU,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05,P>0.05),CT值增加值均值3组分别为(58.63±33.23)、(64.40 ±36.38)、(63.04±28.50) HU,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F=1.149,P>0.05).骨巨细胞瘤和非骨巨细胞瘤的增强后CT值均值分别为(127.05±25.69)和(88.07±34.08) HU;骨巨细胞瘤和非骨巨细胞瘤的CT值增加值均值分别为(82.78±23.38)和(48.43±31.68) HU.当以增强后CT值均值≥96.5 HU为临界值时,诊断骨巨细胞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44%和62.41%;当以CT值增加值均值≥41.5 HU为临界值时,诊断骨巨细胞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59%和48.12%.结论 在全身范围内,骨巨细胞瘤的增强后CT值均值诊断临界值96.5 HU和CT值增加值均值诊断临界值41.5 HU的敏感度高,但特异度低,CT值增加值均值<41.5 HU有助于排除骨巨细胞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老年女性低能量股骨颈骨折与转子间骨折在股骨近段各区域骨密度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急诊就诊的433例年龄>60岁的绝经后女性股骨颈骨折 (260例),转子间骨折 (173例) 患者的一般资料与健髋定量 CT 骨密度数据。骨密度数据包括全髋、股骨颈、大转子、转子间面积骨密度及在股骨颈长轴的垂直截面上将股骨颈均分为4个象限后得到的体积骨密度。按年龄分为60~69岁组、70~79 岁组、80~89岁组、90岁以上年龄组。在同一年龄组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种骨折类型的一般资料差异;采用协方差分析校正年龄、身高、体重等因素后,分析骨折类型与股骨近段各区域骨密度的关系。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77±8) 岁。在各年龄组,两种骨折类型间的年龄、身高、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 60~69 岁组、>90岁组,转子间骨折组均只有大转子的骨密度[(0.36±0.10)g/cm2;(0.25±0.05)g/cm2]低于股骨颈骨折组[(0.42±0.10)g/cm2;(0.31±0.09)g/cm2)](F 值=4.03,P<0.05;F 值=6.93,P<0.05);在 70~79 岁组、80~89 岁组,除股骨颈部分象限外,转子间骨折组的其它部位骨密度[70~79 岁组的粗隆间区域:(0.67±0.12)g/cm2,大转子区域:(0.34±0.07)g/cm2,股骨颈后上区域:(58.6±27.6)mg/cm3;80~89 岁组的粗隆间区域:(0.60±0.13)g/cm2,大转子区域:(0.30±0.06)g/cm2,股骨颈前下区域;(70.6±24.9)mg/cm3)]均低于股骨颈骨折组[70~79 岁组的粗隆间区域:(0.70±0.12)g/cm2,大转子区域:(0.38±0.09)g/cm2,股骨颈后上区域(66.4±25.8)mg/cm3;80~89 岁组的粗隆间区域:(0.66±0.12)g/cm2,大转子区域:(0.35±0.07)g/cm2,股骨颈前下区域:(79.3±31.5)mg/cm3](F 值=4.82,P<0.05;F 值=21.3,P ﹤ 0.01;F 值=5.38,P<0.05;F 值=9.05,P<0.01;F 值=19.7,P<0.01;F 值=3.81,P<0.05)。结论相比老年女性低能量股骨颈骨折,转子间骨折组骨质疏松更严重,并随年龄分层在股骨近段不同区域具有更低的骨密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纯使用CT测量肢体骨肉瘤髓内长度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对81例肢体骨肉瘤患者髓内长度进行CT测量,其中男46例,女35例,年龄10~60岁,中位年龄15岁,肿瘤位于股骨下段45例,胫骨上段23例,肱骨上段10例,股骨上段2例,胫骨下段1例,从工作站CT上测量关节面到肿瘤边界的长度,股骨上段肿瘤测量大转子尖到肿瘤边界的长度,所有患者均接受瘤段截除术,术后测量肿瘤的病理长度,将CT和病理测量的长度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81例患者测量的CT长度与病理长度进行配对t检查,t=5.185,P<0.0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测量与病理测量误差在1cm之内的52例,准确率为64.2%,将此52例的CT长度与病理长度进行配对t检查,t=-0.51,P=0.959,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29例误差超过1cm的病例CT测量均比病理测量长,平均误差110(16~262)mm,对CT异常而病理无肿瘤的那部分截除髓腔测CT值及病理组织学分析,CT值显示增强前为-28~45HU,增强后为-10~87HU,组织学分析显示CT测量超出的部分髓腔组织学为红细胞系、白细胞系及血小板系造血细胞增生,未见肿瘤细胞。结论单纯使用CT测量骨肉瘤髓腔内长度准确性欠佳,不能区分肿瘤与增生骨髓,需要综合其他影像方式来判断骨肉瘤髓内长度以指导保肢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3D延迟增强MR成像(dGEMRIC)检测软骨内成分改变,探讨dGEMRIC评估成年髋关节发育不良软骨退行性病变的可行性.方法 对X线摄片证实的20例髋关节发育不良成年患者(35个髋关节)进行疼痛问卷调查、3D-dGEMRIC及常规MR序列扫描.在X线片上测量外侧中心-边缘角,结合X线片和MRI对35个髋关节进行骨性关节炎(0A)的T(o)nnis分级(1~3级).将T(o)nnis 1级的髋关节归为早期OA组,将无临床疼痛症状且T(o)nnis 0级的髋关节归为形态正常组.用1.5TMR扫描仪完成髋关节3D-dGEMRIC数据采集,行放射状(或日射状)重组,选取髋关节6个位置,分别为前部、前上部、上前部、上都、上后部与后上部,测量软骨的dGEMRIC指数.组间同一位置dGEMRIC指数的比较采用Kruskal - Wallis检验与Mann- Whitney检验,形态正常组与早期OA组各自不同位置间dGEMRIC指数的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结果 6个位置的dGEMRIC指数中位数T(o)nnis0级为579 ms,1级为500 ms,2级(包括3级1例)为439 ms.T(o)nnis 2级组低于T(o)nnis 1级组(Z=-1.990,P=0.047),Tnnis 1级组低于T(o)nnis 0级组(Z=-2.149,P=0.032).前部、前上部、上前部、上部软骨的dGEMRIC指数在早期OA组低于形态正常组(Z=-2.333 ~ -2.041,P值均小于0.05).形态正常组关节上前部的dGEMRIC指数低于上部区域(Z=-2.201,P=0.028),早期OA组上前部的dGEMRIC指数低于除前上部外的其他区域(Z=-3.041~ -2.277,P<0.05).结论 dGEMRIC指数有助于髋关节发育不良退行性变的早期诊断与分期.3D放射状重组技术提示髋关节前部至上部区域的软骨为OA的早期及主要累及部位,其中上前部可能是OA的最早累及部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CT/MR成像中液-液平面征象对鉴别原发骨病变良恶性的意义。方法:66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骨病变中12例行CT检查,51例行CT与MR检查,3例行MR检查,均可见液-液平面,据液-液平面所占病灶整体比例,将其分为<1/3、1/3~<2/3、2/3~<100%和100%4组,由双盲法分析其与病理结果的关系。结果:良性骨病变58例,恶性骨病变8例。液-液平面比例<1/3时,恶性骨病变相对多见(3/8,37.5%),均为骨肉瘤。随着液-液平面比例的增加,良性病变多见,在液-液平面比例≥2/3时,良性病变所占比例为93.6%,多为骨巨细胞瘤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与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当液-液平面比例达100%时,均为良性骨病变。结论:液-液平面所占病变比例增加,良性骨病变多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Pro软件中的CT X线吸收检测法(CT X-ray absorptiometry,CTXA)髋部分析系统对老年女性髋部骨折患者的髋部CT扫描图像进行分析,测量髋部面积和体积骨密度.方法 纳入低能量髋部骨折女性患者447例及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